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審查陰影下,港大讓人安心工作的幻想破滅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辭職背後,另一名已決定離開港大的外國學者說:「現時有種氛圍,覺得香港沒有未來了,因此有議價能力的人,都考慮善價而沽。」
香港

2月2日,香港大學再次成為全城焦點: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在事前沒有知會下,突然宣布辭職,將在2018年1月離任,轉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出任校長。

馬斐森來自英國,任期原本到2019年3月才屆滿,如今中途離任,在高等學術界相當罕見。2014年4月上任的他,上任還不滿三年,就已經歷了連串校內政治風波,包括副校長任命、學生圍堵校委會等,外界因而對他的離任議論紛紛,覺得事有蹺蹊。

香港明顯是個政治複雜的地方,而這份工作也是一份面對複雜政治的工作。

港大校長馬斐森

揣測不斷,馬斐森在2月3日召開記者會解釋。在記者的多次提問中,他承認「香港明顯是個政治複雜的地方,而這份工作也是一份面對複雜政治的工作(Obviously Hong Kong is a politically complicated place and this job has been a very politically complicated job)」,但他又強調,政治因素並不是令他難以忍受或覺得需要離開的原因。

儘管如此,他口中香港的「複雜政治環境」,仍令一些學者感到受壓,並因此惶恐不安,甚至決定離開。

一名不願公開身分、任教於港大的外國學者接受端傳媒訪問時,直指過去一年,對於「港大能讓他安心工作的幻想破滅(I have the illusion shattered that my university was an entirely safe place to work)」,因此決定離開,而他「不是唯一一個」。

「政治複雜性」是吸引之處

馬斐森在記者會的開場白中,劈頭就說:「我對港大的未來感到樂觀。」

他否認因政治因素而提前離任,解釋政治複雜性反而是吸引之處:「我喜歡複雜性,問題是能否堅守原則和目標。對我來說,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維護香港大學的利益。蘇格蘭同樣是一個政治環境複雜的地方,我不能想像世上任何一個地方,你可以避開政治。」

不過,他2014年來港還不到半年,旋即遇上香港近年最大的政治事件——雨傘運動。當時,他與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到金鐘佔領區探望學生,更指會為被捕學生提供協助。

2015年10月,有1000多名學生,校友和教師於港大抗議。
2015年10月,有1000多名學生,校友和教師於港大抗議。

2015年,馬斐森領導的物色委員會,推薦港大法律學者陳文敏出任港大副校長,但建議被校委會推翻,引發廣泛爭議。2016年1月,港大學生不滿校委會未有立刻成立專責小組,討論改革大學管治,繼而衝擊和圍堵校委會會議場地。事後,馬斐森直斥學生行為有如暴民,不會接受暴民管治(mob rule),更主動報警,要求警方介入。

種種爭議事件中,馬斐森遭到部分師生批評,指他處理不善;校園外,他亦受到建制派報章猛烈抨擊,指馬斐森包庇「港獨」。其後,更有親建制團體到港大校園示威,叫馬斐森「滾回老家」。

2016年1月27日,港大學生試圖阻止校委會成員離開校園。
2016年1月27日,港大學生試圖阻止校委會成員離開校園。

我喜歡複雜性,問題是能否堅守原則和目標。蘇格蘭同樣是一個政治環境複雜的地方,我不能想像世上任何一個地方,你可以避開政治。

港大校長馬斐森

李國章去年1月出任校委會主席後,一直盛傳馬斐森權力因而被架空。在馬斐森辭職一事上,李國章在馬斐森和港大公布前,就已率先接受傳媒訪問證實消息,並指馬斐森辭職與政治因素無關,稱「無人逼他離開及不滿他」。

馬斐森與李國章關係如何?馬斐森在記者會上說,自己與李國章關係很好。不過,當被問到李國章有否挽留自己,他卻說:「我們前天(2月1日)有很好的討論,但這個時候已不是討論我會否離開的階段,我只是通知他我的決定。」

李國章去年1月出任校委會主席後,一直盛傳馬斐森權力因而被架空。圖為兩人於2016年1月會見傳媒。
李國章去年1月出任校委會主席後,一直盛傳馬斐森權力因而被架空。圖為兩人於2016年1月會見傳媒。

