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賴奕諭:解嚴後的菲律賓,以暴力理出名為「民主」的血路

忽略歷史縱深的面向,只以全球恐怖主義擴張的框架理解菲律賓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是有局限的。

2016年2月25日,菲律賓馬尼拉,為紀念1986年「人民力量」推翻馬可斯政權三十週年而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而其中一個展覽展出由戒嚴時期的受害人照片的拼貼作品,以提醒市民過去的黑暗歷史。

2016年2月25日,菲律賓馬尼拉,為紀念1986年「人民力量」推翻馬可斯政權三十週年而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而其中一個展覽展出由戒嚴時期的受害人照片的拼貼作品,以提醒市民過去的黑暗歷史。攝:Dondi Tawatao/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08-03

#東南亞觀察#評論#賴奕諭

過去一個月,台灣適逢解嚴30週年的緣故,大大小小關於戒嚴歷史的講座、展覽與討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與此同時,與台灣相距不遠的菲律賓,也有不少人熱衷於討論戒嚴。只不過,他們在談的不僅是該國由前總統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馬可仕)於1972至1981年之間實施的戒嚴,還包括自今年5月底開始於南部棉蘭老島(Mindanao,民答那峨島)實施的戒嚴令,是完全無法忽視的現在進行式。

菲律賓這波熱議戒嚴的聲浪,其實可以追溯到去年總統大選之前,前總統馬可斯之子「邦邦」小馬可斯(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小馬可仕)決定出選副總統一職,許多反對者便認為這是菲國社會面對戒嚴歷史與轉型正義議題的一場重要戰役。在這樣的脈絡下,小馬可斯成為競選期間討論度最高的副總統候選人。即便他最終敗於萊妮.羅布雷多(Leni Robredo)(註一),反對者卻因為他的票數相當逼近羅布雷多,而憂心大眾普遍對戒嚴歷史的無知將造成社會難以彌補的破壞性後果。

選舉期間引發的軒然大波並未隨着選舉結束而平息,菲國總統杜特地(Rodrigo Duterte,杜特蒂)於一年後宣布在棉蘭老島施行戒嚴,此舉無疑再次激化前一次戒嚴延續至今的社會矛盾與對立。在歷史遺緒與當前情勢相互交錯的影響之下,這絕對不只是杜特地於7月24日的國情咨文中所指稱的,是為防堵全球恐怖主義勢力擴張的策略這麼簡單。

忽略歷史縱深的面向,只以全球恐怖主義擴張的框架理解菲律賓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是有局限的。自1968年成立的菲律賓共產黨(CPP)(註二),不僅在兩次戒嚴皆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所揭櫫的社會衝突,直至今日仍是形塑菲國戒嚴論述、轉型正義與抗爭等議題的重要關鍵之一。然而,一般人容易因為菲律賓親美的印象忽略這樣的面向,也不太清楚菲共仍在菲律賓擁有相當可觀的草根基礎及武裝勢力,自然就很難搞清楚菲國人民到底是如何看待戒嚴這件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