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黎蝸藤:中印邊界糾紛的來龍去脈與是非曲直

中國認為是非曲直非常明確,印度違反國際法,只能「老老實實退出去」。中國的說法雖然義正辭嚴,但印度與不丹一方也並非完全無理。

一名沙雕藝術家於印度洋一個沙灘上創作了一個傳播中印友誼信息的作品。

一名沙雕藝術家於印度洋一個沙灘上創作了一個傳播中印友誼信息的作品。攝:STR/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08-10

#中印關係#評論#黎蝸藤

中國印度雙方在中印不(丹)三方交界地區對峙逾50天。中國在八一建軍節前後,調門轉趨強硬:《解放軍報》、新華社、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中國外交部、中國國防部、《人民日報》等中國外交、國防、宣傳系統接力發表評論或聲明,25小時內六度密集發聲炮轟印度,把印方行爲從「非法越境」提升到「入侵」。解放軍又在西藏軍演展示武力,頻頻傳出增兵西藏的消息。輿論戰與心理戰之餘,又展開法理戰。8月3日,外交部發放了立場聲明。中國認為是非曲直非常明確,印度違反國際法,是無理的一方,只能「老老實實退出去」。

中國的說法雖然義正辭嚴,但印度與不丹一方也並非完全無理。

危機的起因是中國要在西藏亞東縣洞朗地區修建公路。該地區由中國實控,無論不丹印度,還是中國的聲明,對中國在洞朗地區(Doklam)修路,引發印度軍隊從多卡拉山口(Doka La)附近穿過「邊界線」前往阻止的事實都沒有異議。關鍵之處在於洞朗地區的歸屬。若洞朗是中國的,印度穿越的便是「中印邊界」,惟不丹與印度認爲洞朗屬不丹,故認為印只通過「印不邊界」,進入「不丹的領土」。(圖一)

圖一。
圖一。圖:端傳媒設計部

印度的表述中,洞朗是「印中不三國交匯地區」。中國反駁說「交匯點」只能是一個點,而不能是一個地區,指責印度混淆視聽。其實,印度的表述並無不妥,爭議的焦點就落在「印中不三國交匯點」到底是哪裏?中國認為是吉姆馬珍山(Gipmochi),而印不認為是吉姆馬珍山以北約六公里的巴塘拉(Batang La)。三者對「何為三國交匯點」有不同見解,哪個更有理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