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反感、冷淡:德媒看中國的十五年變奏曲

朝陽大媽都知道默克爾,但有幾個德國民眾能說出習近平?德國媒體裏的中國老員工,拆解中國越崛起,中國報導卻越遭冷待的弔詭迷思。
大陸
德國人對中國領導人的印象或停留在「毛」的階段。
德國人對中國領導人的印象或停留在「毛」的階段。攝:Feng Li/Getty Images

最近一群外媒的同事們小聚,大家一邊吃着新鮮出爐的土耳其烤肉,一邊聊起最近各自手頭的報導話題。被問到最近德國媒體在關心什麼時,我這個效命於堂堂德國中央級媒體的老員工,一時有些不知所措,隨便搪塞:「哦,我們最近報導做得不多,都是些沒什麼重要性的社會新聞。」

最近我們發回的報導中,最受德國聽眾歡迎的是:「上海宜家徐匯店清理老年相親團體」,「中國女性為何不願意使用衞生棉條?」和「成都一家創業團隊發明可以幫助年輕媽媽們的iDiaper」。

千萬別以為我們是一家不嚴肅不正規、只追求娛樂性的德國街頭小報。ARD德國廣播協會可是德國歷史最長、受眾最廣、在整個德語世界裏面名氣最響的廣播電視媒體,堪比中國的央視,英國的BBC和日本的NHK。中國2016年第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神舟飛船發射…這樣的大新聞我們也不是沒有報導,但我只能遺憾地表示,這個年頭在德國,認真報導中國國情和大事件是叫好不叫座。

雖然德國人普遍受教育水平很高,媒體產業發達而且以相對中立嚴謹著稱,但是如果在德國隨機採訪路人,可能十個裏面只有一個人知道中國四年前換了政府,新的國家領導人姓習。至於習什麼? 那就是為難德國群眾了。至今我碰到的德國人中,能準確說出「習近平」這三個字的,基本都是媒體人,或是來往於中德之間的商人或學生。

相較之下,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中國知名度有多高?估計朝陽大媽們都知道。別說是默克爾,我媽到今天還在惦記已經告別總理府九年的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而德國大媽對中國領導人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毛」的階段。

熱烈的好奇:中國為什麼成功,將如何失敗?

中國的改革開放令德國人急切地想理解共產黨國家是怎樣把資本主義制度成功複製到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度。
中國的改革開放令德國人急切地想理解共產黨國家是怎樣把資本主義制度成功複製到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度。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大約十多年前,德國媒體對中國的關注近乎狂熱。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從國外留學回到上海,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德媒。

當時的中國頂着每年兩位數GDP增長率的光環和加入WTO後出口製造業井湧式爆發的彪悍,引起了德國人的高度關注和濃厚的興趣。德國人急切地想理解這個共產黨國家是怎樣把資本主義制度如此成功的複製到一個中央集權、人口貧困的國度。德國人更想知道的是,這個越來越開放、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共產黨國家,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這種已經被20世紀的歷史證明是過時的社會制度。會以東歐蘇聯的方式,在人民革命的浪潮中分崩離析呢?還是以社會改良的模式,在中國領導人意識到順應時代潮流的必要性後,自然而然地演變成一個西方民主體制大家庭中的新成員呢?

大大小小的德國媒體紛紛踏至中國,給中國報導投入很大的資源。以我所在的ADR為例,在北京上海有兩處記者站,總共有十多個人,規模僅次於駐美記者站,報導涉及中國的所有領域,從宏觀經濟,到勞工權益、計劃生育、能源環保……一直到文化體育、郎朗、劉翔。

有段時間,我感覺工作特別幸福,不用為報導是否太偏太長而擔憂,不管報導什麼中國的題材,只要有趣有立意,正面反面的都受歡迎。我曾經在山西呆了十天,走遍了國有大煤礦和非法小煤窯,報導當時每年致死6000人的煤礦事故。還有一年,我在內蒙驅車四天,從呼和浩特一直到呼倫貝爾,為德國聽眾介紹中國蒙古族牧民面臨的生態問題和文化挑戰。那時候的中國對德國人來說就是一個充滿活力、異域、悖謬,卻又充滿各種可能性的第三世界國家,德國人對中國的求知慾是全方位的,而且心態開放。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第一個拐點到來了。

