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宋承恩:斬斷台灣的邦交國迷思,從改變觀點開始

遇到外交關係的變化,必定以舉國悲憤、抗議中國挖牆腳,指責轉向的邦交國見利忘義作收?我們要問的,是以下更深的問題……

2017年6月14日,駐巴拿馬中華民國大使館舉行降旗典禮。

2017年6月14日,駐巴拿馬中華民國大使館舉行降旗典禮。攝:Rodrigo Arangua/AF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7-07-13

#宋承恩#評論

2017年6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巴拿馬共和國簽訂聯合公報,「決定相互承認並『建立』(establecer)大使級的外交關係」。巴拿馬即日起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relaciones Diplomáticas” con Taiwán),同時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或往來」。在公報中巴拿馬接受了中國的「一中原則」,即所謂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巴拿馬斷交的政治效應

消息一出,引起台灣內外相當大的政治效應。一般認為,巴拿馬與中華民國間,有長久的外交關係,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6月24日才率團正式訪問巴拿馬並參加運河拓寬竣工典禮,不到一年巴拿馬即終止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時間點又發生在2017年蔡英文將要前往南太平洋島國訪問之際。加上中國自蔡政府上台後,從斷交到國際組織參與,強硬緊縮台灣外交空間,中國這一連串動作,似乎在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外交空間是中國給予的,只要它想,也可以收回,而且做得到。背後帶着十足的震懾、恫嚇、展現肌肉、要台灣低頭的意味。國際媒體也多半以「台灣受打壓」、「更形孤立」的角度切入,呈現此一事件。

政治觀察家有的早已預言蔡英文當選後會發生「雪崩式斷交」;普遍亦認為巴拿馬不會是近期內唯一與台灣斷交的國家。也有人以中國內部政治的角度,認為當前台灣被拿來祭旗,為的是在十九大前鞏固習近平的權力基礎;樂觀者則認為,等這波高壓暫告段落,兩方會回到較務實和緩的局面。也有論者以地緣與國際政治,乃至美中競逐全球布局的角度,認為中國趁特朗普(川普)國安外交團隊未到位、忙於國內局勢,或在北韓議題上需要中國合作之時,憑藉經濟實力在美國後院攻佔橋頭堡。這些固然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但從權力政治角度的分析,所描繪的是中國不斷進擊的圖像,彷彿中國單方面的意圖會是取決局勢的決定性因素。這圖像是否呈現全貌?台灣是否只能被動接招?都需要再觀察。

台灣各界的反應,紛雜熱鬧的程度,也不遑多讓。完全照劇本演出的,是呼籲蔡政府回頭是岸,趕緊接受「九二共識」的聲音 。相對的另一劇本,則是認為被斷交的是「中華民國」,不是台灣;而且「中華民國」空間愈緊縮,台灣的國際空間愈大 。官方部分,外交部6月13日的聲明中,指出「我國與巴拿馬共和國邦誼超過一世紀」,痛批巴拿馬「為經濟利益屈服北京當局」,「以極不友好之做法,欺蒙中華民國政府至最後一刻」,並強調不會與北京從事金錢外交之競逐。隨後對使館最後降旗、中國施壓要求台灣在厄瓜多爾(厄瓜多)與尼日利亞(奈及利亞)的代表處改名或搬遷的新聞報導,使國內氣氛充滿悲憤之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