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很忙很亂很孤單,你願意只喝代餐不吃飯嗎?

營養粉兑水,取代正常飲食,有人說是因為「它解決了我內心深處關於『為什麼要天天吃飯』的疑問。並且實現了『如果不用吃飯該多好』的終極願望。」

端傳媒記者 張妍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7-03-13

美國公司開發的代餐 Soylent 宣稱可以長期替代食物,只喝它也不會導致營養不良。
美國公司開發的代餐 Soylent 宣稱可以長期替代食物,只喝它也不會導致營養不良。

「如果可以像吃狗糧一樣吃飯……」這最初是 IT 工程師邵煒的一個突發奇想。

在創業公司做技術合夥人,「80後」邵煒平日工作忙到連叫外賣的時間都沒有。在一次身體檢查中,醫生發現他有輕度脂肪肝,並為他制定了嚴格的飲食計劃。但實際上,執行醫生的方案幾乎是不可能的。邵煒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能吃到的無非就是冰冷的三明治、油膩的快餐或者已經涼掉的 pizza 。

偶然一天,他望着家裏的寵物狗,突然想到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種像狗糧一樣的人類食物——按營養配方做好,拿起來就可以吃,不用管色、香、味,純粹為了滿足身體需求。

朋友向他推薦了一家美國公司開發的代餐 Soylent ,說在硅谷很受歡迎。這是一種粉狀食物,由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組成,加水沖調就可以喝,也可以買灌裝好的瓶裝直接飲用,喝完一瓶就等於吃下一頓飯。 Soylent 宣稱可以長期替代食物,只喝它也不會導致營養不良。

「第一次喝,感覺就好像是『沙土拌着水』噢,」邵煒回憶,「但味道不難接受。」

他覺得重點不在於口感,而是每當不想做飯、不想等外賣、對食物沒有什麼期待的時候, Soylent 很快便能用填飽肚子。

同時,「這種飲食方式是可以量化的,營養和熱量一目了然,沒有防腐劑和人工香精等多餘成分。而在日常飲食方案裏,哪怕是一盤沙拉,也會不小心多放沙拉醬而熱量超標,」邵煒對端傳媒說,他很快成為 Soylent 的忠實粉絲。

Soylent 在2013年問世。在此之前,市面上已有各類主打瘦身、健康的代餐產品,但多為營養品和補充品;宣稱自己可以完全替代正餐的, Soylent 算是首家。之後,歐洲也出現了名為 MANA 、 Huel 的同類產品。 Soylent 主要面向美國市場,中國用戶目前只能通過代購買到,成本高出許多。邵煒決定做中國版的 Soylent 。寫了十年代碼的他辭職進入食品領域創業,在2014年推出了「若飯」。

若飯的第一批試用者是邵煒的程序員朋友,大家反應熱烈:「時代進步了」,「『碼農』的生命至少被延長了一倍」。(注:「碼農」,意為寫代碼的農民,因程序員互相調侃工作像農民一樣辛苦,收入卻並不高而產生

在代餐的世界裏,每一塊錢能購買到多少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可以明確計算的。
在代餐的世界裏,每一塊錢能購買到多少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可以明確計算的。

可以在亞馬遜配齊原料的開源食品

Soylent 的創始人 Rob Rhinhart 也曾是一位「碼農」。他當時創造 Soylent ,是因為以往的創業項目陷入絕境,入不敷出,吃飯也成了大問題,總是靠麥當勞和墨西哥捲餅果腹,很快身體就吃不消了。

Rob Rhinhart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美國農業部的網站上發現,人體每天所需的營養成分只有35種。他在網購平台亞馬遜(amazon.com)上買齊了這些營養物質,打成粉末,調配出了一杯濃稠的、淡黃色的液體。之後,經過反覆的實驗和檢測,Rob 最終將自己的發明命名為「Soylent」,並推出市場。

