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葉健民:戴麟趾的第二戰場──六七暴動的英方內部角力

六七期間,港英的每一個部署、每一種策略,背後其實都是英方內部不同部門的意見交鋒和討價還價的成果。

六七暴動。
葉健民:六七暴動期間,港英同時面對兩個戰場,外有左派示威,內有英方不同部門的挑戰。圖:香港舊照片

對於六七暴動,我們大多時候關注的,是左派與港英如何角力周旋,又或者左派內部怎樣部署回應。坊間分析比較少的,是英方內部的矛盾與分歧。六七期間,港英的每一個部署、每一種策略,背後其實都是英方內部不同部門意見交鋒和討價還價的成果。要了解1967年發生的事情,我們便要明白英方內部在這段時期的權力互動。

六七期間,處理香港局勢的有三個至為關鍵的英方單位:港英政府、英國駐北京代辦處,與及英聯邦關係部(68年改組為「外交及英聯邦事務部」)。暴動期間,三方緊密聯繫,幾乎每天都就香港事態發展交換意見,互相爭論。這些互動,也直接決定了英方對香港左派挑戰的回應和策略。三個單位,各有不同英國利益考慮,也因此對局勢有不同判斷,並不經常有一致看法。

港督是英國在殖民地的首席代表,對他來說,首要任務是要捍衛英國在香港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維持香港社會的穩定和殖民地政府的權威。所以,當時的港督戴麟趾雖然在暴動早期曾經以為事情過一段時間便會平靜下來,也嘗試過以處理勞資糾紛方式去淡化事件,但他很快知道左派根本沒有打算收手,所以改轅易轍,認為以強硬手段恢復秩序,以武力震懾左派,才是上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