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謊言年代,如何對假新聞展開逆襲?

在這個謊言真實並存、好報導與假新聞共生的年代,面臨舊問題與新挑戰雙重夾擊的媒體,又如何能夠突圍而出?

端傳媒實習記者 趙安平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05-12

媒體處在一個對立、撕裂的社會中,陰謀論被無限上綱,公共對話急速萎縮;反建制運動甚囂塵上,傳統媒體成為抵制對象。
媒體處在一個對立、撕裂的社會中,陰謀論被無限上綱,公共對話急速萎縮;反建制運動甚囂塵上,傳統媒體成為抵制對象。

提到假新聞,你會想到什麼?無可否認的是,我們活在一個假新聞氾濫的時代。

無時無刻接收資訊疲勞轟炸的閱聽眾,該如何對抗假新聞?從今年4月初臉書砸下1400萬美元的重金開發假新聞查核機制,到近日維基百科創辦人韋爾斯(Jimmy Wales)推出「維基論壇報」(Wikitribune),借大眾之力讓新聞成為協作平台,在在顯示「打擊假新聞」已是當代顯學。

台灣也不遑多讓。公民社群「g0v零時政府」製作偵查假新聞的LINE bot「真的假的— 查證Line轉傳訊息」、瀏覽器擴充套件「新聞小幫手」,協助民眾查證資訊。另一方面,香港團隊Collaction也在四月初上架一款手機APP「內容農場檢查器」,使用者只要打開內容農場的文章,系統即會發出提示。

即便如此,假新聞仍防不勝防。4月22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2017春季思沙龍以「顛覆真相!媒體如何繼續做民主的柱石?」為題,邀請資深調查記者、現任《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及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一起對談,試圖找出突破當今媒體困境的解方。

活在真相,以及謊言之中

「我們到底是活在真相之中?還是活在謊言當中?」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在現場看完紀錄片《謊言拍立得》後,拋出這個問題。

這部由德國NDR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透過各種假新聞案例,揭露「最真實的謊言」的背後動機,並告訴觀眾一件事:「假新聞不是新鮮事」。而當新聞變成一種武器,專業媒體與公民力量能如何反撲?

2016年11月,《牛津詞典》選擇「後真相(post-truth)」作為年度詞彙,並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在後真相時代,媒體『還能』成為民主的柱石嗎?」何榮幸試著微調沙龍題目,強調在這後真相時代,媒體還能保有原本的功能嗎?抑或是,這世界已經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地步了呢?

即使有些政府致力於打擊假新聞,不幸的是,政府時常也是假新聞與謊言的製造者。何榮幸舉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為例,他曾經宣稱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航空母艦打擊群位處朝鮮半島附近,事實上卻遠在印度洋。政府想藉此混淆民眾視聽、達到政治宣傳效果。可怕的是,這樣的假新聞仍一直存在。

「從世界霸主美國到邪惡帝國IS都造假。在台灣,我們對假新聞亦不陌生,從『南海血書』到『南線專案』,假新聞,是現在進行式。」何榮幸說明,如「教宗支持特朗普」這類明顯的假新聞卻被廣泛流傳,顯示這種「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為了遂行特定目的而散佈假新聞」的行為,已成為後真相時代最可怕的問題。

南海血書案

《南海血書》是一則中華民國在中國國民黨威權時代下的虛構故事,目的用以於鼓動台灣人民反共情緒,並影射在台的美國人及黨外人士為「匪諜」。作者朱桂自稱「越南難民阮天仇」,並稱血書為其絕筆信。本文初見於1978年12月19日的《中央日報》副刊,曾被納入全台國小課本課文。2003年,朱桂本人證實此文由他虛構、創作。此後《南海血書》被戲稱為「反紅經典」。

南線專案

《自由時報》於2006年刊登中華民國前總統陳水扁為強化對澳洲外交關係而成立「南線專案」工作,以國務機要費進行機密外交。相關報導引起諸多爭議。2008年5月26日,總統府公布陳水扁政府所移交共計1744件檔案清單,所有移交檔案當中,沒有出現關於「南線專案」文件;2008年12月29日,台北地方法院第三度審理陳水扁羈押案,陳水扁向審判長蔡守訓承認,根本沒有南線專案。

媒體處在一個對立、撕裂的社會中,陰謀論被無限上綱,公共對話急速萎縮;反建制運動甚囂塵上,傳統媒體成為抵制對象;「假新聞卻是一門好生意,確實有很多人利用假新聞賺錢,並達到各種效果,」何榮幸分析。幸而,自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開始,各國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假新聞攻防戰,專業媒體祭出事實查核(fact check),戳穿候選人誇大不實的言論,何榮幸也舉紐約時報在美國總統大選端傳媒在香港特首選舉的事實查核為例,讚賞其為新聞業中「可敬的對手」。

