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一個週五晚上,Lily 獨自一人在國際金融中心的辦公室加班,為工作埋頭苦幹。然而,她的同事未待下班時間,不夠下午五時就急着離開了。
「組內另一位同事來自大陸,剛巧我的上司也是大陸人。同事希望每個週末回上海老家,上司看着大家都是大陸人,就私下通融讓他早走,連假都不用拿。」Lily 想起在舊公司的這一幕,不禁咕噥道。
位於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地標,亦是許多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的駐紮地,堪稱亞太地區的商業重地。成功走入這裏的寫字樓,是不少香港金融才俊的「身分象徵」,但今天在這裏出入時,聽到普通話的機會比廣東話還要多。
Lily 坦言,近年中國大陸成為香港金融體系的主要市場,因應這種情況,金融服務業約五至六年前,開始大量改聘大陸專才;到了今天,行業更是由大陸專才獨領風騷。她既有不滿,但心知大勢所趨:「是這個樣子的了。」
香港金融服務業走向大陸市場的今天,香港金融專才又應該往哪裏走?
面向大陸市場,業界轉聘大陸專才
不便透露年齡的 Lily,八年多前加入金融業,現時在一間中資銀行工作。她說,這幾年來在不同機構工作, 大陸同事越來越多,偶而甚至會空降「背景顯赫」的大陸專才。
「有些是靠關係進來的,即使教育水平或工作表現,跟香港學生差不多,但人家有人脈、有背景,比你多優勝的地方,能為公司帶來生意。」她語氣中略感到不忿:「還有就是帶來不同的工作文化,有獲厚待的大陸同事,天天準時五時下班,抱着『大家都是中國人,就多點 tolerance(容忍)』的想法。」
端傳媒接觸多名香港金融專才,均提及這種情況,但由於擔心會被解僱,因而拒絕受訪。Lily 卻堅定地說:「行業改變或會影響年輕人出路,我想為這件事發聲。」然而,她也拒絕在訪問中披露全名,也避談有機會讓外界辯識其身份的細節。
Lily 在外國大學主修金融,2008年畢業回港。當時正值環球金融海嘯,行業前境不明朗,多年來艱辛地往上爬,迎接她的卻是行業轉變的新景象。
早在2004年,香港銀行業首次推出人民幣業務。及至2015年,香港跟國家商務部簽署《服務貿易協議》,香港與內地銀行服務業更為密切。截至2016年12月,香港已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處理全球人民幣支付量的70%。
股票市場方面,「滬港通」在2014年11月開通,2016年12月再推出「深港通」。北向及南向買賣證券的每日額度,高達130億元人民幣和105億元人民幣。兩地基金互認計劃也在2015年通過,根據同年統計,持有香港基金管理公司的資金,68.5%來自海外。
香港越來越依賴大陸市場的同時,金融業從業人員也出現明顯變化。
Lily 憶述,她2008年入行時的上司已是大陸人,於是,為了與公司內部有良好溝通,以及面向大陸市場,他們必須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在工作報告上寫簡體字。
「撰寫分析報告時,有時會被上司 challenge(駁斥)中文不好。例如,我寫了『問非所答』,但大陸上司要求用詞是『答非所問』,這更成為評核工作表現的標準。」Lily對記者說道。不過翻查字典,其實「答非所問」才是正確用法。
從2011年起,她察覺外資銀行開始撤離香港:「當時,有些外資銀行索性將香港分支關掉了,轉移到北京、上海、杭州,香港完全沒有辦公室。」Lily 也留意到,一些外資銀行如今不再租用昂貴的中環地段,搬去租價較低的港島東部,以削減開支。
但讀了金融反而更窄腳(意指窘迫),不知還可以做什麼了。
外資撤走造成職位減少,加上大陸專才競爭,Lily 透露,在「僧多粥少」下,不少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同行,都感到職位岌岌可危:「投資銀行都在 cut(縮減)資源,工作很容易被裁減,但大家只能跟着市場走,也會造成行內 back office(內勤)工作搶飯碗。」
回想當初,Lily 為了生計和前途,放棄自己有興趣的時裝設計而修讀金融,「但讀了金融反而更窄腳(意指窘迫),不知還可以做什麼了。」她慨嘆道:「更年輕的一代或畢業生,只會面對越來越多競爭,入行比我更困難,要好 outstanding(出類拔萃)才有發展。」
年輕金融從業員往哪走?