Soylent 這個名字來自科幻電影 Soylent Green ,講的是未來資源枯竭、人口過剩,人們只能吃大豆(soy)和扁豆(lentil)製成的餅乾 Soylent 。

Soylent Green

譯名:超世紀諜殺案(港台)/ 綠色食物(中國大陸)
發行:1973年

Rob Rhinhart 並不反對用戶像他一樣自己鼓搗出一份代餐,不過他同時聲明,購買 Soylent 是最便捷的辦法。

邵煒將這種模式稱為「開源食物」,因為「食品的配方就相當於軟件的源代碼」。邵煒做 IT 工程師時,交付產品時也要提供源代碼給客戶,客戶才會放心使用軟件。做代餐也一樣,用戶需要知道自己吃下了什麼。而且較之歐美,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更為複雜、影響人群更廣,如何找到價格適中,同時少添加劑、少農藥殘留、少重金屬殘留的安全食材,是普羅大眾的日常煩惱。同時,營養代餐的概念和市場,在中國還算不上成熟豐富。

邵煒在自己的中國版代餐上沿用了配方的「開源模式」。他甚至說,為了保證安全,採購的均是來自國外的優質原料,「哪個貴買哪個」,而不是什麼「吃下去白頭髮變成黑頭髮的神秘物質」。

他聘用了四名營養師,在河南省安吉一間3萬平米的廠房裏生產。目前公開銷售的「若飯」是需要加水沖調的粉末狀代餐,與 Soylent 非常接近。

若飯在中國還是小眾食物,目前大約有7萬多的用戶,複購率在40%左右,超過八成的購買者都是年輕人,並分布在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

人們最關心的還是,用代餐取代日常飲食,會影響健康嗎?

就像用代碼hack掉自己的身體

「兩個多禮拜沒吃飯,我竟然變胖了,」一位若飯的用戶在科技資訊網站 Pingwest 上發表文章稱。和用於控制體重的傳統代餐不同,若飯、 Soylent 等產品並無「減肥」的目標,而純粹是為了用最簡捷的方法,讓用戶吸收理論上人體每日必須的營養。更豐富的營養、更不用起身離開工作台的進食,有可能導致長期用戶發福。

另外一位用戶在中文問答網站「知乎」上表示,吃了一個星期的若飯之後總是打嗝,「感覺飽到喉嚨裏」,還經常放屁,「整個人簡直就和開了振動模式一樣」。有些 Soylent 用戶也稱有類似的生理反應,主要原因是「人體不耐受水溶性纖維的表現」。

吃過的人形容口感,「真的像狗糧一樣毫無味道」,「有一點像麥片粥」,「嘴巴裏挺乏味的」。

還有一位用戶說在吃了大約幾周若飯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饞」。

這位嘴饞的用戶在吃了一個月若飯之後,狼吞虎嚥地吃下一碗酸辣粉,結果腹瀉得癱軟在馬桶上。他說,「腸道好像是習慣吸收若飯所提供的直接營養素,開始對這些難以消化的食物有點措手不及。」

「但總的來說,若飯還沒有接到非常嚴重的用戶投訴,」邵煒對端傳媒說。邵煒自己只用若飯來替代早飯或者午飯,此外依然會吃適量的蔬菜水果和正餐。

而在美國,有一大批 Soylent 的粉絲只吃粉末和水,不再吃蔬菜、水果、肉類、堅果等任何其他食物。有評論說這樣「像是用代碼 hack 掉自己的身體——將人類身體對於營養素的需求數據化,然後混合最優化的方案」。

 Soylent 在市場上迅速冒起流行,但關於 Soylent 的學術研究目前仍不多見。
Soylent 在市場上迅速冒起流行,但關於 Soylent 的學術研究目前仍不多見。

