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週年,革命後第二年,1918年8月30日,莫斯科米海爾松工廠舉行工人集會, 列寧出席了集會,他發表講演後在出廠時遇刺。
這天被譽為俄羅斯歷史上致命的一天。
而藉助1939年的電影《列寧在1918》,這一事件被塑造,並且大大的影響了世人對於歷史真實事件的記憶。
1918風雲再起
雖然掌握了政權,但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底的立憲會議選舉中,只獲得了23.5%的選票,低於對手社會革命黨的41%。
1918年初,布爾什維克驅散了立憲會議,維持了對政權的掌控。但是蜂起的反布爾什維克武裝從四面八方襲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風雨中飄搖。除了建立自己的軍隊與敵人作戰外,列寧還指派捷爾任斯基建立了情報機構「契卡」,也就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用於對付隱蔽的敵人。
革命雖已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女殺手
1918年8月30日,對於莫斯科而言,秋意漸起。這天晚上,列寧在米海爾松工廠集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但伴隨着幾聲槍響,列寧在出門時遇刺負傷,好在並未傷到要害。
一陣短暫的混亂後,人們在廠區之外的謝爾普霍夫大街發現了嫌疑人──靠在一棵樹上的女人。
她就是芬妮·卡普蘭。
這是一個有前科的女人。1890年,卡普蘭出生在烏克蘭一個猶太人家庭。
1906年,16歲的卡普蘭就已經參加對沙皇政府基輔行政長官的暗殺,但是沒成功,她被捕了。基輔當局軍事法庭本來判處她死刑,後改判終生苦役。
當時她患了眼疾,幾乎完全失明,後來雖然接受了治療,但視力沒有恢復。卡普蘭在監獄裏受到了右翼社會革命黨人的影響。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卡普蘭獲釋。
立憲議會認為列寧出賣了革命。
在開槍擊傷列寧之後,卡普蘭並未逃跑,直到被抓。
負責審問者一心想讓她招認,誰是出幕後的指使人。
卡普蘭很爽快的承認自己就是兇手。「立憲議會認為列寧出賣了革命,」但是卡普蘭強調,是自己決定槍殺列寧的,並不代表任何黨派。1918年9月3日,她在克里姆林宮內遭槍決,她的屍體被塞進一個鐵桶裏,澆上汽油焚燒。
短短三天時間,這樣重大案件的女殺手,就如此草率地被處決了。
這其中有何貓膩?
後世的歷史學家,利用能蒐集到的有限檔案,以及各種直接或者間接的當事人回憶錄,發揮想像力,探尋幕後黑手。
俄歷史學家瓦列里·沙姆巴羅夫大膽推理──向列寧開槍是斯維爾德洛夫下的命令!
斯維爾德洛夫是誰?他是當時蘇俄領導人之一,列寧的親密戰友。
沙姆巴羅夫發現了種種跡象。比如,警衞局都歸斯維爾德洛夫管,通行證是由斯維爾德洛夫領導的機構簽發。更重要的是,當天上午彼得堡「契卡」領導烏里茨基遇刺身亡,另一領導人布哈林曾力勸列寧不要去群眾集會上講話。但斯維爾德洛夫力挺列寧前去。
列寧遇刺後,斯維爾德洛夫頭一個趕到克里姆林宮,佔據了列寧的辦公室,處理起列寧的公務,並向全國發號施令。
而最後,正是在斯維爾德洛夫領導下,對卡普蘭的處決進行得太快了。就像要滅口一樣。
僅僅5個月後,年僅35歲的斯維爾德洛夫去世,官方結論是死於流感。
對於斯維爾德洛夫的死因,坊間猜測眾多,有人認為是列寧派人除掉了他;也有人認為,這是列寧自導自演的刺殺,是為了喚起群眾對布爾什維克的同情,並支持布爾什維克推行紅色恐怖。
不過,這些都只是一家之言。
烏里茨基
這裏不能不提到烏里茨基遇刺身亡。
烏里茨基同樣是8月30日遇刺,和列寧的遇刺有時間契合度。
相比列寧,烏里茨基並不出名。他時任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彼得格勒「契卡」負責人。但他代表了布爾什維克政權對待紅色恐怖的不同態度。
按照美國俄國內戰史權威、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拉賓諾維奇的觀點,烏里茨基是布爾什維克政權裏比較温和的一位,他對極端的鎮壓行為持否定態度。烏里茨基反對紅色恐怖、反對扣押人質、反對授權彼得格勒契卡處決人質。
烏里茨基1918年3月上任的時候,首都已經遷到莫斯科。前帝都彼得格勒的治安不佳,盜竊和殺人案件增長。很多兇手是喝醉了酒的紅軍士兵、赤衞隊員,此外還有無政府主義分子,他們打着安全部門的名義殺人。
