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0年因不配合當局的內容審查而被迫退出中國大陸市場以來,Google 可能「重返中國」的消息就不絕於耳,在近兩年尤甚。南華早報於日前引述前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全國人大教科文衞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杰稱,中國政府已通過多種渠道與 Google 進行接觸,其「學術搜尋」(Google Scholar)是當局優先考慮解除封鎖的服務,而 Google 其他被屏蔽的服務之後也可能會跟進。
Google 學術搜尋是一個可以免費查找學術論文的網絡搜尋引擎,最早於2004年11月上線試用版,其索引包括了全球絕大部分出版的學術期刊,被學術界視為引用參考文獻的重要工具。
與網頁搜尋等「敏感」服務相比,Google 學術搜尋在中國大陸的服務直到2014年才被完全封鎖。儘管目前在中國有百度和微軟提供的同類服務作為替代品,但其成熟度和便利性被許多科研工作者認為遠不及 Google。
Google 的學術領域服務將首先被允許。中國關注的是學術進步,包括學術、科學和文化上的交流,而不是新聞或政治。
柳斌杰在「兩會」期間對南華早報表示,中國政府一直通過多種渠道與 Google 保持接觸,至少4個重要官方部門的官員去年曾與該公司進行過深入溝通。據他透露,除了學術搜尋外,相關談判磋商還包括其他「不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的服務重新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問題。但他指出,Google 重返中國尚無時間表。
同樣在「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農學家羅富和曾向政協提交《關於改進和提高境外網站訪問速度的提案》,要求政府減少對科研、教育等境外普通網站的審查,讓國內科研人員能夠獲得獲取最新、最全的資訊。
羅富和稱,在中國境內訪問境外網站的速度愈加緩慢,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造成極大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然而,有關這項提案的報導隨後被刪除,相關討論也遭到大面積清理。
去年5月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期間,也有院士發言説:「嚴格的網絡監管,對我們搞科研的人來講,損失是非常大的」,並提議在網絡監管方面,給科研人員一些「特殊的方便」,但官方當時並未回應相關建議。
聲音
在科研圈,網絡監管一直是個沉重的話題……出於加快科技發展國際化的目的,是否可以對那些不涉及敏感內容的純學術網站予以區別對待?
更可悲的是,中國許多研究生根本就不知道有 Google Scholar 這種東西存在,他們只會用百度。
Google 如果想要進入中國就必須按照中國的法律行事。但是如果遵循中國的規定,就可能有損其全球運營規則和作為一個公平開放平台的形象。因此在這個方面,一些協議尚未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