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李思磐:婦女節變成女生節?當中國女權遇上營銷和去政治化

三八婦女節,是女人們用生命的不平之鳴奠基的一個紀念日,它的存在,提醒人們性別平等遠未到來。

【編按】:在今天的中國,如何看待「三·八婦女節」的意義?本文是 @新媒體女性 負責人李思磐在 2016 年婦女節當天,對近年新流行的「女生節」的回應,原題「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糖衣炮彈正在轟炸女性權利」,載於《新京報》。因應過去一年的新狀況,作者予以增補,並授權《端傳媒》編輯轉載,以饗讀者。

在中國,「三七女生節」最核心的戲碼是製作示愛橫幅和集體「喊樓」。
在中國,「三七女生節」最核心的戲碼是製作示愛橫幅和集體「喊樓」。

2016年3月初,女權自媒體 @新媒體女性 及其姐妹機構和志願者們,策劃了一次網絡倡導活動,其主題為「反三七過三八」。活動的核心策劃者們認為,在性別平權面臨問題的中國大陸,人們漸漸遺忘「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這個紀念日的女權意義,漸漸遺忘中國的女權歷史,而長期的去政治化,以及越演越烈的商業營銷,讓甚至大多數高等院校,都發展出名為「三七女生節」 的消費文化節慶,不斷在年輕男女當中強化性別不平等的文化規範。因此,我們通過一些線上的論述和線下對青年小組的支持活動,號召女網民和高校學生,重新回歸三八婦女節的傳統,強調女性平等政治權利和工作權利。

「女生節」如何在中國興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