越宣傳越反感:價值觀與經濟力的衝突

2011年4月17日,在德國柏林中國大使館前,有不少人抗議中國政府逮捕藝術家艾未未。
2011年4月17日,在德國柏林中國大使館前,有不少人抗議中國政府逮捕藝術家艾未未。攝:Carsten Koall/Getty Images

為了舉辦奧運盛事,中國傾舉國之力,啟動「大外宣」戰略,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通過官方主導的宣傳攻勢,試圖樹立正面形象,包括在世界各地開設了440家孔子學院和號稱高達45億人民幣的國際媒體宣傳投資。但也是在2008年,西藏發生「3.14」拉薩騷亂,德國公眾向來是達賴喇嘛在歐洲第一票倉,事件讓他們對中國的好感跌到了谷底;「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不到10天,中國近年最大的食品安全醜聞——三聚氰胺奶粉導致嬰兒腎結石事件爆發,與大地震和毒奶粉事件相關的社會活動人士,比如藝術家艾未未、維權律師趙連海,則遭到了當局打壓。

上海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的教授朱大可認為,無論是2008北京奧運會還是2010上海世博會,靠國家宣傳和投資體現的都是國家價值觀,看似氣勢磅礴,但是和普通人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沒有價值觀和人文關懷,文化是一樣空洞的東西。中國的問題在於它只知道國家價值,而不懂得個人價值。」德國在哲學上和宗教上都極其崇尚個人主義和精神自由,在歷史上深受專制體制禍害,二戰後不斷反思、不斷警惕歷史重演,尤其反感中國所倡導的這種國家價值觀。在德國人看來,國家強大不是靠金錢堆積出來的,如果連讓一個人表達意見都不容,足見一個國家的內心有多弱小。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艾未未就可以讓德國民眾對本國最重要的一個貿易夥伴,產生負面印象。

恰逢此時,中國取代了德國成為了全球頭號貿易大國。德國媒體紛紛打出標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嗎?」「為什麼我們還給中國發展援助?」德國人開始意識到,中國不再是個第三世界國家了,中國越來越有錢,而且和德國發生了競爭。以《明鏡》週刊為代表的德國主流媒體,從知識產權保護到貿易摩擦到人權,在各個爭議話題上,對中國開始了一輪批評性的報導。

我發現,從那時開始,德國媒體越來越傾向於報導中國的負面新聞。除了傳統的「中國網絡審查」,「中國企業偷竊德國商業機密和知識產權」,以及「中國的空氣污染和食品安全」等話題,還經常有一些充滿主觀判斷、不懷好意的報導題材,譬如有一年中國購買德國巧克力和牛奶的數量大增,我們就得着手準備「德國人因為中國人將要喝不到牛奶吃不到巧克力了」;中國成為了德國大眾汽車在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我們又得做「德國車企對中國市場依賴太深,未來將不能保持自身獨立。」

中國企業去德國收購工廠,德國媒體就會給當地政府施壓,提出對中國新老闆解僱德國員工,把生產線搬到中國去等顧慮。我採訪過的一位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投資生產包裝材料的上海企業家就曾不斷的抱怨:「德國人來中國賣車賺的滿地流油。我們去德國投資他們簽證都不給!」我一個在德國讀歷史博士後的東北哥們調侃說:「德國那是老寡婦守業見不得窮人家放炮仗。」話糙理不糙。

失去興趣:德國自顧不暇,中國缺乏變革

北京奧運後兩年,第二個拐點倏然而至,德國人對中國的觀感,從好奇開放到批判負面,慢慢回到無知年代。

2010年開始,德國周邊大事不斷:歐洲次貸危機,中東茉莉花革命,希臘危機,土耳其動盪,敘利亞內戰,烏克蘭衝突,難民危機,歐洲系列恐怖襲擊,英國脱歐……每一件都地動山搖餘震不斷,而且每一件都在經濟上、政治上和安全上與德國息息相關。德國人自然更關注一系列不以中國為主角,但非常現實又嚴峻的問題,諸如歐元匯率,英國脱歐後的歐盟前景,怎麼面對突然湧入的一百萬難民等。

