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搬運號」:中國信息壁壘催生的特殊媒體

他們騎在網絡管制和語言障礙的牆頭上,摘下海外多汁的果子做成營養液,拋給牆內渴求趣致資訊的大眾,有幾隻爛果子,並不妨礙投資人重金青睞。

端傳媒實習記者 楊刁刁 發自舊金山

刊登於 2017-03-21

在中國,要翻過大陸圍閉網絡的「防火牆」,才能進入 Buzzfeed、Reddit、Tumblr 等國外新聞資訊整合網站。圖為中國一家辦公室。
在中國,要翻過大陸圍閉網絡的「防火牆」,才能進入 Buzzfeed、Reddit、Tumblr 等國外新聞資訊整合網站。圖為中國一家辦公室。

于小姐說:「如果翻牆軟件掛了,我們就沒法工作了。」她在北京一家傳媒工作室以寫稿為生。這家工作室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運營的賬號,是如今中國大陸無數「新媒體搬運工」之一。

每天上午10點,于小姐會坐在辦公桌前,打開電腦,翻過大陸圍閉網絡的「防火牆」,進入 Buzzfeed、Reddit、Tumblr 等國外新聞資訊整合網站,找出能引起大陸讀者興趣的內容,搬運下來,用中文重新組織編輯,配上生猛熱辣的標題,發表在自己工作室運營的社媒賬號上。

這樣的稿子,于小一姐每天給工作室做三篇,每一篇從採編到排版只需大約一小時到幾個小時不等,但發布後不消幾分鐘,就能得到數百個「讚」和留言回覆,而且由於多是海外的奇聞趣事,這些內容在大陸網絡資訊審查制度下,壽命往往更長。

越過從網絡到媒體的重重管制和語言障礙,于小姐把自己的工作形容為:信息的走私客。

騎在牆上把外面的果子摘進牆裏

于小姐認為,自己是一個特定社會結構在特定社會時代中創造出的特殊職業。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古巴的『信息走私客』。因為古巴網絡審查太嚴格,經濟條件又不好,古巴人上網都要靠『走私』。有的人會每週去美國,把視頻、網頁、電影、雜誌、App 的更新包之類全部下載到一個上千 G 的硬盤裏,直接賣給古巴人。這叫『每週信息包』(el Paquete Semanal / the weekly package)。我所做的事情和他們一模一樣——騎在牆上把外面的果子摘進牆裏。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我還得把果子按照國人口味打成營養液;中國人現在太忙了。」

在社交媒體爆炸式普及以前,負責將海外資訊帶入大陸的正規「信息貿易商」,主要是傳統中文媒體。他們會系統性地將海外新聞採編、翻譯,通過報紙雜誌、電視頻道、官方網站等自家平台進行發布,不過數量非常有限。移動社媒時代的到來,令傳統的「海外資訊貿易商」一下子多了無數對手——會翻牆、擅編寫的個人或小組,可以通過設立社媒賬號隨時向網絡大眾發布資訊。

這些「信息走私客」沒有傳統媒體的種種包袱,可以專挑吸引眼球和點擊的國外趣聞來譯介,什麼火就「走私」什麼,再用大陸網民熟悉的語言重新包裝;加上大陸長期存在的新聞審查制度,讓相對年輕的移動互聯網讀者對傳統媒體信任度降低,對非傳統資訊供應胃口大增,一個龐大的「搬運號」產業,就這樣在一個畸形的縫隙中蓬勃了起來。

于小姐總結道:「新聞管制壓住了傳統媒體,防火牆擋住了外媒,我就有工作了。」

數據來源:微信推廣平台「微小寶」。
數據來源:微信推廣平台「微小寶」。

英國報姐與北美留學生日報

「搬運號」中,比較典型的可數「英國報姐」。這個「自媒體」生於2013年底,專門做海外趣聞的譯介,內容有趣,語言輕快,連環球網、人民網等官方平台也大量轉載。截至2017年初,「英國報姐」在微博上坐擁1335萬粉絲,微信上也有58萬關注者。單篇內容常常達到上千萬閲讀量。

按「報姐」(化名)本人的說法,她所做的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對於海外資訊的「趣聞文摘」。「報姐」曾經在英國讀書,後來在香港攻讀博士期間創建了「英國報姐」賬號,起初希望能夠分享高校內的新聞和一些留學生攻略,但沒想到賬號越做越大,慢慢成為中文互聯網最有影響力的新媒體之一。現在她辭去了在大陸一家大學的教職,專門打理「英國報姐」賬號。

