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黃國鉅:因國際化之名——哲學系是重災區

過分的國際化,大學的教席大部分由外國人佔據,本土學者沒有就業出路,學術思想的命脈斷裂、枯萎,大學失去地方特色……

很多探討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利弊的文章,都集中在本土研究、香港研究是否受到重視的問題。這篇文章卻想談談一個可能更迫切的問題:過分的國際化,大學的教席大部分由外國人佔據,本土學者沒有就業出路,學術思想的命脈斷裂、枯萎,大學失去地方特色,學術承傳也無法說起,這才是最「攞命」。

而這種事情正在香港的哲學界發生,而且存在已久,行內人都很清楚,只是沒有人公開拿出來講而已!

海外學者佔據教席

香港有十所大學,但有哲學系的只有三個半,即港大、中大、嶺南,和浸大的宗教哲學系。(城大、科大、理大雖然沒有哲學系,但有哲學課程分布在不同學系。由於這篇文章要談的是哲學系,所以先不論這些大學。)早在1980年代,我讀大學的時候,香港只有兩所大學;當時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香港大學作為殖民地色彩濃厚的大學,哲學系教授幾乎清一色是英國人,沒有半個本地人。到九七問題逼近,一些學系紛紛本地化,連最精英的法律系也招聘了好幾個本地人,此時哲學系才招聘了第一位本地人,之後再聘任一位內地學者,就此兩人而已,直到今天。到了97年後,香港人「當家作主」了,情況卻沒有改變,只是英國人換了美國人而已。90年代,嶺南學院升格為大學,並成立哲學系,本來給與本地哲學學者一線希望。但今天實際情況如何,不用我多講,讀者去嶺南哲學系的網站看看他們的教職員、研究生名單就一清二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