很多歐洲媒體的同行也漸漸感覺到:中國報導越來越不受關注了。這既體現在報導篇幅縮水上,也體現在報導題材日益狹窄上。一方面,因為西方自身發生了重大的經濟危機和各種安全事件,自顧無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中國近幾年的發展態勢越來越固化,經濟改革沒有突破,政治改革越來越沒有盼頭,甚至在很多方面,譬如媒體、網絡等,越發收緊。以「90後」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絲毫沒有要撼動既有中國社會體制的意思,反而越來越欣然地接受一個西方人看來是金錢至上、沒有信仰和公平的文化。德國人沒有等來他們期待的人民運動,更沒有看到中國社會自上而下改良的希望,便自然對一個缺乏變革的中國失去了興趣。

2014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做了個全球範圍內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中國人對德國持中立或正面的看法。令人吃驚的是,在這同一個調查中,德國公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人佔到76%,持正面看法的只有區區10%,德國是該調查中對中國看法最負面的國家,比日本對中國的負面看法率還高三個百分點。如此看來,中國對德國是名符其實的熱臉貼冷屁股。

媒體人的糾結:受眾無知與報導無聊的惡性循環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中國真正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的一年。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中國真正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的一年。攝:Andrew Wong/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部一位資深編輯說,以北京奧運會為標誌的2008年是中國真正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的一年,但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完全沒做好準備。

那時候,德國媒體第一次有機會也有興趣認真深入看看中國,但知識儲備不足,如墜五里霧中,想深度而不得,中國作為焦點,基本上只是體現在報導的數量上。這位資深編輯認為,2009年之後,中國在德國媒體報導所佔比重減少,重要性也明顯降低。一個例子是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雖然對於中國未來政治尤為重要,「習核心」的提出也足夠重磅,但德語媒體對此極少評論。這位在「德國之聲」已經工作了十幾年的編輯很無奈:「中國太複雜,要想弄懂,談何容易。如何向對中國基本知識相當缺乏的德國受眾傳遞這些複雜的訊息,就更是難題。於是,一般德國媒體報導中國話題的時候就只能浮於表面。」

為了給日益疲軟的中國報導注入一劑強心針,我供職的德國央媒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上海市中心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和由此引發的剩女問題」,「微信是什麼?支付寶是什麼?」「玉林狗肉節又來了!中國人為什麼還在吃狗肉?」「二胎放開啦!中國人是不是會爭先恐後的生孩子?」「風水,中國是不是會用陰陽來預測天氣?」……馬上「雙十一」就要來了,我們又可以報導「中國的光棍節」了,又可以給德國聽眾一年一度的科普:淘寶是什麼?中國的eBay。阿里巴巴是什麼公司?比Facebook更大的公司。馬雲是誰?中國的喬布斯——不過還活着。諸如此類的話題我們每年做一次,甚至兩次,都沒有問題,它們深受德國聽眾長期喜愛,而每年德國聽眾都已經把之前的報導忘得差不多了。

我和我的德國上司聊到,德國人對中國目前的了解,還停留在民工一個月工資800元、中國物價超低、中國企業都是山寨和中國人只買蘋果手機的階段。現實中,中國一線城市最低工資已經開始接近德國,房價房租遠超德國任何一座大城市,中國企業華為已經在歐洲市場取得大量份額,中國人在手機支付、分享經濟各方面早已走在了對智能手機還抱着懷疑態度的德國人前面。

德國上司認為,德國人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與時代脱節,一方面是中國發展太快,德國人實在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人普遍不願意面對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現實,寧可選擇無視也不願意選擇去面對。而我在想,什麼時候我們能重新回到新聞質量高產量高的年代?但看着現在一切信息都在膚淺化碎片化的趨勢中,也許再也不會了。

錢鋒,筆名何塞,上海人,加拿大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自2005年起擔任ARD德國廣播協會上海記者站製作人。

編輯推薦

評論區 68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dec ifan 刘海:三条蛆虫!

