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中企在緬發展輸在哪?「高層路線」的教訓

中國企業的海外開拓,往往依賴「高層路線」模式,專注和東道國政府高層打交道。而一旦對方出現權力分散或政治變動,這種聯繫就會迅速變為負資產。筆者此次考察的緬甸就是一例。

隨着政治自由化和外資來源的多元化,緬甸政府一改軍政府時代外資政策,對外資管理日趨嚴格,並將對國際標準的追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圖為仰光蘇萊廣場,正在施工的建築工人。

隨着政治自由化和外資來源的多元化,緬甸政府一改軍政府時代外資政策,對外資管理日趨嚴格,並將對國際標準的追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圖為仰光蘇萊廣場,正在施工的建築工人。攝: Lauren DeCicca / Stringer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張友誼

刊登於 2017-07-04

2010年,由軍政府支持的登盛,領導聯邦鞏固與發展黨贏得緬甸大選,並於次年2月4日獲緬甸國會選出出任緬甸總統,緬甸國會時隔二十幾年後再度召開。

雖然被指大選舞弊,但登盛政府還是迅速為緬甸社會帶來新氣象。2016年夏天筆者在若開邦皎漂訪談時,問到當地民眾關於軍政府和登盛政府的差別,一位民眾回答道:「軍政府時代一上街就要坐牢;登盛上台以後,皎漂地區出現了數十NGO組織,但再也沒有人因為抗議油氣管道項目而坐牢」。

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國家,緬甸國內政治轉型成為影響中國投資的最大變數。緬甸國內政治從2011年以來經歷了由軍政府向鞏發黨威權政府、再向多黨競爭政體的鉅變。

2011年以前緬甸是軍政府統治時期,對內軍政府控制政權,對外遭受西方國際制裁,中國是緬甸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國,也是在國際上支持軍政府的最重要大國。中緬兩國高層政治紐帶為中國大型投資項目創造可能性。 2011年以前,中國在緬投資相對安全,中國國企也大量進駐緬甸,相繼進行了伊洛瓦底江大型水電站群、中緬油氣管道、萊比瑭銅礦等大型項目。

2016年緬甸舉行首次完全公平和競爭性選舉後,緬甸實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新執政黨全民盟在執政後在對華政策上也採取了相對穩健和務實的態度。圖為昂山素季於2017年5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面。
2016年緬甸舉行首次完全公平和競爭性選舉後,緬甸實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新執政黨全民盟在執政後在對華政策上也採取了相對穩健和務實的態度。圖為昂山素季於2017年5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面。攝:Nicolas Asfouri /AFP/Getty Images

2011年以後,緬甸開始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化進程,反對黨全民盟的政治影響力更加顯著,民間社會和非政府組織在政治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增強。西方各國針對緬甸的經濟制裁也逐漸解除,緬甸外資來源多元化,對於中國的外資依賴也降低,為中國投資提供政治保障的意願也降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