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對泛民選委到目前為止的取態,有點一頭霧水。不管他們如何包裝,怎樣避重就輕,貶林鄭月娥捧曾俊華的立場早已呼之欲出,路人皆見。即使曾的政綱引來泛民不少批評,但主力追打林鄭的策略,相信並沒有因此改變。當然,每個人對各個參選人可以有不同評價,但泛民對林鄭那種咬牙切齒的全面攻擊,誓言把她置諸死地的狠勁,確實令人側目。而在不久之前雙方還可以坐下來討論時政,在短時間內態度卻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轉變,是頗難令人明白的。
泛民對現屆政府的不滿,完全可以理解。林太作為政府第二號人物,自然要為種種政策失誤與劣政負上責任,受到公眾責難,也是合情合理的。問題是曾俊華又何嘗不是決策核心人物,為什麼卻可以免受批評,置身事外呢?當然,這種「雙重標準」部分是源於林太一句要延續「梁振英政策」所致。但公眾對梁振英的怨憤,更多是因為他的用人手法、好鬥作風,又或是由於他志大才疏,無甚建樹。
對於梁振英的核心政策取捨優次,大家固然可以評定優劣,但卻不見需要以正邪劃分,説成萬惡不赦。但有趣的是,泛民對梁振英的其中一項指控,是他「走數」:未有履行大部分選舉承諾。然而,假如他當年的主張全無可取之處,「走數」便應被視為知錯能改福澤社群的德政,而非罪狀。批評他違反諾言,是意味他有很多事應做未做嗎?按這個邏輯,林鄭說要延續政策,又何以要受非議?除非我們選擇以凡是梁振英支持的我們都反對的態度去處理問題,否則大家還是要仔細去討論哪些政策必須繼續或者摒棄。這種簡單地把林鄭說成是梁振英2.0,然後以此去推論她是魔鬼化身,或者較梁振英更差的說法,實在是一種相當粗疏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