  2. 德国确实无暇报道中国了吧 默克尔带来的穆斯林朋友已经够让他们烦心了(微笑)

  3. 戰後德國不愧人類良心,不知能保持多久?

  4. 缺钱不缺德的要饭表示:

    看了戏梦巴黎,怎么墙上,生活中,老毛精神领袖也占领了影片

  5. 有趣,港台能靠自力更生活下来吗?中国可以。一群依赖型经济体的人,哪来自信教育一个维持你们经济的大国?中国不打你们屁股,很难让你们清醒。

  6. 德國各聯邦的生活圈,也不乏停留在數世紀前者,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旅遊點。

  7. 自我中心,幻想敵意。。。

  8. 浮于表面的认知与无聊报道的恶性循环,就算是严谨的德国人也逃不过自身经验(深受专制体制祸害、亲见社会制度过时)造就的偏见,为情感所控制。不过,他们还是值得尊敬的。

  9. 中國沒有亂起來真是讓這些西方大大們失望透頂啊!!

  10. 很多事都是要遇到才會知道的。小時候我的姨丈是老兵,領著政府給的補給,覺得生活安逸,國民黨各種高大上;地理老師就不一樣了,曾經因為被構陷與黨外人士有來往而遭到監控,甚至因為書信內容疑似有對政府不敬的用語而被警察拘留,自此覺得黨外運動好棒棒。錢當然很重要,但滿足基本需求之後,是要繼續要更多的錢?還是該要思考為社會留下怎樣的表率?前面有人說到文藝復興跟漢唐盛世,那中國現在打算留給世人怎樣的印象?

  11. 到哪里都能够撕逼

  12. @jack1 就像你从小生活在“自由民主公平”社会中一样,你也无法理解对岸人民想要什么。互相揣摩,不如去对岸看看。最好的朋友是台湾读了国小来上海的,还是知道一些台湾情况的。

  13. 是呀是呀。
    印度十三亿人沐浴着人权自由平等的光辉,每个人居然能吃到大陆五分之一的口粮。
    这等优厚的待遇,那些这些被催眠的大陆人民是望尘莫及,怕是再也享受不到了。
    想想还觉得有点惋惜呢。

  14. 只能說,人是受催眠而成長的,沒有從小生活在真正所謂人權自由平等的國度, 是無法真確的了解, 一直只能搜尋著揣摩。強辯也是無法改變事實真理!

  15. 台湾香港的人们喊着公平民主然后鄙夷着大陆人金钱驱动。对不起,只是你们比较幸运出生在一个物质足够好的地界,而已。

  16. 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居然有那么多的评论。看着这些评论,两岸民众各抒己见还是很有意思的。只想说,大陆人能在这里平静地自由地说出观点已可以证明中国这40年的追赶速度。放在40年前,大陆政府再统战再洗脑,台湾香港永远是“富亲戚”,今天呢?钱这个俗东西真的是最重要的东西,人权也是基于它的。那些所谓的国际公民,人权斗士,你们见过几个从穷国来的?

  17. @kenn
    哈哈。你还没看出来,台湾的民意现在根本没人在意了吗?
    惹怒台湾人?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好吗?你们不是怒了吗?赶紧独立呀,立法院阻拦公投法修改的是谁?是不是拿台独当党纲的民进党。
    有这帮怂货还敢说被惹怒?真是笑死惹
    对了,别说中共不在意,民进党也不在意呀。你们抗议一例一休,抗议军公教污名化,抗议吃核食,你们都被惹怒了千百回了,然后呢?
    你们本质都改了,还戴着个中华民国的枷锁,宪法还写明了大陆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不觉得滑天下之大稽吗?赶紧去改啊,我们真怕台湾人不怒啊。
    中国好怕岛链封锁,现在都被封锁到现在全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各种资源的进口第一大国,台湾封锁中国,从以前有中国1/4GDP,封锁到现在只有中国1/30GDP。这个策略太厉害了。中国怕死了。请台湾一定要坚持封锁大陆五十年不动摇。坚决不要向大陆出口产品,少了对台湾每年8000亿的进口,大陆到那时候就肯定崩溃了。

