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煽動、自願、愛國與盲目:三部影片,三個不同的「六七」故事

當年的參與者是自願還是受煽動?群眾和政府,當年誰先挑釁、先使用暴力?今天看來,「六七」是可以放下的歷史事件,還是充斥著權力與謊言的未癒傷口?

2017年4月23日,講述六七暴動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在香港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播映會途中,來了幾個不速之客。

「你為什麼不用我的訪問?」70歲的陸德成未經邀請,猝然走到台上喝問導演羅恩惠,他當年是左派份子、六七暴動的參與者。與陸德成同行的還有兩人,自稱《大公報》記者,在禮堂後面大聲叫嚷:「你答呀?你為什麼不答?」現場義工見狀護送羅恩惠離開,但兩名《大公報》記者仍窮追不捨,有義工跟後來加入的一名《大公報》攝影記者推撞時受傷。

場內觀眾愕然,不久紛紛離場,羅恩惠則一臉疑惑——事後羅恩惠向端傳媒記者表示,她從未採訪過陸德成。在《消失的檔案》展開社區放映的兩個月裏,這不是羅恩惠第一次在現場遭遇質疑甚至襲擊。3月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放映會上,幾名左派老人在提問環節連珠炮發,指紀錄片未反映他們認為的「真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