早在2015年,金融發展局發表報告,指聘請大陸專才成為行業趨勢,相信是他們「具備網絡優勢、通曉中文」所致。報告指出,在2015年之前的十年,八成投資銀行增聘的內地僱員超過20%,情況最為顯著。
一名不願具名的投資銀行管理層對端傳媒說,團隊早前聘請了一名大陸畢業生和一名香港畢業生,兩者能力差距顯而易見:「兩人同樣認真、有責任心,但有時大陸客戶說什麼,香港那個連聽都聽不明白。即使語言能力可以 catch up(趕上),但再說到對中國業務的了解、甚至國際視野,都是大陸畢業生明顯優勝。」
「我是香港人,當然也希望聘請一個香港人。」他無奈地說:「十年前,大陸金融體制不成熟,沒有很多專才。但來到今日,大陸專才有了你的技術、知識,甚或來港的都是大陸最頂尖的精英,一定造成很大競爭。」
面對市場變化,現屆政府大力鼓勵香港青年北上發展。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3年8月3日出席青年專業論壇時,鼓勵香港青年專業人士「不應該將發展空間局限於香港,要放眼內地和海外」。
梁振英在2014年1月24再發表網誌,提及率團訪問福建時,有隨團學生問他如何面對學位貶值、就業困難的問題。梁振英說:「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消極的。積極的做法應該是擴大我們年青人的出路。我積極跑內地、跑北京,目的是透過善用CEPA等各種政策,讓香港能借助內地經濟蓬勃的優勢,增加就業和事業發展的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認同,市場轉聘大陸專才,令不少本地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同時,不少學生對北上發展卻有所抗拒。但他認為,問題不止關乎中港融合:「全世界變得便利,若你只想着香港這一塊,一旦公司不想再在這裏投資了,人家可以直接搬走。」
出身會計的他透露,有會計師行近年少了聘請本地會計系畢業生,反而心儀大陸專才:「四大會計師行其中一間,跟我們直接斷了聯繫,人家根本不願聘請香港會計專科生。」
Lily 對行業變遷儘管大吐苦水,但她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最終還是選擇面對現實,加入了中資銀行。
她坦言中資銀行薪酬不低,工作時間算是穩定,即使七成同事是大陸人,她也不想上心:「之前有想過轉行,但不可行,我已經不是20多歲了,不停轉工、換環境都是辛苦的。現在還沒有發生什麼原則性問題,沒有踩過線,那我還可以繼續做。」
但工作有滿足感嗎?Lily 沒有思索就答道:「沒有。」
希望四十歲時,可以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她回想起來,自己最初就像很多香港人一樣,為了前途放棄夢想,加入最能賺錢的金融業:「我不是有錢人的女兒,大部分香港人還是會修讀會計或金融吧。」奈何入行八年,她卻發現自己更難找到立足點。
訪問結束時,Lily 許了一個寄望:「希望四十歲時,可以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内地企业一般不喜欢香港学生, 认为文化不同而且不好管理。
为什么要把大陆和香港学生对立起来呢?大陆学生可以到香港找工作,香港学生也可以到大陆找工作啊?
你认同香港俊才,就可以不认同大陆俊才?如果是英国俊才来香港就业,你是不是也写篇类似文章?
