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業界轉聘大陸專才,香港金融才俊失去優勢?

走在中環,投身金融業的Lily表面風光,但在大陸專才競爭下,她對前景越來越困惑:「讀了金融反而更窘迫,不知還可以做什麼了。」

端傳媒記者 鄧子盈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3-23

位於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地標,亦是許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的駐紮地,堪稱亞太地區的商業重地。
位於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地標,亦是許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的駐紮地,堪稱亞太地區的商業重地。

數年前一個週五晚上,Lily 獨自一人在國際金融中心的辦公室加班,為工作埋頭苦幹。然而,她的同事未待下班時間,不夠下午五時就急着離開了。

「組內另一位同事來自大陸,剛巧我的上司也是大陸人。同事希望每個週末回上海老家,上司看着大家都是大陸人,就私下通融讓他早走,連假都不用拿。」Lily 想起在舊公司的這一幕,不禁咕噥道。

位於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地標,亦是許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的駐紮地,堪稱亞太地區的商業重地。成功走入這裏的寫字樓,是不少香港金融才俊的「身分象徵」,但今天在這裏出入時,聽到普通話的機會比廣東話還要多。

Lily 坦言,近年中國大陸成為香港金融體系的主要市場,因應這種情況,金融服務業約五至六年前,開始大量改聘大陸專才;到了今天,行業更是由大陸專才獨領風騷。她既有不滿,但心知大勢所趨:「是這個樣子的了。」

香港金融服務業走向大陸市場的今天,香港金融專才又應該往哪裏走?

面向大陸市場,業界轉聘大陸專才

不便透露年齡的 Lily,八年多前加入金融業,現時在一間中資銀行工作。她說,這幾年來在不同機構工作, 大陸同事越來越多,偶而甚至會空降「背景顯赫」的大陸專才。

香港越來越依賴大陸市場的同時,金融業從業人員也出現明顯變化。
香港越來越依賴大陸市場的同時,金融業從業人員也出現明顯變化。

「有些是靠關係進來的,即使教育水平或工作表現,跟香港學生差不多,但人家有人脈、有背景,比你多優勝的地方,能為公司帶來生意。」她語氣中略感到不忿:「還有就是帶來不同的工作文化,有獲厚待的大陸同事,天天準時五時下班,抱着『大家都是中國人,就多點 tolerance(容忍)』的想法。」

端傳媒接觸多名香港金融專才,均提及這種情況,但由於擔心會被解僱,因而拒絕受訪。Lily 卻堅定地說:「行業改變或會影響年輕人出路,我想為這件事發聲。」然而,她也拒絕在訪問中披露全名,也避談有機會讓外界辯識其身份的細節。

Lily 在外國大學主修金融,2008年畢業回港。當時正值環球金融海嘯,行業前境不明朗,多年來艱辛地往上爬,迎接她的卻是行業轉變的新景象。

早在2004年,香港銀行業首次推出人民幣業務。及至2015年,香港跟國家商務部簽署《服務貿易協議》,香港與內地銀行服務業更為密切。截至2016年12月,香港已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處理全球人民幣支付量的70%。

股票市場方面,「滬港通」在2014年11月開通,2016年12月再推出「深港通」。北向及南向買賣證券的每日額度,高達130億元人民幣和105億元人民幣。兩地基金互認計劃也在2015年通過,根據同年統計,持有香港基金管理公司的資金,68.5%來自海外。

香港金融行業與內地市場有多密切?
香港金融行業與內地市場有多密切?

香港越來越依賴大陸市場的同時,金融業從業人員也出現明顯變化。

Lily 憶述,她2008年入行時的上司已是大陸人,於是,為了與公司內部有良好溝通,以及面向大陸市場,他們必須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在工作報告上寫簡體字。

「撰寫分析報告時,有時會被上司 challenge(駁斥)中文不好。例如,我寫了『問非所答』,但大陸上司要求用詞是『答非所問』,這更成為評核工作表現的標準。」Lily對記者說道。不過翻查字典,其實「答非所問」才是正確用法。

從2011年起,她察覺外資銀行開始撤離香港:「當時,有些外資銀行索性將香港分支關掉了,轉移到北京、上海、杭州,香港完全沒有辦公室。」Lily 也留意到,一些外資銀行如今不再租用昂貴的中環地段,搬去租價較低的港島東部,以削減開支。