Rob Rhinhart 寫了一篇文章完整記錄這場「 hack 自己身體」的實驗:《我是如何停止吃飯的》。他稱自己體格健壯,皮膚充滿光澤,不脱髮了,連頭皮屑都沒了。同時他認為 Soylent 降低了時間和金錢成本,甚至非常適合貧窮的國家。他的文章登上了科技圈著名的「黑客新聞」(Hacker News)網站,點擊量第一——一向以「理性」著稱的硅谷極客們被 Rob Rhinhart 感召了。

Soylent 吸引了包括 Y Combinator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在內的2000萬美元投資;《紐約客》(The New Yorker)發表了一篇含蓄褒獎 Soylent 的文章,讓其從硅谷的小圈子走到大眾。

雖然在市場上迅速冒起流行,但關於 Soylent 的學術研究目前仍不多見。在 EBSCO (世界最大的全文期刊數據集成出版商)上,關於 Soylent 的文章大約有40篇,其中只有約四分之一屬學術類。但已經有專業人士對這種代餐產品及其提倡的進食方式提出質疑和反對意見。

一位名為胡遠東的醫療工作者在「知乎」上指出,長期以 Soylent 等營養乳劑作為主要能量攝入來源,可能會對消化道蠕動節律、消化道分泌、血糖血脂調節產生負面影響,但這會帶來多大的風險依然是未知數。胡遠東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現在一家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事慢性病防治研究工作。

胡遠東也提到了心理可能受到的負面影響。因為「進餐過程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食物的美味、咀嚼和飽腹感帶來的滿足以及進餐時與他人的交流互動」,會影響心理健康。他以航天食品舉例,早期航天食品是牙膏式包裝,後來寧可犧牲其他載荷,也要為航天員提供冷藏的新鮮食品,就是為了航天員的心理健康。

事實上,風險已經出現。2016年秋天, Soylent 的兩款產品能量棒和粉末,先後出現問題,一些用戶服用數小時之後腸胃不適、上吐下瀉。 Soylent 停售了這兩款產品,並宣稱前期結果顯示配方中的某些成分或會導致用戶過敏,並承諾會將檢測結果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分享。

代餐成為一種身份:快速、科學、時髦?

擁躉者不認為他們遇到了這些問題。

在美國東部一所大學讀書的楊刁刁(化名)對端傳媒記者說:課業繁忙、睡眠不足、東奔西跑地找工作,她的飲食生物鐘進入了一種混亂狀態——早上來不及吃早飯,晚上餓到精神模糊才吃晚飯,深夜卻到處搜刮高熱量夜宵。直到朋友在她的包裏塞了兩瓶 Soylent ,就此打開了她的代餐不歸路。

畢業時,她回頭看看亞馬遜上的訂單記錄,發現自己在兩個月內喝掉了六十瓶 Soylent 。但她沒有什麼顧慮,能夠按時吃飯已經要比之前的狀態要好,同時也漸漸戒掉了深夜一邊做作業一邊吃泡麵啃雞翅的壞習慣。

從大眾意義上來說,這有可能是目前最快、最經濟地獲得最均衡營養的手段。一瓶 Soylent 三美元、400多卡路里,想要替代一整天的攝入其實只需要五瓶十五美元,差不多是一頓外賣的錢。況且它提供了「一個人吃飯太悲傷」的解決方案。

Soylent 瞄準的市場就是這樣一群追求快速、科學、時髦的人們。端傳媒記者在問答網站 Quora 和知乎上都看到有用戶的簽名即是「 Soylent 服用者」,這暗示了「我很忙」、「我智商很高」以及「我很前衞」。

在中國,邵煒希望將若飯的用戶定位為辦公室白領、單身宅一族、考研學生黨和追求方便的戶外旅行者,換句話說,就是那些「忙死了」和「懶極了」的人們。

你究竟為什麼吃代餐?端傳媒記者向很多 Soylent 和若飯的用戶發出了提問。

如果總結一下大家的回答,差不多就是「解放靈魂」:「因為它解決了我內心深處關於『為什麼要天天吃飯』的疑問,並且實現了『如果不用吃飯該多好』的終極願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