「我們每天會發布七到八篇不等的文章,選題都是選擇外網首頁比較好玩的帖子。我們和我們競爭者每天能搬運的資訊源其實差不多,因為大家都是從相似的網站中獲取靈感,只能努力在編輯採編上更有趣一點,腦洞更大一點。」

與「英國報姐」相比,另一個「搬運號」——「北美留學生日報」更敢於涉足「硬新聞」。

「北美留學生日報」主要立足微信公號,每天會推送五到六篇文章,除留學生相關資訊外,還有大量美國主流新聞的內容。其頭條文章平均閲讀量一度達到六萬左右,最高閲讀量可達十萬以上。由於緊跟熱點,內容淺顯,這個號迅速成為了許多來自大陸的留學生了解美國政治新聞的主要來源。

「北美留學生日報」的主編林國宇本科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讀會計學,2012年畢業之後加入加州的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014年大陸全民創業大潮席捲社媒平台,林國宇辭掉了「實在太無聊」的審計工作,全力投入創建「北美留學生日報」的賬號。

無論是平台的構想,還是採編的方式,北美留學生日報都更接近傳統媒體。林國宇稱:「我們會用『Google Alert』、『微博熱門』、『百度指數』等工具每天抓捕網絡上的熱點,掃一遍『大媒』(路透社、紐約時報、CNN 等),然後儘量在寫文章過程中把爭議的雙方都表現出來。」

「英國報姐」生於2013年底,專門做海外趣聞的譯介,內容有趣,語言輕快,連環球網、人民網等官方平台也大量轉載。
「英國報姐」生於2013年底,專門做海外趣聞的譯介,內容有趣,語言輕快,連環球網、人民網等官方平台也大量轉載。

「編輯的角色不是核實,而是提高爆點和可讀性」

然而,作為千萬人攝取海外資訊的主要窗口,「搬運號」的資訊質量引發了大量爭議。

一位中國籍美國新聞工作者稱:「在美國大選期間,英文世界內的許多低質量內容、甚至包括假新聞網站上的內容,都被營銷號不加篩選地包裝成新聞大量進口。像『Spirit Cooking』(『邪教門』)、『希拉里暗殺官員』等消息,在美國只被當做花邊新聞傳播,大媒體大多並沒有報導;而中文世界裏許多營銷號都添油加醋把它當做當天新聞頭條,給很多人留下了『希拉里那邊稀奇古怪的負面新聞很多,不可能全是假的吧』的印象。」

北美留學生日報也出過錯。2016年8月31日,該號刊登了一篇題為《面對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確,芝加哥大學校長站出來,反對言論控制》的文章,翻譯芝加哥大學校長 Robert Zimmer 的文章 「Free Speech is the Basis of a True Education」(言論自由是真正教育的基礎)。

然而,很快就有網民指出,這篇文章在翻譯過程中被添油加醋,原本克制的行文被改得更具煽動性,「探討言論自由對教育的正面影響」被翻譯成「反對政治正確」。勘誤者認為,這樣做可能是為了迎合一些留學生反對政治正確的情緒,博取更高的閲讀量。

曾經在北美留學生日報擔任編輯的天天(化名)稱,由於從業門檻低,許多沒有新聞經驗的人擔任了為大量中國人提供新聞的工作。「基本上這個工作誰都可以做,會英文就行,也確實什麼樣的人都在做。」

當缺乏專業訓練和經驗的寫手和編輯,遇上了迅疾巨量的新聞資訊流,就常常為了搶時機和博眼球而犧牲質量。「因為翻譯錯誤被要求重翻的可能性很小;編輯擔任的角色不是檢查事實,而是提高文章的『爆點』和可讀性。如果原文是某校學生受到『性侵』,編輯就會把題目改成『強姦』。」天天說。

除了對內容編輯的不嚴謹,「搬運號」對於搬運來源也常常掉以輕心。

傳統媒體一般會以可信度(credibility)和原創性(authenticity)等原則來選擇和查核信息源,而「搬運號」們更傾向於根據趣味和可讀性來選擇。這導致「參考鏈接」列表中常常出現豆瓣、文學城、知乎、Reddit等網絡論壇,或《每日郵報》(Daily Mail)等不嚴肅的「小報」(tabloid)。

2016年2月,《每日郵報》因為存在嚴重的資訊失實、誤導等問題,被維基百科列為不可信賴的消息源,然而這不妨礙坐擁千萬粉絲的「英國那些事兒」以《郵報》作為大量文章的信息來源。

