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尹子軒:文翠珊和郝爾彬,都不是拯救英國的答案

今年兩黨各走極端、中間派消失的原因,在於英國政治制度已經無法解決全球化為英國帶來的多極政治需求。

「強大而穩定」(Strong and stable)從競選口號變成了笑料,英國保守黨在失去了下議院的大多數後,無奈必須靠北愛的民主統一黨(DUP)這個意料之外的盟友投誠,才有機會僥倖以少數政府形式保住執政黨的地位。目前由於和 DUP 的協定尚未確認,保守黨的執政黨地位仍未確立,作爲少數政府的執政恐怕亦不得長久。英國近代出現過幾次少數政府,分別是1974年和77年的工黨政府,以及96年的保守黨政府,均在大選後不久就分裂,必須重選。以英國目前的選舉制度,在極左派郝爾彬(Jeremy Corbyn,柯賓)領導的工黨成爲執政黨機會亦極微的情況下,政權誰屬引起的亂局,恐怕將延續一段時間。

這次選舉造成的混亂禍首,當然是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德蕾莎·梅伊)失敗的競選策略,但是,英國政壇分裂、兩主流大黨政綱各走極端的遠因,卻是英國秉承的簡單多數、「勝者全取」的政制無法處理全球化運動下的基層躁動所致。保守、年長的基層族群,和年輕、外向的改革支持者們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英國選舉制度下,政治動力常年毋庸置疑地集中在兩個大黨之間,一旦建立這個制度的政經秩序開始崩塌,兩黨制便容易成爲民粹政治劫持建制的最佳場所。在中間派政治力量消失的情況下,可以想見各走極端的英國政壇必然進一步陷入膠着狀態;暫不論其對英國政壇長遠健康的影響,目前英國離2019年3月29日的脫歐「大限」時間已經捉襟見肘,但是原定6月中開始的脫歐談判卻尚未知能否如期開始,如果保守黨的少數政府必須解散重選,英國和歐盟之間討價還價的餘地更所餘無幾。

英國國會大選,首相文翠珊領導的執政保守黨保住國會下議院最大黨地位,但未能取得過半數議席,出現懸峙國會局面。
英國國會大選,首相文翠珊領導的執政保守黨保住國會下議院最大黨地位,但未能取得大多數議席,出現懸峙國會局面。

保守黨和工黨各走極端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