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研究人員虛構「副教授」發信求職,竟有48份期刊同意其當編輯

刊登於 2017-03-29

科研人員虛構 Anna O. Szus 博士身份,結果48家期刊中招。
科研人員虛構 Anna O. Szust 學者身份,結果48家期刊中招。

2015年秋天,研究興趣涵蓋從科學史、認知科學到體育理論等眾多領域的波蘭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ń)副教授 Anna O. Szust 向360份研究期刊發出郵件,希望成為它們的學術編輯。總共有48份期刊願意接受 Szust 成為編輯,其中4份邀請她當主編,甚至還有期刊提議與她合作創辦一份新刊物或組織學術會議。

Szust 並沒有什麼驚為天人的學術履歷,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系研究員 Katarzyna Pisanski 看來,「她是成為學術編輯的糟糕人選」。這是因為,「Anna O. Szust」完全是 Pisanski 和3位合作者一手捏造的人物,包括她的個人資訊、研究興趣、學歷和那個學校主頁在內,全部都是偽造的。更有趣的是,「oszust」在波蘭語裏正是「騙子」的意思。

Pisanski 等人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披露了他們的這場「造假實驗」。他們在文中表示,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打假:由於開放獲取(Open Access)類期刊的增加,學術圈以營利為唯一目標的「假期刊」日益氾濫。「這一現象日益嚴重,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釣魚調查)引起關注。」

儘管開放獲取運動初衷良好,但它正在無意中成為一些寄生出版商的温床。假期刊會效仿公信度高的期刊向作者收費,而研究者總是熱切地希望發表論文來延續自己的學術生涯,而忘了去求證刊物的可信度。

薩塞克斯大學心理系研究員 Katarzyna Pisanski

開放獲取(Open Access)運動的本意是為了推倒將普通人拒之門外的學術論文「付費牆」,但由於這類期刊中,有一部分仰賴作者繳交費用來支付運營成本,也就變相意味着其發表的文章越多,期刊能收取的費用也越多,再加上學術圈裏從來不缺急於發表文章的研究者們,被稱為「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的假冒刊物就此應運而生。

這些假冒正統期刊的掠奪性期刊,其創辦目的不是為了公開學術研究,而是營利。這些出版商往往通過廣發郵件來讓研究人員上鈎投稿,在對方掏出預付款後,又以各種名義索取評審、校對等各種名目的費用。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圖書館學副教授 Jeffrey Beall 從2008年開始關注這類問題期刊及其出版商,並自己製作黑名單。據他介紹,這類期刊常常擁有與知名期刊相似的名字,也會假借知名學者的名義或通過收費誘騙學者加入其編委會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這些期刊常採用「付錢即發表」的運作機制,而由於互聯網的存在,製作一份假期刊的成本極低,「只需要一個網站地址及期刊名字,就能立刻開始運作」。

從2011年至今, Beall 的黑名單上登記的出版社數目從18個增加至1100個,而他們合共出版了數千份刊物。不過,他從今年年初開始停止繼續發布黑名單。芬蘭一項研究則顯示,2010年至2014年期間,假期刊發表的論文數目從53000份爆增至約50萬份。

而在 Pisanski 的打假實驗中,360份「求職信」中各有120份被發給以下3類期刊之一:湯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收錄的權威期刊,Beall 製作的假期刊黑名單,以及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自2003年開始發布的開放獲取期刊指南(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收錄的刊物。而在他們收到的48封同意給予編輯職位的回信中,有40封來自 Beall 的黑名單,另外8封則來自 DOAJ。也就是說,120份假期刊中有三分之一都同意 Szust 做編輯。

在《自然》雜誌發表 Pisanski 的報告前,團隊向這48份刊物透露了 Szust 並不存在這一事實。但這一次,他們只收到9封回信:一封只簡單表示「已知悉」;一封表示刊物已經加強了檢查機制;多份刊物表示自己從未同意聘用 Szust。除此之外,他們還收到一封氣勢洶洶的律師信,要求團隊賠償10億美元。

與此同時, Szust 正在真實的世界裏「豐富」自己的學術履歷。儘管團隊已經在涉及 Szust 的網絡頁面都標註了「此人為虛構」的提醒,但 Pisanski 表示,她至今仍「擔任」多份期刊的編輯,甚至開始參與組織學術會議的工作。Pisanski 無奈地表示:「她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以至於有時我不得不提醒自己,這個人並不存在。」

1000 萬元
人民網去年報導,安徽蚌埠警方查獲一個以在假期刊「發表論文」作為引誘的詐騙團夥,受害人涉及全中國2000餘人,涉案資金達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開放獲取

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指不限制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研究的在線訪問。開放獲取主要針對學術期刊文章,但也在提供越來越多的論文、書籍章節和學術專著。作者可以通過將自己的文章自存檔存入開放資訊庫或在開放獲取期刊上來發布文章。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推動了開放獲取運動。開放獲取期刊採用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獲取方式,而傳統的非開放獲取期刊則通過訂閲、網站特許條款或按次計費來收取費用。(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Ars Technica自然紐約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