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專訪劉克襄:從山林走出的中央社掌門人,真能「找回記者的光榮」嗎?

新官上任,他說要在中央社做這幾件事:增添、培養藝文記者,強化海外通訊社功能,探索數位轉型。至於媒體業變局,他坦承未形成思考,但壹週刊結束「未嘗不是好事情」。

劉克襄當了三個星期的台灣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的董事長職務,一個以山水為家、鳥獸為朋的人,剛掌領這家早於1924年於廣州由中國國民黨成立、後遷守台灣的通訊社。

劉克襄當了三個星期的台灣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的董事長職務,一個以山水為家、鳥獸為朋的人,剛掌領這家早於1924年於廣州由中國國民黨成立、後遷守台灣的通訊社。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傲霜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7-27

作家劉克襄的「自然寫作」太過深入人心,他筆下的台灣香港山林飛鳥街貓野狗,在嚴謹的生態描摹中蘊含詩意,常常讓讀者忽略了他另一個身份——從陽明山麓的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多年的傳媒工作者。所以當得悉劉克襄接任台灣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的董事長職務時,很多讀者反倒擔心起來:一個以山水為家、鳥獸為朋的人,如何掌領這家早於1924年於廣州由中國國民黨成立、後遷守台灣的通訊社?

2017年7月,劉克襄受香港書展之邀來港出席活動,其時剛剛接任中央社董事長三星期。出現在記者面前的他,依然一身簡便行山服配運動背囊。接受端傳媒專訪時,他笑談:「這輩子最喜歡的、最理想的工作還是藝文主編,去看一些稿子、修改稿子,跟人家做深度對談,就是文藝編輯。」劉克襄說,從他大學時期,就已抱持這樣的理想,也踐行良久,甚至加入中央社,也與這樣的理想有關。

劉克襄1981年從海軍退伍,加入《台灣日報》副刊,1982年於《中國時報》美洲版副刊任職,1988年任職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1991年任《人間副刊》撰述委員等等,及至10年前50歲時,才從媒體退休。談及當時離開傳媒的原因,他說:「就是我看到做藝文記者、編輯的地位都沒有了。」而今天,「接任(中央社)這個職位,是因為發現我有改革的機會。如果你有一個理想有機會,那就試試看吧,就算碎了也沒關係。」

什麼樣的理想?最重要之一,就是找回「記者的尊嚴、光榮和價值」。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