評論深度

馮嘉誠:羅興亞人道危機,被忽略的緬甸內部角力

國際媒體在報導羅興亞問題時普遍聚焦「緬甸政府 v.s. 羅興亞人」的二元對立,忽略了緬甸作為一個整體的管治考量,也慣性只站在羅興亞人作為受害者的視角了解問題本質。

2017年9月10日,羅興亞難民穿過緬甸邊界,到達孟加拉灣。

2017年9月10日,羅興亞難民穿過緬甸邊界,到達孟加拉灣。攝:Danish Siddiqui /Reuters

刊登於 2017-09-12

#評論#馮嘉誠

8月25日,緬甸西南部的若開邦(Rakhine State)爆發武裝衝突,羅興亞武裝組織「阿拉干羅興亞救世軍」(簡稱ARSA)在貌奪(Maungdaw)、布帝洞(Buthidaung)、拉岱當(Rathedaung)三鎮,針對警察及軍事基地發動突襲。事件造成71人被殺,12人屬緬甸軍、警及入境署官員,其餘59人都是武裝分子。緬甸政府已定性事件為恐怖襲擊,讓軍方可以名正言順「清理門戶」。

事件至今已兩星期,軍方消息指出逾400人(人道組織指超過1000人)因此身亡,當中約370人是武裝分子。有人更目擊軍隊聯同佛教徒火燒村莊,迫害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多達27萬人不惜長途跋涉流亡到邊界彼端的孟加拉。因為緬甸政府的封鎖,人道組織及聯合國無法運送物資到涉事區域,外界擔心這批難民糧食不足,危機會繼續惡化。西方媒體甚至描述緬甸政府藉着軍事鎮壓,向這群「全球最受迫害的少數種族」實行「種族滅絕」(Genocide)。

若開邦局勢越發嚴峻,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政府國務資政(State Counsellor)昂山素姬(翁山蘇姬)對羅興亞人的遭遇保持沉默。外界認為昂山素姬對羅興亞問題負有責任,但她日前回應事件時,一味埋怨外界發放錯誤資訊,除了簡單一句保證「確保國內所有民眾權利」之外,沒有明顯批評軍方行為。有不少網民指責昂山素姬徹底被權力腐化,違背和平獎的精神,發起聯署呼籲和平獎委員會褫奪其獎項。

不過,國際媒體在報導羅興亞問題時普遍聚焦「緬甸政府 v.s. 羅興亞人」的二元對立,忽略了緬甸作為一個整體的管治考量,也慣性只站在羅興亞人作為受害者的視角了解問題本質。基於人道主義的考量,筆者明白這種表達方法無可厚非,但部分批評緬甸的理據有脫離語境的地方,例如把昂山素姬的政治力量無限放大,反而忽略背後扯線的軍隊角色。這些批評不但無助解決羅興亞問題,甚至有可能變成不負責任的幫兇,讓緬甸得來不易的改革重返深淵。筆者嘗試引入緬甸不同角色的視角,還原羅興亞問題背後縱橫交錯的關係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