  18. 看到這下面的五毛留言,正好呼應了文中 "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絲毫沒有要撼動既有中國社會體制的意思,反而越來越欣然地接受一個西方人看來是金錢至上、沒有信仰和公平的文化。"
    然而這些五毛並不能代表新一代中國人年輕人,只是中國政治操作的一部分,特別是對台統戰工作,上一階段是馬政府時期的買辦策略,它徹底失敗,養肥權貴卻惹怒台灣人民,習近平在國民黨賠上執政權後才遲鈍地意識到它的不管用。
    但顯然中國沒有從中學到經驗,卻認知了一個奇怪的邏輯,買通權貴無用,想由百姓日常媒體帶風向入腦,而沒有認知到台灣人民本質上的改變,因此第二個失敗就是此一國產五毛策略,而且還是進行式。這種方法在中國自己地盤上想要怎麼粗糙地執行都行得通,但在各種公開華文媒體上,這讓更多正常人認知到中國是個思想畸形的怪誕巨人。
    至於造橋舖路送手機?那是中國在島鏈封鎖下另謀出路的事倍功半之舉,拙劣地想在非洲仿效過時的殖民主義,拿來當做積陰德就太可笑了。

  19. 拿马云和乔布斯比,不太合适吧

  20. @swearday
    你这逻辑真搞笑,这不不正好印证了我说的吗?
    如果他们向往的是人权民主,他们为什么不去印度菲律宾呢?
    中国人的几大移民地,美加澳新,都是有钱的发达国家,还用说什么吗?

  21. 人權民主都不重要,是偽的
    唔,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某國的有錢人,官員的親人,一有機會就要移民到那些人權民主的國家

  22. @中國巨人的一個 小細胞,中國能夠讓每個人吃飽,能讓國家穩定,的確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只是您說中國五千年求一個國家穩定,但這國家是政權穩定,還是中華民族的穩定?在穩定中能轉移政權,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不流血革命。

  23. @Xhgej,您說得很對,人都在理想中學習。德國收緊移民,我想是要考慮到現實面,但中國身為世界大國,能夠做到的基本人權,我相信中國也是可以做到的。德國對這方面的基本權益可能更看重。所謂中庸之道,德國走太快,太理想化,也是需要改善的,但基本人權他們至少有維護到。當然這是我個人臆測,如有錯誤,請您多多包涵。

  24. 中国巨人的一个小细胞表示:

    中国有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政策其实就是基于一个原则:一切为了国家的稳定!这是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出现的那么多王朝的统一做法。集体大于个人,这才是中国的主流想法。而西方思想中都把个人的地位,即人权的地位提的很高。在他们看来即使为此国家整体利益受点损失也是可以的。但在中国,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要滚蛋。

  25. 还有啊,中国的「言论管制」呢,也真的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1984,也远没有改革开放以前时期的思想钳制。说到底,人的大脑和思路、思维本来也根本不是您设想的那样运作的,何况大陆人能接触到的东西,again,要比您话里所说的要广得多了呢。您还远可以多了解些大陆呢!

  26. emmy君……
    然而你并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自干五还是五毛。而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必要一杆子归结到所有中国年轻人身上,更没有理由归因于「言论管制的讨论区的特征」。实际上,你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年轻人,更不知道他实际上是不是单纯的立场偏激,或者收钱办事。实际上你自己在你自己的评论里面也意识到这一点了呀,为什么在说出话来之前不能再好好想一想呢。
    事实上,我似乎察觉到了你对言论管制及言论管制下的人,以及对自己相称之下处在一个你自己感知为是民主自由平等法治(这里不是说我不同意!)的政治环境的优越感,以及一种似乎是迫不及待的要把这股优越感往外发的感觉。我并无意要攻击或者诋毁你,这话实际上更不是对着你人说的。只是,你的论据实际上根本并不能支持你的论点呀,所以只能推断是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动机在驱使了。
    要举一个反例的话也很简单,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国家的许多公民和选民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视角的。美国不知道多少的选民投票是单基于宗教原则、立场或者道德原则,或者干脆是凭个人感觉来的。墙外的很多网站或者社交媒体评论区下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你说你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仅仅是因为概率涨落的原因罢了),但是定义上就不能说那是一个言论管制的环境吧。
    最后,其实我会愿意回复你的原因也就一个,你自己在无端端地generalize。