為了打擊暴力,烏里茨基沒實行恐怖手段,沒有授予下級槍斃人的權利。3月15日,他頒布命令,逮捕腐敗官員和假冒的安全人員。同時,也取消了紅軍隨意搜查的權力。
一個星期後烏里茨基發出命令,公民必須在三天之內交出所有現有未登記的武器和炸藥。拒絕遵守的,將被送上革命軍事法庭。不過沒有以槍斃相威脅。
彼得格勒「契卡」也逮捕那些反革命、偷竊以及投機倒把的人。很多嫌疑人被釋放,尤其是那些因為政治原因被捕的人。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嚴重的罪行被槍斃。四月,在烏里茨基推動下,死刑被廢止。
1918年6月20日,彼得格勒《紅色報》的主編沃達拉爾斯基被殺。作為布爾什維克的喉舌刊物,《紅色報》登報要求以大規模的恐怖回應。事後彼得格勒的領導人季諾維也夫並未對殺手展開大面積追捕,6月21日,工人代表團向季諾維也夫陳情:「難道讓我們的領導人逐個被殺麼?」
烏里茨基呼籲温和以待,避免了鎮壓,他頂住壓力,沒處決人質。6月23日,沙皇重要官員,曾經是杜馬代表的庫特列夫遭到逮捕,因為當局截獲了他寫給外國的信。但是烏里茨基讀了這些信,發現沒問題,在逮捕庫特列夫三天後,將他釋放。
8月初,在布爾什維克主要領導之一的托洛茨基以及斯維爾德諾夫干涉下,恢復了未經審判的處決。彼得格勒「契卡」18日通過了這個決定,21名被扣留者遭槍斃。
根據「契卡」工作人員的回憶錄,烏里茨基是唯一一個反對這個決定的。但是沒有用,在投票表決的時候,烏里茨基棄權。
8月30日,烏里茨基死在冬宮廣場。兇手是為了給21日被槍殺的朋友報仇,他不知道烏里茨基其實是反對這一行為的。
紅色恐怖1.0
在列寧遇刺負傷,烏里茨基被害身亡後,紅色恐怖升級。
「敵人對我們的一次恐怖,我們將報以大規模的恐怖,敵人殺死我們一個戰士,我們將讓成千上萬的敵人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紅色報》的言論,代表了布爾什維克們的情緒。
但是在執政者中,是否加強紅色恐怖也有爭論。在布爾什維克獲取政權之後,曾經廢除了死刑,但這在紅色恐怖在的巨濤中,被人所忽視。
但在列寧遇刺負傷,烏里茨基被害身亡後,紅色恐怖升級。從1918年9月5日開始,中央政府發布了紅色恐怖令。
所謂的紅色恐怖,是1917年至1923年內戰期間,對那些反布爾什維克行為的懲罰。其中包括扣留那些反對派及其家屬。如果有布爾什維克高官被殺,那麼就要殺這些人質抵命。
紅色恐怖令頒布後,900名人質在彼得格勒被處決,512人在喀琅施塔得被處決。
整個紅色恐怖期間,到底有多少受害者,並未有確切數據。歷史學家們保守估計不超過五萬人,最高估計是受害者兩百萬人,其中14萬人被槍殺。
紅色恐怖2.0
二十年後,在斯大林授意下,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39年,拍攝了《列寧在1918》,故事的主線,就是敵人如何陰謀刺殺列寧。
整個影片如一部革命懸疑片,嘗試展現一些歷史的細節。比如影片中契卡的負責人捷爾任斯基一臉嚴肅地走到列寧辦公室:「我要去一趟彼得格勒,因為烏里茨基被暗殺了。」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歪曲歷史,為特定目的服務。
比如得知列寧遇刺後,斯維爾德洛夫來到列寧的辦公室,坐在列寧的椅子上,處理起列寧的公務,並向全國發令。
這部電影也按照套路化的角色模式,塑造女殺手的刻板印象。
在電影中,卡普蘭不再是一個半盲的女人,而是有着陰險而又鋭利的眼神。
但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歪曲歷史,為特定目的服務。
它藉着對列寧的崇拜,把光環投射到列寧繼承人斯大林身上,刻意美化斯大林在內戰中的作為。同時繼續抹黑那些已經被肉體消滅的政治對手,為他們的被殺進一步製造正當性。同時也藉着電影中列寧遇刺所帶來的對敵人的恨,來為自己發動的大清洗造勢。
列寧時代的紅色恐怖,主要還是針對布爾什維克黨外的敵人。而到了斯大林這裏,則把殺戮的矛頭對準了自己的同志。
影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布哈林是叛徒」。
這是電影裏克里姆林宮衞隊隊長臨死時說的一句話。電影中聽到這句話的「契卡」工作人員也是叛徒,他打死克里姆林宮衞隊隊長之後,在「契卡」首腦捷爾任斯基的威嚴前不打自招,被捷爾任斯基的衞兵擊斃。
不過,這樣引出的怪圈是,克里姆林宮衞隊長臨死前的遺言就沒人知道了。
那麼影片中爆料的這句話,其實是編劇編的,告訴觀眾「布哈林是個壞人」。