要杜絕假新聞,並沒有仙丹妙藥,只能從方方面面去思考民主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思考的,是「誰」能查核網路假新聞?何榮幸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正本清源,促進政府資訊的公開透明,此時若再輔以臉書與專業媒體的第三方查核機制、利用民間智慧查核工具過濾關鍵字、民眾的媒體識讀教育,或許就能減緩假新聞繼續氾濫下去。「假新聞不會消失,但我們必須與之分辨共存。」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2017春季思沙龍,以「顛覆真相!媒體如何繼續做民主的柱石?」為題,邀請資深調查記者、現任《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及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一起對談。圖為何榮幸於現場演講情況。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2017春季思沙龍,以「顛覆真相!媒體如何繼續做民主的柱石?」為題,邀請資深調查記者、現任《報導者》總編輯何榮幸及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一起對談。圖為何榮幸於現場演講情況。

在這個謊言真實並存、好報導與假新聞共生的年代,面臨舊問題與新挑戰雙重夾擊的媒體,又如何能夠突圍而出?

何榮幸分析,近年台灣媒體表現屢遭詬病,名嘴媒體難辭其咎,而盲目追求點擊率,也使得新聞破碎化愈演愈烈。即時新聞產製過程讓新聞工作者喪志、置入性行銷控制媒體立場、年輕世代去中心化使媒體公信力逐漸下滑、閱聽眾視免費新聞為理所當然、Facebook與Google分食廣告大餅,影響媒體生存……。凡此種種,都是目前媒體面臨的轉型與生存困境。

那麼,媒體該如何重建公信力?何榮幸引用瑞士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新聞的騷動》一書中提到的概念:「以新聞的脈絡化化解當前的破碎化」,去解決媒體當前的困境。新媒體分眾化,在分眾市場中進行專業解讀、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中發揮影響力,就是當前問題可能的解方。

全球抗假!美日重振調查報導風潮

過去,媒體在民主啟蒙扮演重要角色;而今,民主更需要媒體促進社會對話。「但是,媒體『監督政府、對權勢者持續產生影響力』的核心價值依然不變,」何榮幸強調。

何榮幸分析,社群媒體本身就是個人的展演場域,「人們會私底下點閱波多野結衣(日本AV女優)的照片,但在臉書上分享報導者的文章」。長篇報導在有限時間內的點閱率必然吃虧,若拉長時間來看,能夠引起共鳴的文章表現仍然不俗。「在社群時代,轉寄分享就有價值、意義與影響力,媒體就有機會讓自己活下去。」

為了對抗假新聞,世界更興起重振調查報導的風潮。成立十年的美國老牌調查報導媒體ProPublica今年三度獲得普立茲新聞獎;三個月前,日本也成立新興調查報導媒體Waseda Chronicle。為了掙脫依賴點擊率才能生存的遊戲模式,世界正颳起一股非營利調查報導網站的旋風,何榮幸說,「調查報導能夠穿透事實的表象、建構更穩固的事實,在民主社會中建立更有力的對話與論證。」

即使現今的數位環境使得碎片化新聞大行其道,在日本,深度報導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民眾也較願意為好東西付費,王文靜分享,「這是民眾的選擇。他們雖然也可以擁有很快的訊息,但日本人還是在快速辨別中做出了選擇。」

何榮幸認為,日本人對「知識有價」的公民素質確實到位,但由於日本是個集體主義與群性興盛的國家,體現在媒體上卻壓抑了新聞自由,使得媒體會因為同業間的壓力而不易出現獨家新聞、揭弊新聞,媒體表現實際上令人失望。

日本是個集體主義與群性興盛的國家,體現在媒體上卻壓抑了新聞自由,使得媒體會因為同業間的壓力而不易出現獨家新聞、揭弊新聞,媒體表現實際上令人失望。
日本是個集體主義與群性興盛的國家,體現在媒體上卻壓抑了新聞自由,使得媒體會因為同業間的壓力而不易出現獨家新聞、揭弊新聞,媒體表現實際上令人失望。

2015年9月,主打深度調查報導的新媒體《報導者》正式成立,即便長篇文章的點閱率表現並不亮眼,但在「轉寄、分享次數」上卻佔有優勢。何榮幸分析,社群媒體本身就是個人的展演場域,「人們會私底下點閱波多野結衣(日本AV女優)的照片,但在臉書上分享報導者的文章」。長篇報導在有限時間內的點閱率必然吃虧,若拉長時間來看,能夠引起共鳴的文章表現仍然不俗。「在社群時代,轉寄分享就有價值、意義與影響力,媒體就有機會讓自己活下去。」

「最壞的年代,也可能是最好的年代。」何榮幸總結,近年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都交出許多精彩作品,當「利他」、「公共分享」成為媒體核心精神,各類新舊媒體便能共同建構民主深化的基石。「民主不會從天而降,好媒體、好報導、好記者也是。」最後,何榮幸呼籲,要讓調查報導也成為好生意,更要支持優質媒體長遠走下去。

「廢墟中開出一朵花,亂世中守護一畝田。」何榮幸在《我的小革命: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書中的自序如此說道,也正正呼應了王文靜在講座開場時的引言:「雖然環境使我們悲觀,但我們還是要充滿希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