  27. 作為曾經的文中提到的某中國著名企業入駐歐洲(德國是重點)的首席代表,對這個話題有些切身體會。應該說德國人對中國的認知跟一般西方人差不多,也我就是普遍來自媒體,特別是中下階層。上層則分化,有些人很羨慕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希望引入中國企業;有的人擔心中國的競爭,和知識產權抄襲等,對中國發展持負面態度。不過無論如何中國企業出海是大趨勢,加上本地經濟一般,招商引資(優質企業)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最近投資德國的中國企業還是越來越多,譬如在法蘭克福的有些大廈已經是大陸企業的大本營了(當然幾乎每個企業都交了不少學費)。而說到中國政治層面,德國人對極權體制都沒有什麼好感

  28. 沉迷在文藝複興五百年以來歐洲中心論的子民們,他們還沒有醒呢。

  29. 我覺得德國人對中國失去興趣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對中國進步和繁華,他們覺得不如對中國民主人權保障來得重要。畢竟中國進步繁華是中國自己內部的事情,人權的保障才是對全世界人民有長遠影響的

  30. 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最大合法性的国家,只要经济继续发展,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在改善,任何对中国的批评都起不到什么实质作用。尽管有组织的五毛很多,“自干五”其实就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经济繁荣的时候,多数人不会想到变革,而一旦经济不行了,都不用什么“境外势力”搞“煽动”,一定是墙倒众人推。对于列宁党来说,政治改革就是在死得早和死得惨中间作选择。国民党就是死得早的代表,我党可能要选择后者了。

  31. 這篇文章寫的也是我對中國外宣的感覺,從很興奮很感興趣,到很疲憊你們是不是都在複製黏貼。。。
    最有趣的是,這篇文章下方的留言區裡,有一個明顯是自乾五的讀者不斷在寫留言,他的留言就跟千千萬萬個中國五毛、自乾五、小粉紅的語言是一模一樣的,看完以後都會感到非常疲憊,你們是不是只有這些話可講,你們中國的年輕人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收到一個複製黏貼檔案,只要遇到討論中國議題的地方就拿出那個檔案出來複製黏貼,淹沒所有的討論區就算完?
    這種情形相當充分的反應了一個禁止自由討論的言論區的特色,人們思考的素材有限,因此想來想去也只有那些十分有限的材料與語彙,你可以很輕易發現他們支持或反對某些事物的理由都是很罐頭的,一個罐頭打開就那些肉,倒出來便是,其中很少真正邏輯推理式的語言,詞彙也非常有限,所能攻擊的名詞僅限於民主、自由,甚至連人權都很少有能力提出攻擊,更不要提我們討論公共議題時經常使用的語彙,憲法、比例原則、合法性、代表性、權利、義務、責任,甚至公共,都付之闕如。真相就是其實他沒有能力針對這些內容跟人辯論,只好重複那些到底誰背起了全球化、你們就是沒能力跟中國對幹。。。這些句式,他無法回答與辯論,最常用的方法是拋出他自己的說法,因為他只有罐頭,只能倒罐頭。
    那麼你期待能和使用新鮮素材自由創作自由討論的人群有什麼交集呢,我單純的就是看了煩,又來了,能不要再上罐頭上速食麵嗎,康師傅都沒人吃了你還期待我們吃下去你的萬年臭酸罐頭嗎。
    中國是有好的東西,外國社會也絕不是不能接受批評,那些新聞都是怎麼罵川普?但是你老要拿罐頭出來,你是怎麼回事啊?真的不是只有德國人煩,有腦子的人都會煩。