但讀了金融反而更窄腳(意指窘迫),不知還可以做什麼了。

中資銀行僱員Lily

外資撤走造成職位減少,加上大陸專才競爭,Lily 透露,在「僧多粥少」下,不少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同行,都感到職位岌岌可危:「投資銀行都在 cut(縮減)資源,工作很容易被裁減,但大家只能跟着市場走,也會造成行內 back office(內勤)工作搶飯碗。」

回想當初,Lily 為了生計和前途,放棄自己有興趣的時裝設計而修讀金融,「但讀了金融反而更窄腳(意指窘迫),不知還可以做什麼了。」她慨嘆道:「更年輕的一代或畢業生,只會面對越來越多競爭,入行比我更困難,要好 outstanding(出類拔萃)才有發展。」

年輕金融從業員往哪走?

早在2015年,金融發展局發表報告,指聘請大陸專才成為行業趨勢,相信是他們「具備網絡優勢、通曉中文」所致。報告指出,在2015年之前的十年,八成投資銀行增聘的內地僱員超過20%,情況最為顯著。

十年間哪些行業增聘超過20%大陸專才?
十年間哪些行業增聘超過20%大陸專才?

一名不願具名的投資銀行管理層對端傳媒說,團隊早前聘請了一名大陸畢業生和一名香港畢業生,兩者能力差距顯而易見:「兩人同樣認真、有責任心,但有時大陸客戶說什麼,香港那個連聽都聽不明白。即使語言能力可以 catch up(趕上),但再說到對中國業務的了解、甚至國際視野,都是大陸畢業生明顯優勝。」

「我是香港人,當然也希望聘請一個香港人。」他無奈地說:「十年前,大陸金融體制不成熟,沒有很多專才。但來到今日,大陸專才有了你的技術、知識,甚或來港的都是大陸最頂尖的精英,一定造成很大競爭。」

面對市場變化,現屆政府大力鼓勵香港青年北上發展。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3年8月3日出席青年專業論壇時,鼓勵香港青年專業人士「不應該將發展空間局限於香港,要放眼內地和海外」。

梁振英在2014年1月24再發表網誌,提及率團訪問福建時,有隨團學生問他如何面對學位貶值、就業困難的問題。梁振英說:「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消極的。積極的做法應該是擴大我們年青人的出路。我積極跑內地、跑北京,目的是透過善用CEPA等各種政策,讓香港能借助內地經濟蓬勃的優勢,增加就業和事業發展的機會。」

一些外資銀行如今不再租用昂貴的中環地段,搬去低價較低的港島東部,以削減開支。
一些外資銀行如今不再租用昂貴的中環地段,搬去低價較低的港島東部,以削減開支。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認同,市場轉聘大陸專才,令不少本地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同時,不少學生對北上發展卻有所抗拒。但他認為,問題不止關乎中港融合:「全世界變得便利,若你只想着香港這一塊,一旦公司不想再在這裏投資了,人家可以直接搬走。」

出身會計的他透露,有會計師行近年少了聘請本地會計系畢業生,反而心儀大陸專才:「四大會計師行其中一間,跟我們直接斷了聯繫,人家根本不願聘請香港會計專科生。」

Lily 對行業變遷儘管大吐苦水,但她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最終還是選擇面對現實,加入了中資銀行。

她坦言中資銀行薪酬不低,工作時間算是穩定,即使七成同事是大陸人,她也不想上心:「之前有想過轉行,但不可行,我已經不是20多歲了,不停轉工、換環境都是辛苦的。現在還沒有發生什麼原則性問題,沒有踩過線,那我還可以繼續做。」

但工作有滿足感嗎?Lily 沒有思索就答道:「沒有。」

希望四十歲時,可以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中資銀行僱員Lily

她回想起來,自己最初就像很多香港人一樣,為了前途放棄夢想,加入最能賺錢的金融業:「我不是有錢人的女兒,大部分香港人還是會修讀會計或金融吧。」奈何入行八年,她卻發現自己更難找到立足點。

訪問結束時,Lily 許了一個寄望:「希望四十歲時,可以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