2017年3月13日,「英國那些事兒」發布一篇關於蘇格蘭獨立公投的長微博,用戲說的口氣把政治鬥爭稱為「英劇」,並代入英國首相 Theresa May 的口氣揶揄蘇格蘭「熊孩子裝完逼就想跑」。然而在長微博下面只有三個草率的鏈接作為「參考資料」,其中兩個來自英國著名小報《鏡報》,另一個來自《每日郵報》。

對於「搬運號」提供資訊的可靠度問題,「北美留學生日報」的林國宇對端傳媒記者解釋說:「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在防火牆上搭一個梯子,讓大家知道美國現在在討論什麼。我們會做到展現出每一個爭議的雙面性;但是我們時間能力都有限,不一定有能力辨別哪一面是正確的;只能說把兩面都展示給讀者,讓大陸民眾自己做出判斷。如果有人被誤導,我們只能說十分抱歉,但是人總是會看到自己想看的。」

而「英國報姐」對端傳媒記者表示,「在編輯過程中我們會努力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主動去迎合主流的觀點、放大一些情感。但是我們不會扭曲事實,也不會去刻意站某一個觀點;群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同時,她選擇對比較專業的題材敬而遠之:「不能通過現查資料來教育讀者,這個很不負責任。」

「北美留學生日報」主要立足微信公號,每天會推送五到六篇文章,除留學生相關資訊外,還有大量美國主流新聞的內容。
「北美留學生日報」主要立足微信公號,每天會推送五到六篇文章,除留學生相關資訊外,還有大量美國主流新聞的內容。

投資者的思路:更多的資訊本身總歸不是一件壞事

內容操作遠遠及不上嚴格新聞規範的「搬運號」,卻非常受投資者青睞。

2016年2月25日,「北美留學生日報」宣布,已於2015年12月份獲得 Pre-A 輪1000萬元投資,由留學服務公司「小站教育」領投,兼做時尚博主和海外導購的「北美省錢快報」等上輪參與投資的公司跟投。

一個「海外資訊的搬運工」,為什麼能值這麼多錢?因為流量。

這些「搬運號」能夠迅速量產吸引點擊率的內容,坐擁大量粉絲,而且這些粉絲會為了源源不斷的有趣內容存留在平台上,形成巨大的流量,而流量正是廣告主願花重金購買的。如此,通過這些「搬運號」,就能搭建「內容—讀者—廣告」的利益鏈。

林國宇稱:「內容當然耗費大量精力,但並不是目的;我們靠團隊化的生產機制生產出內容是為了把留學生這個指數型增長的群體留在我們平台上,這樣我們的商務團隊可以對接留學行業內的其他企業,甚至可以幫助本土公司出海。」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傳播學博士方可成認為,這種商業化模式下的內容生產,對資訊市場將產生大量負面影響。「資本推動的『內容創業』熱潮在很大程度上以流量為導向,流量意味着估值,而資訊的質量、價值、準確性則不是資本考慮的主要因素。而此前,推動譯介工作的多是媒體機構,它們對資訊的準確性和質量看得很重。」

方可成表示:「我最期待的是,新媒體領域的投資人能夠在做投資決策時既考慮經濟收益,也考慮社會責任。以流量為導向、無視資訊質量的風氣,就如同以 GDP 為導向、無視環境污染一樣,造成了嚴重的資訊污染,給『內容創業』的大潮抹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

但在投資人的眼中,資訊質量未嘗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就算「搬運號」帶來的資訊中有「次品」,只要整體有增值空間,就已是好事。

「資訊質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學界所認為符合新聞標準的資訊如果沒有傳播性,只能『酒香可惜巷子深』,也是沒有價值的,」一位內容產業風險投資者對端傳媒記者說,「資訊的價值在於有它和沒有它之前的差異;『搬運號』迅速把大量海外資訊以可以趣味、門檻低、可以病毒化傳播的方式搬運進大陸,開闊了很多人的眼界,激發了一些有價值的討論,我認為總體是好事。」

另一位投資者認為,「搬運號」歸根結底是特定階段市場的選擇,中國讀者要先吃飽,再來談吃好:「要相信市場機制,自由競爭自己會讓這件事改變。中國大多數人以前資訊攝取量不足,互聯網時代好歹先能看到一些東西了,然後其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在升級,隨之會有供給端升級。我知道有投資人也在尋找內容消費升級的投資機會。中國讀者整體素質提升到美國日本的程度需要的不是幾年,而是一兩代人,急也沒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