  32. 這篇文章寫的也是我對中國外宣的感覺,從很興奮很感興趣,到很疲憊你們是不是都在複製黏貼。。。
    最有趣的是,這篇文章下方的留言區裡,有一個明顯是自乾五的讀者不斷在寫留言,他的留言就跟千千萬萬個中國五毛、自乾五、小粉紅的語言是一模一樣的,看完以後都會感到非常疲憊,你們是不是只有這些話可講,你們中國的年輕人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收到一個複製黏貼檔案,只要遇到討論中國議題的地方就拿出那個檔案出來複製黏貼,淹沒所有的討論區就算完?
    這種情形相當充分的反應了一個禁止自由討論的言論區的特色,人們思考的素材有限,因此想來想去也只有那些十分有限的材料與語彙,你可以很輕易發現他們支持或反對某些事物的理由都是很罐頭的,一個罐頭打開就那些肉,倒出來便是,其中很少真正邏輯推理式的語言,詞彙也非常有限,所能攻擊的名詞僅限於民主、自由,甚至連人權都很少有能力提出攻擊,更不要提我們討論公共議題時經常使用的語彙,憲法、比例原則、合法性、代表性、權利、義務、責任,甚至公共,都付之闕如。真相就是其實他沒有能力針對這些內容跟人辯論,只好重複那些到底誰背起了全球化、你們就是沒能力跟中國對幹。。。這些句式,他無法回答與辯論,最常用的方法是拋出他自己的說法,因為他只有罐頭,只能倒罐頭。
    那麼你期待能和使用新鮮素材自由創作自由討論的人群有什麼交集呢,我單純的就是看了煩,又來了,能不要再上罐頭上速食麵嗎,康師傅都沒人吃了你還期待我們吃下去你的萬年臭酸罐頭嗎。
    中國是有好的東西,外國社會也絕不是不能接受批評,那些新聞都是怎麼罵川普?但是你老要拿罐頭出來,你是怎麼回事啊?真的不是只有德國人煩,有腦子的人都會煩。

  33. 有些人说干嘛和差国家比,和民主自由的好国家比不行吗?是啊,大多数民主自由的国家过得并不好,哪个好?美国吗?美国的民主自由更是用钱堆出来的。
    一个出国的香港朋友说的话:
    美國用30%的世界各種資源(包括intangible的資源)養活4.5%人口,當然每個人掌握的社會資源就多,所以民生才好,社會更加公平。但是這是以其它國家的痛苦為代價的,如果中國有美國這種人均資源,那中國需要消耗世界上133%的資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全世界把所有東西都送給中國也不可能。但美國就用扶植親美政權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如果對方不為美國輸送利益,那麼美國就會用它特別擅長的挑起仇恨的方式,製造藉口再以民主人權的名義武力介入,侵略推翻不聽話的政權。而美國是絕對看不了中國的進步的,所以我們的民族真的很危險,希望更多有識之士看到這一點。

  34. 那些看低物质的我能理解,文艺虽然重要,但是历史上文艺最繁荣之时,往往是国家硬实力最强大之时,比如唐诗宋词。为什么美剧英剧文化能占领评分制高点?阿拉伯国家有电影,你会看吗?非洲作家写的书,你会看吗?国家硬实力强大,才有软实力的土壤。所以某些人跪久了,别人比你有钱,你就觉得他的一切都比你好——这就是苏联被西方整的原因,以为改变体质能和他们一样有钱;这也是东德逃往西德的原因,因为西德比他们有钱。觉得粗俗吗?但大多数人就吃这套。所以有些国家媒体在报纸上写满反华文章,他们的政府却在谈和中国加强合作。媒体是不懂政治利害、国运危亡的,骂人最有市场。事实上,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军事保障,就没有文青们嗷嗷叫的土壤。国家危难了,文青们是最爱骂政府,也是最一无是处的,搞搞三角恋都能谱一曲悲歌,人民在抗战,他们出国躲祸去了。君不见很多穷国家吃不上饭,很多弱国家在被别人海扁。你们要真是多愁善感迷茫啊困惑的,去非洲或者中东呆几年,你会豁然开朗的

  35. @MICHIGAN 不,我讨厌韩愈的以文载道。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样要走回归人的尊严和价值,走自由的路。管仲和稷下学宫的人本政治、杨朱的贵己、老子及黄老学派对周公建制的批评、庄周的自由逍遥、公孙龙的形而上学,基本可以从这几点挖起,再远可以追溯商周之交,野蛮战胜文明,看一看箕子的《洪范九畴》是怎么说上古类似联邦的政治形式。你说的魏晋我倒没看过,不过,始自魏晋的士林风骨、禅宗在唐朝的传播、明末顾、黄、王诸君、清戴震批判理学、红楼梦到现代的王国维、陈寅恪,确实是中国文艺复兴的一条主线,自己也有很多书要读。