感覺是有一條龍服務在背後推動 在中環上班 到時到候就有一批一批穿著衣不稱身的西裝 說普通話的年輕人出入各大銀行和保險公司
不過不得不說 內地生工作比香港大學生更勤奮 準時交出成績 而且你說一他不敢說二 就是愛拍馬屁這點令我覺得人品比較不真誠
講實話,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出路。世界好大,邊度都有機會,事在人為。與其抱怨大環境,不如從自身做起。
同意楼下的一个观点,并不是年轻一代的港人不努力。而是说一个人固然需要自身的努力奋斗,但也不能不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大陆人,说几句吧。既然文中的Lily显示为中资银行职员,那么解释Lily们的遭遇就会更加简单一些。就是大陆RMB超发的锅,加上愈发限制的美金交易政策和公司额度,大陆客们帐面资产会很多,会寻求有优惠政策的香港金融机构做“业务”。同等学历的赴港内陆人员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优势,对老板/雇主/领导来说。
香港本地人做银行的业务员,在未来可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越来越不如大陆职员吃香。至于为什么对内RMB会超发,而又限制对外的输出呢,你们应该都懂的。
一條深圳河就把文化 經濟 生活 語言給分流,活生生變成孤島.但其實搭建一座心橋並不難。
我觉得不能一味怪香港年轻人不奋进、态度消极。联系他们的生存压力和社会氛围,我还挺理解的。
综合前两天端的一篇文章,香港走到死胡同就是既得利益者抗拒转型,固步自封的结果。而老共又靠这些人治理香港,纵容他们。其实现在香港的出路只有两条,一个是产业转型,一个是拥抱大陆。但是第二点也由于中共的恶政基本越来越难走,社会撕裂严重。所以我对这个前景还是蛮悲观的。
(「問非所答」應為「所問非所答」的簡化, 在嶺南甚為流行)
鄉下佬遊埠續集 (1935)
故事梗概:故事講述姑丈邀請鄉下妹蘇女到他家中暫住, 由姑丈的兒子傻仔前往迎接. 姑丈常責怪傻仔不懂結交女朋友, 傻仔之妹乖女於是教傻仔向蘇女求婚, 但兩人卻牛頭不對馬嘴, *問非所答*, 弄至笑話連篇.
https://tw.18dao.net/%E5%BD%B1%E8%A6%96%E8%B3%87%E6%96%99/%E9%84%89%E4%B8%8B%E4%BD%AC%E9%81%8A%E5%9F%A0%E7%BA%8C%E9%9B%86_(1935)
点解我身边能留香港的大陆人,英语都很好,粤语也至少是fair的水平?而且说真的大陆同龄人都有支持泛民的,有的人还因为这个跟同乡会吵过。说那么多,其实是想说大陆人不是不努力平白无故跟着北风一起吹来的,有的大陆人真的喜欢香港,努力去适应香港的生活的,读好书,习惯蜗居,努力学广东话英文,这些都是表现。
連臺灣都覺得自己小,知道不能把雞蛋放在代工的籃子裡,香港更小理應更加積極把雞蛋搬出金融跟地產才對
竟然可以把自己和家乡都活成一座孤岛,也是无话可说。
大勢所趨,與其排斥抱怨,不如投入參與,是人才總有出頭天. 大陸香港人才其實是一個共同體,將來AI到發展,給金融的就業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李嘉誠都話,香港點解會變成今日這樣,是我們自己在折騰自己
本來是國際城市,要有包容之心
現在卻一味排斥
我有努力在學習國語,我不想天天抱怨
@zzlllzz
你能按下去圖表就看到
文章中間的長條圖底下是不是少了行業別?不是很確定
嗯…..當任何人寫出”問非所答”的字眼,被認為中文不好是很正常的吧~
傻不拉叽
挑拨离间么
把人写的像怨妇
对得起别人接受你们采访?
這是大勢所趨,競爭也無可厚非,放到任何一個大城市都在發生外來高收入人口驅逐本地土著的事情。我覺得因此抱怨也正常,但作者本人也算是務實地能說流利的普通話來謀取發展。還有很多人單純地排斥,那就比較無望了。
這樣事實的文章不發表、不把真實拿出來講。才讓人感到遺憾。
號稱要做兩岸三地溝通橋樑的端發這樣的文章,讓人感到遺憾。
我朋友金融業中層,香港高盛,一直抱怨香港的實習生和新人專業功底差,不好學,就想混入高盛混吃等死,沒有一點企圖心。
我有個朋友,他是大陸老闆,來香港開了間零售店,店內請的都是香港人。他給的人工都是市場價之上,但是他對店員非常不滿意,覺得香港的年輕人一點都不奮進,與他在大陸的分店相比之下。甚至乎,他在想辦法怎樣可以請大陸的勞動力過來。 所以其實無關哪個行業,香港人都應該放開眼光,不要侷限在這個城市,與其抱怨,不如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