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梁一夢:澳門風災及中國的「例外狀態」精神

這種邏輯理據在當今的中國、香港、澳門都長期存在:因為風災,所以要集中精力救災,唔好搞咁多;因為經濟尚要發展,要集中精力處理,所以不要搞政治改革……

2017年8月24日,澳門街道上一棵樹遭颱風「天鴿」吹倒塌下。

2017年8月24日,澳門街道上一棵樹遭颱風「天鴿」吹倒塌下。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7-08-31

#澳門風災#梁一夢#評論

在汶川地震之後,中國總理溫家寶的一句「多難興邦」,在華人圈子之中留下深刻印象,愛國者感動不已,批評者則斥其把災難當喜事辦。

事實上,災難本身是否興邦,未可盡言;歷史上,確有不少經歷多次災難的民族灰飛煙滅,永不存續,例如在跟羅馬戰爭中多次戰敗的迦太基,在第三次布匿戰爭後被毀城滅國;又例如南美阿茲特克帝國,在天花等瘟疫、屬國叛亂和西班牙人的夾擊下,亡國並幾乎滅種。「多難興邦」會否成真,在歷史上而言,實在取決於具體的政治經濟軍事環境。

不過,觀乎近代歷史,災難確會撼動「政治」的本身。例如,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卡崔娜)令美國南部數州受災嚴重,新奧爾良陷入無政府狀態,當時布殊(布希)政府的無能遲鈍反應,大大打擊了其民望;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當中,有日本專欄作家引消息稱時任首相菅直人私下表現精神恐慌,令國民開始質疑其領導國家能力,更導致後來民主黨失掉江山。相反,在2001年911事件後,時任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因為處理得當,立即獲得民眾高度支持,甚至一度令他成為熱門總統候選人。

澳門風災令澳門滿目蒼夷,帶來沉重的物理打擊,但在政治上,衝擊卻被自律的澳門人大致吸收。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