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Wonder Foto Day:美好影像以外,三位藝術家的攝影實驗

我從參展攝影師第一身的身份,分享一下得獎攝影師以外,三位創作者對攝影的見解,以此作為觀看當代亞洲攝影的另類窗口。

端傳媒攝影部 姚尚勤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4-02

#影像

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簡稱WFD)一連三日,聚集了中港台日,來自兩岸四地的影像創作者。能入選的攝影師對影像美都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場內作品美輪美奐,就不用文字多作描述。這裡我想從參展攝影師第一身的身份,分享一下得獎攝影師以外,三位創作者對攝影的見解,以此作為觀看當代亞洲攝影的另類窗口。

曹詠:讓影像在不同媒介中生長

拿起旁邊的白紙,在曹詠的攝影書頁邊向內推入書脊,隱藏在墨間的顏色,突然由右至左漸漸浮現,還原本來的影像。
拿起旁邊的白紙,在曹詠的攝影書頁邊向內推入書脊,隱藏在墨間的顏色,突然由右至左漸漸浮現,還原本來的影像。

曹詠的攤位上放了三本攝影書,都不是紙造的。

數碼年代,大家對於物質失去了觸感,曹詠嘗試用攝影書實驗影像與不同媒介的關係。曹詠將高對比,近乎Chiaroscuro的影像打印在透明膠片上。因為材質的關係,高光的地方變得透明,驟眼看下去一團漆黑的影象重覆堆疊,似乎深不見底。拿起旁邊的白紙,從頁邊向內推入書脊,隱藏在墨間的顏色,突然由右至左漸漸浮現,還原本來的影像。

利用數碼技術,曹詠在牛油紙、布料等物質打印影像,再根據所呈現的不同感覺設計釘裝方式。「我覺得不同媒介可以賦予一個影像不同的感覺,所以我喜歡打印在不同物料上面看他不同的變化。」

竹本英樹: 沒有「決定性」的一秒十八格

海邊的鳥、隧道的行人、矇糊的背影,竹本英樹拍攝的是旅途中一道道遊蕩的風景。

竹本英樹每按一下「快門」,就是十八個影像。由2004年開始,竹本英樹用超八米厘攝錄機作品「意識の素粒子」,系列中每一個靜止的影像,全部取自於一秒十八格的影片。如果仔細留意每張相片,會發現下方都有一個若隱若現的齒孔。這是攝影師在黑房將超八米厘底片的畫面沖曬到相紙的痕跡。

由2004年開始,竹本英樹用超八米厘攝錄機作品「意識の素粒子」,系列中每一個靜止的影像,全部取自於一秒十八格的影片。
由2004年開始,竹本英樹用超八米厘攝錄機作品「意識の素粒子」,系列中每一個靜止的影像,全部取自於一秒十八格的影片。

竹本說照片故意不標示拍攝地點、日期,風景也盡量讓觀眾察覺不到攝影師的存在,是為了讓觀眾依自己的想法,尤如看自己的回憶一般觀看影像。選材方面也沒有故意要求什麽畫面,只是隨心拍攝。我不愛為懷舊而懷舊,但這種傳統的拍攝手法,將紀綠和觀看兩個過程分開之餘,也捨棄了攝影強求瞬間的執着。能夠把觀看留待到旅途終結,不失為一種對「去旅行一定要把某個畫面紀錄下來」的解脫。

李承翰、汪正翔: 如果攝影不是用來紀錄

場內還有藝術家不是展出影像作品,而是「攝影招式」。

幾本鮮色封面的筆記本,畫了一張張示意圖,尤如武林秘笈,其實都是兩位藝術家對攝影的思考。他們一人一本,自己先畫了一些,又請參觀者在筆記本中送贈幾招。汪正翔說他書中畫的人是金庸《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笑說取其「無招勝有招」之意。

幾本鮮色封面的筆記本,李承翰和汪正翔畫了一張張示意圖,尤如武林秘笈,其實都是兩位藝術家對攝影的思考。
幾本鮮色封面的筆記本,李承翰和汪正翔畫了一張張示意圖,尤如武林秘笈,其實都是兩位藝術家對攝影的思考。

其中一招,畫的是一張看了會發財的相片,旁邊播放的短片展示了兩位站中相片前面的觀眾,身後有兩個黑衣人正在把錢塞進他們的口袋--的確如圖所說,是一張會變出錢來的相片。李承𨌺說:「我們要創作,創作就是要做新的東西,我跟他(汪正翔)聊就是做新的東西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把攝影跟一些東西/行為連結在一起,它就會變成一個新的東西。」他舉例說,試想像如何用攝影來睡覺,在思考這是一張怎麽的照片同時,這種想法就會擴展自身對照片的認識。這也解釋了為何兩人的臉書專頁取名「Newester」,就是比最新還要新,撇去一切攝影舊有的限制,不追求美感,不講畫面含意,

一段短片、幾本筆記,或許未能滿足一眾觀眾入場觀賞攝影的慾求,但兩位藝術家並不在意「觀看」這個行為。「攝影從發明到現在都只是用來被紀錄或表現,如果在一個大家對攝影完全不認識的狀況下,我們會怎樣使用攝影?能否換一種方式,讓攝影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搞不好,攝影這項發明在另一個世界中是用來裝置屋頂的工具。」對呀,其實攝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超越光與感光物質的互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