政治打壓下感到被侵犯

當這所香港最高學府,成了政治漩渦的中心,被捲入漩渦的,還有其他港大外國學者。

一名不願具名的學者向端傳媒表示,他在港大做研究超過十年,一直認為港大與中國大陸不同,是個能讓學者自由提出質疑的地方,作為香港居民,他為此感到驕傲。然而,他指出,近年學術界風雲變色,學術研究陸續出現審查,與中國直接有關的人和項目,情況尤其明顯。

「現在審查越來越嚴重,不是很正規的那種,而是不尋常的、甚至是令人恐懼(scary)的那種。我希望我能夠說得更清楚一點,但事實是,我不能這樣做。」

舉例說要出版一本以中文書寫、有關中國問題的書籍,以往你的焦點是內容本身;如今,你要策略性地考慮,你如何能讓書籍得以印刷和發行。

港大外國學者

這名學者的恐懼顯而易見——他再三叮囑記者不能公開他的名字、學系、研究項目,就連訪問也要透過加密軟件進行,確保身分不會洩漏。「我不能公開發聲,我要保護我身邊的人(I have to protect people around me)。」

可是,他明言近年確切感受到政治打壓:「舉例說要出版一本以中文書寫、有關中國問題的書籍,以往你的焦點是內容本身;如今,你要策略性地考慮,你如何能讓書籍得以印刷和發行。」他說這種情況在2014年雨傘運動前已經出現,到最近一年,他甚至覺得他不再能在港大安心工作,「幻想破滅」。

「現時在香港,我們也要玩那種貓捉老鼠的遊戲,就像中國大陸習慣玩的那種(We’re playing the same cat-and-mouse games in Hong Kong that people are used to playing over in mainland China)。」

「這不止是我一個人的經驗,我曾經跟中文大學的同事談過,他們也提及過相類似的政治壓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片段連起來,看到的大畫面將會很震撼。」

他形容,現時在香港感到被侵犯(encroachment),加上香港樓價和教育開支高昂,如果有選擇的話,沒有誰願意長期忍受這種壓力,所以他已決定離開港大。「逆來順受很困難,現在我感到解脫了。我很希望香港和這裏的大學會重回正軌,但我一點也不樂觀。」

這不止是我一個人的經驗,我曾經跟中文大學的同事談過,他們也提及過相類似的政治壓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片段連起來,看到的大畫面將會很震撼。

港大外國學者

「即使有些人沒有在研究中受到直接壓力,不過現時也有一種氛圍,覺得香港沒有未來了(there is a sense of HK as a place with no future)。」他補充道:「因此那些真正有議價能力的人,此刻都會考慮善價而沽。」

那馬斐森也是善價而沽嗎?這名學者則拒絕評論。

在香港當前的政治環境中,有人選擇保持低調,也有人選擇抽身而去;而在美國,卻有大學校長,選擇借着政治事件,親自演繹大學之道。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簽署了為期50天的行政命令,禁止七個伊斯蘭國家人民入境美國,引起爭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校長Lee C. Bollinger,在1月29日發公開信反對。

信中,他提到大學的角色:「有一點很重要,大學不應在政治事件靠邊站。但有一點也同樣重要,大學作為高等學府,當政策有違社會基本價值觀,我們有責任踏前一步發聲。」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America is not a place where censorship does not exist at all, but censorship takes a more implicit form and assumes discursive power to rein in on the mind of scholars. It censors ideas, not through an absolute power from outside, but through indoctrinating a “correct” idea to the inside. This is the reified knowledge-power complex, overwhelmingly heavy.

  2. @zteng Well said.

  3. 從視自由為家常便飯到慢慢成為敏感詞,這種痛苦實在難以想像。強烈反對那些說這是「菁英的矯情」。稍有常識的都明白這一個個寶貴價值背後的代價。而對這些代價的茫然、麻木、遺忘和異化扭曲,造成今日世界範圍的亂象。大陸的這股鬼火燒得尤其旺。

  4. 溫水煮青蛙,那些小粉紅還不自知

  5. 沒辦法。一個有政治芥蒂存在的地方根本無法安心做學問。
    快走吧,歐美才是能靜心容下一張課桌研究學術的地方。

  6. 一个逐步赤化的香港,有着令人不安的未来。而中国的未来,则是令人恐惧的

  7. 马雯森是个典型的两头受气的角色,建制派自然对他心存芥蒂,港大学生会也曾经谴责他立场不坚定,背叛了作为校长的责任。而他也对学生会冲击校委会和泄露秘密等事件表示不满。我觉得他作为校长挺辛苦的,不管他因为什么原因离开,希望他在苏格兰工作愉快。

  8. 写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