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名牌被撕之後,哥大中國留學生發出這份邀請

用說出中文名字的優美意涵,回應排外主義的撕牌暴力,不梏囿於國族榮光,而是一場普世權利的對話開端。

特約撰稿人 林知陽 發自紐約

刊登於 2017-02-21

19歲的閆呼和沒有想到,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製作的視頻「說出我的名字」(Say My Name)會一夜間成為海外華人圈的輿論焦點。除了在臉書(Facebook)收穫數十萬點擊之外,他的視頻更被多家媒體轉載, 甚至登上了大陸的中央電視台。

最初,他的目標只是獲得三萬點擊量——那差不多是哥大的學生人數。

2017年農曆春節期間,哥大學生宿舍發生了一系列騷擾事件,不少學生掛在房門上的名牌被莫名撕去。被撕走的名牌多帶有中文拼音——不論學生來自大陸、台灣或香港,還是移民後代,都有可能成為目標。事發後,被波及的學生集體上報學校。哥大的「校內偏見回應組」(Bias Response Team for CC and SEAS)也立即開展調查,並初步認定這是一起針對東亞裔學生的行動。

閆呼和是哥大為數不多來自中國的本科生(哥大本科每年錄取不超過20名中國學生),今年讀大二,因為換了新宿舍而倖免「被撕」,但這種公開針對某一族裔的騷擾行為,發生在以自由著稱的常青藤校園,仍不免令他震驚。

閆呼和迅速在臉書上發了一條狀態,邀請挑釁者來撕他的名牌:「抱歉,我的名牌寫着『Jack Yan』,顯然這給你們定點騷擾亞裔學生造成了諸多不便。」

不日,他把宿舍「Jack Yan」的名牌,換成了拼音「Yán Hū Hé」。

哥大:排外主義高漲 閆呼和:我們的聲音還不夠響

哥大反應迅速。收到投訴後一天,2月1日,校園生活與多元文化辦公室副主任Melinda Aquino給亞裔學生團體發來一封措辭嚴謹的郵件,寫道,「正如你可想像的,越發高漲的排外主義使這一事件的影響力變得更大了,許多同學都感到焦慮。」(As you can imagine, the growing climate of xenophobia furthers the impact of this action and the anxiety felt by many of our students.)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Aquino同時表示將開放投訴渠道,受影響的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舉報騷擾

然而,以往對類似仇恨事件,哥大採取的措施更為嚴厲。2015年,閆呼和住在Carmen宿舍樓,在LGBTQ權益宣傳活動中,他參與製作的跨性別宣傳展板被人撕毀了三次。校方當時很快發郵件給全校同學,表示該行為是「極其惡劣(egregious)」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宿舍負責人Aaron Hukari也隨即在宿舍樓發起了「安全空間」集會活動,讓受到威脅同學分享自己的感想。

但對這次撕名牌事件,閆呼和認為校方沒有給予同等的關注,存在區別待遇,「我們的聲音還不夠響,」閆呼和說,「(通知)應該給全校警示」。

既然學校並沒有把這個事件推送給所有學生,閆呼和決定自己來。

「我的名字,被你們解碼出種族和國籍來攻擊」

2月3日,他和盧依然——一個在北京長大的美籍華人——在校報《哥倫比亞觀察者》(Columbia Inspector)上發了兩篇評論,探討撕名牌事件背後的身份政治,然而反響並不大。

事件發生前,閆呼和本來對中文或英文名並無所謂。他的中文名「呼和」取自出生地內蒙古呼和浩特,而英文名「Jack」則像許多同齡中國學生一樣,來自英語老師在課上派發的一張英文名列表。

「Bob被人挑走了,」他說,「幸虧沒叫Bob。」

對於東亞裔名字的騷擾事件,閆呼和突然意識到名字背後的身份政治。
對於東亞裔名字的騷擾事件,閆呼和突然意識到名字背後的身份政治。

進入哥大社會學系近兩年,除了一位學過中文的電影老師堅持稱他「呼和」之外,周圍的人都稱他作「Jack」。畢竟更順口,也更方便些。但針對東亞裔名字的騷擾事件,突然令閆意識到名字背後的身份政治。

「我的名字,對我來說這麼親密的東西,被你們拿來解碼出我的種族和國籍來進行攻擊,這是令我很不舒服的地方,」他說。

文字評述影響力有限,閆呼和便轉而製作短視頻,採訪來自中國的本科同學,讓他們分享中文名的優美含義。

「放眼望去都是中國人,哪有什麼歧視?」

2月6日正午,題為「Say My Name」的2分30秒短片在閆呼和的臉書頁面上發布,第一天便超過了三萬的點擊率的既定目標,第二天便呈指數增長。不但歐美媒體如BBC和Buzzfeed迅速跟進,一週後更是被中國大陸各大媒體和公眾號瘋傳。

「環球時報特別流氓地下載下來,強行貼了字幕,」閆呼和說,「我也很意外。」

大陸媒體把視頻放進國族主義的框架裏,解讀出的訊息與和閆呼和所想表達的相去甚遠。「看我們中國學生大國風範、不卑不亢、理智對待騷擾……」閆有些哭笑不得,「你知道那種語氣」。

缺乏事件背景的情況下,觀眾們從2分30秒的視頻裏找出了各自想要的信息:國家尊嚴,文化自信,富二代,排華浪潮……公眾意見可大概分為三派:支持留學生的,支持「入鄉隨俗」的,以及針對留學生本身。

「你不是愛國嗎?那你怎麼還說鳥語?」有網友評論道。

「現在反歧視,將來還不是投靠你們美爹啊。」另一名網友說。

一位旅居中國的外國人,專門從臉書發來信息,質問閆呼和為什麼不敢在中國抗議維權,只敢在美國做這件事。他不知道,過去兩年,閆為中國大陸NGO志願服務,幫助宣傳女權以及性小眾議題。

「中國是個高度同質化的社會,」閆說道,「國內網友對歧視、排外這些概念,還是蠻疑惑的。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學生,會在美國這個環境下發出這樣的聲音。」

他對這種質疑表示理解,但仍感到無力:「國內大環境下,關於性取向和女權運動,稍微有一些討論的聲音就被打壓下去了。這無助於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他說,「想像一個評論區的網友,他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中國人啊,哪有什麼歧視?男女平等,女性尊嚴可高了,也沒有同性戀——他不會考慮這些,因為他看不到。」

說到底,就《說出我的名字》這視頻本身,閆並不認為這是來自身份政治的抵抗或是抗議。

「這就是一封邀請函,」他說,「一封邀請你參與這場對話的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