布哈林是個老革命,他1906年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著有《共產主義ABC》。二月革命後被選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十月革命後,布哈林任《真理報》主編。列寧死後,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並列為蘇聯共產黨主要領導人。
很快他就捲入了和其他幾位領導人鬥爭的漩渦中,早期和斯大林結盟,先後鬥倒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
不過噩運很快就輪到他的頭上,1928年,布哈林和斯大林產生了政策論爭。他反對斯大林的國家高速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的主張,堅持蘇聯應以發展農業為主,建設成一個農業國。
1929年他被解除政治局委員和《真理報》主編職務,擔任地位略低的《消息報》主編。
1934年12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暗殺,斯大林藉此開始了大清洗運動,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捕,並被判處死刑。1937年,布哈林被開除出蘇共。1938年2月,布哈林被指控「右派和托洛茨基聯盟陰謀集團」委派卡普蘭刺殺列寧,暗殺基洛夫、明仁斯基、高爾基,是帝國主義的間諜。布哈林承認了這些罪行。因為如果布哈林不招供,他的妻兒會沒命。
1938年3月14日,當局以「叛國罪」判處布哈林等人死刑。而在1936-1939年間的大清洗中,受害者數以百萬計。
布哈林死後,妻子被送到勞教營,兒子被送入孤兒院。直到1956年妻子才出獄。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布哈林獲1988年恢復名譽。
斯大林死後,1956年蘇聯新的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始揭批斯大林。斯大林的形象也從電影中抹去。
《列寧在1918》公映後,大獲成功。
導演羅姆曾經執導《列寧在十月》,原來名不見經傳。憑藉《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年》,羅姆在1941年獲得斯大林獎金,一舉成名。
扮演斯大林的是格魯吉亞人格洛瓦尼,並成為了斯大林的特型演員。他在1941、1942、1947、1950年獲得了四次斯大林獎。1956年他心臟病發去世,湊巧的是,那天正是斯大林生日。
扮演列寧的演員是楚金,在拍完《列寧在1918年》沒多久就過世了。逝世後他被追授了斯大林獎金。
而編劇卡普勒爾,獲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獎金。風頭正勁的時候,卡普勒爾和斯大林女兒斯維特蘭娜傳出了戀情。可能是斯大林不滿兩人戀情,卡普勒爾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被捕,在靠近北極圈的勞改營中度過10年。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他才於次年被釋放並獲平反。
斯大林死後,1956年蘇聯新的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始揭批斯大林。斯大林的形象也從電影中抹去。從此電影有了兩個版本,一個是斯大林時期的原版,另一個就是赫魯曉夫時期的刪節版。
在小时候,2000 年前后,认为“共产主义”可以作为理想,后来接触到现实社会,开始把它归为梦想。再后来了解到 6.4、文革,现在又是列宁和苏联早期的红色革命。“真理”越来越遥远。
很多社会模型是反智的,洗脑无处不在。人一出生就被洗脑。人们出于懒惰或能力不足,愿意选择被洗脑。为什么要自己去求证、思考,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多简单。人类的发展还是太低阶。
有个关键点是,“反智”和“洗脑”的施行很多情况下不是人的主观决定的。不接受“反智”、不接受“洗脑”,应该作为现代人的一个自我准则。
不熟悉苏联的那段历史,但赞同不预设结论的理性的质疑。如果没有质疑,人类文明会很快走向地狱。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反思十月革命势在必行。
端出这种文章真是掉水准,和当年周舵那几篇反智的马克思为什么是错的细节一个调调哇。
所謂十月革命就是蘇聯編造的最大歷史謊言之一,然後被各個共產國家相繼採納寫入教科書。
共产主义是邪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