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叶健民:戴麟趾的第二战场──六七暴动的英方内部角力

六七期间,港英的每一个部署、每一种策略,背后其实都是英方内部不同部门的意见交锋和讨价还价的成果。

六七暴动。
叶健民:六七暴动期间,港英同时面对两个战场,外有左派示威,内有英方不同部门的挑战。图:香港旧照片

对于六七暴动,我们大多时候关注的,是左派与港英如何角力周旋,又或者左派内部怎样部署回应。坊间分析比较少的,是英方内部的矛盾与分歧。六七期间,港英的每一个部署、每一种策略,背后其实都是英方内部不同部门意见交锋和讨价还价的成果。要了解1967年发生的事情,我们便要明白英方内部在这段时期的权力互动。

六七期间,处理香港局势的有三个至为关键的英方单位:港英政府、英国驻北京代办处,与及英联邦关系部(68年改组为“外交及英联邦事务部”)。暴动期间,三方紧密联系,几乎每天都就香港事态发展交换意见,互相争论。这些互动,也直接决定了英方对香港左派挑战的回应和策略。三个单位,各有不同英国利益考虑,也因此对局势有不同判断,并不经常有一致看法。

港督是英国在殖民地的首席代表,对他来说,首要任务是要捍卫英国在香港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维持香港社会的稳定和殖民地政府的权威。所以,当时的港督戴麟趾虽然在暴动早期曾经以为事情过一段时间便会平静下来,也尝试过以处理劳资纠纷方式去淡化事件,但他很快知道左派根本没有打算收手,所以改辕易辙,认为以强硬手段恢复秩序,以武力震慑左派,才是上策。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