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全球最大食品併購案無疾而終,卡夫亨氏放棄收購聯合利華

刊登於 2017-02-20

卡夫亨氏公司主要生產乾酪、番茄醬、調味料、堅果零食等食品。
卡夫亨氏生產了眾多經典食品。

在食品巨頭卡夫亨氏(Kraft Heinz)計劃向聯合利華(Unilever)發起1430億美元收購的消息曝光,並遭到聯合利華拒絕後,卡夫亨氏於2月19日正式撤回了收購要約。這宗本可能創下史上最大一宗的食品企業收購案,從接洽消息流出到卡夫亨氏撤回要約,不到3天就匆匆收場。

根據聯合利華的解釋,拒絕要約是因為無論從財務還是戰略角度出發,這宗合併對聯合利華的股東來說都並沒有好處。而卡夫亨氏的發言人則指出,收購消息「太早」被披露,使得兩間公司很難繼續就協議內容繼續協商。

卡夫亨氏與聯合利華分別是全球知名的食品飲料業巨頭和快消品製造商,卡夫亨氏生產了亨氏(Heinz)番茄醬、奧利奧(Oreo)、太平梳打、趣多多(Chips Ahoy!)、菓珍(Tang)速溶飲料、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等長盛不衰的經典食品,聯合利華則擁有立頓紅茶(Lipton)、奧妙洗衣(OMO)、多芬香皂(Dove)、和路雪雪糕(Wall's)等多款風靡全球的產品。

如果這宗交易順利推進,不僅一間規模超過雀巢、擁有數十萬員工的食品、快消品巨頭將橫空出世;這宗併購案本身也會成為全球第二大併購案,僅次於2000年英國電信商沃達豐(Vodafone )以1830億美元收購德國曼內斯曼(Mannesmann)的案例。

卡夫亨氏與聯合利華就併購接觸一事最早由金融時報在2月17日披露,當天聯合利華與卡夫亨氏的股價分別上漲13.4%和10.7%。聯合利華隨即回應,指1430億美元的要約報價過低,因此公司無意介入談判。

目前卡夫亨氏第一大和第二大股東分別是著名投資人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和巴西首富雷曼(Jorge Paulo Lemann)旗下的私募基金3G,兩間機構合共持股超過50%。3G 集團素以激進的投資策略著稱,曾多次進行敵意收購,並習慣在完成併購後以極端的「零基預算」(zero-based budgeting)大幅削減開支、彌補收購帶來的債務。這種管理風格無疑與推崇可持續發展聯合利華有些格格不入。市場一度認為,即便聯合利華明確表達拒意,卡夫亨氏依然會進行敵意收購。

不過,根據金融時報引述的知情人士消息,巴菲特與雷曼在商討後認為,強行收購聯合利華的代價太大,最終選擇了放棄。而據另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這宗併購無疾而終,主要還是因為交易消息過早洩露,使進一步的斡旋變得相當困難。該名人士還指卡夫亨氏為推動談判做出了巨大讓步,包括同意繼續使用聯合利華的名字,以及準備大幅提高報價等。

另一重阻礙則可能來自英國政府。兩間集團正就併購接洽的消息流出不久,英國首相文翠珊已要求官員檢查政府是否有正當理由干預這宗交易。文翠珊擔心,2010年卡夫食品(當時卡夫尚未與亨氏合併)收購英國朱古力製造商吉百利(Cadbury)後關閉英國工廠的事會再度上演,從而導致英國工作崗位流失。

18 %
143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相比聯合利華2月16日收市時的股價溢價18%。

聲音

看上去卡夫亨氏低估了聯合利華的內在價值,也低估了收購這樣一間股東們會反對如此高調變動的荷蘭公司所面臨的挑戰。

傑富瑞國際(Jefferies International)消費品分析師Martin Deboo

敵意收購

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是指目標公司的經營者拒絕與收購者合作,對收購持反對和抗拒態度的公司收購。當事雙方採用各種攻防策略完成收購行為,並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權,成為大股東。雙方強烈的對抗性是其基本特點,敵意收購通常會使得收購方大幅度地增加收購成本。進行敵意收購的收購公司一般被稱作「黑衣騎士」。(資料來自MBA 智庫百科)

來源:金融時報路透社BBC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