  36. Voltree和徬徨都說得中肯
    事情一直都是有好有壞,謹記不能只顧看自己想看的那一面。

  37. 中国就一SB国家

  38. ***tree 我擦 又逮到五毛一只

  39. 反对彷徨的回答,基本是没有作料的回答.
    看过 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论文吗?他几岁?再看看他所推荐的中国其他老先生的论文(关于历史的)
    什么是文艺复兴,你指的是韩愈的古风运动还是西欧式的思想启蒙?

  40. 中国仍然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五四运动压根就没完成。德国早在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就开始了,这就叫差距,当然日耳曼民族后来也走了弯路。
    什么经济繁荣都是表皮,自己发明创造的有多少?高端人才几乎都外流了,剩下想回国发展的看到雷洋嫖死,也全申请绿卡了。人口红利,外加党控制经济,能不繁荣吗?何况党知道经济玩完自己也就快了,命根子命根子。
    至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还是蟑螂一样,有物质就行。几千年都没怎么变。历史书说我国文明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中断了,现在想想真是悲哀。突然明白了某人为什么要说三百年殖民地,居然还真有道理。

  41. 某些国家说要打isis,打了吗?说要节能减排,减了吗?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找到吗?说要关闭关塔那摩基地,关闭了吗?他们之所以热衷于喊口号,因为他们做不到,但希望别人做到

  42. 看清楚是谁在反全球化?又是谁扛起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大旗?
    就算我们满世界修基建,就算我们帮穷国家发展经济、提供技术、提供资金、提供工作岗位、改善民生,土共闷声做大事,媒体也不会告诉你。美国除了吹牛逼和引战,为世界进步做了啥?
    美国人说了再做,俄国人做了再说,中国人做了不说。
    如果被洗脑的自由派文青们还醒不过来,很高兴看到你们落后于时代,希望被现实抽脸的那一刻不要太疼,不要成为无病呻吟的loser

  43. 沒辦法,不能拿暴發戶社會和一個被文明滋養了上百年的社會對比文明。

  44. 德国人又被代表了,还是被一个香蕉人

  45. 錯字:德國「歷」史最長、受眾最廣、在整個德語世界......

    1. 已修正,感謝您的細心和指正。

  46. 这扯淡的,土共做的孽啊,还能扯到别的,反感中国?反感的是占尽全球化的便宜,却不愿意为维护世界秩序进责任的土共政府。

  47. 应该是马甲

  48. 是不是K什么2的换小号啦

  49. 反中沒關係,恨中也沒關係,但至少都要了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了解中國,又如何能制定出真正能夠對抗中國的策略呢?
    光天天看著中國的負面新聞,認為中國馬上就崩潰,不能針對中國做出真實的分析,這樣的德國還怎麼能跟中國競爭?
    以前覺得掩耳盜鈴匪夷所思,現在看像作者這樣的人,和他供職的媒體,就是鮮活的例子。

  50. 是的,中共越来越腐朽,台湾越来越进步。腐朽到亚投行一呼百应,一带一路遍地开花,火车直通伦敦,非洲人民用上智能机,满世界修路、修桥、修电站。对世界毫无建树,不像美国到处送战争和民主,不像台湾一例一休改善民生

  51. 這文章的作者真是好笑,不是已經說出德國人對中國無感的原因了嗎?那還問什麼
    他們想知道中國為什麼快速成長的原因的時候,媒體在報道煤礦事件,生態災難,社會問題,不是說中國沒有這些問題,但中國是因為這些事而成長的嗎?
    現在卻說困惑德國人為什麼無感,為啥?因為你們洗腦洗的好唄

  52. 作为一个90后 我相信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是正确的 可以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可惜中共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53. 在台湾,自由=侵害他人自由。民主=闭嘴,我有民主

  54. @violetree 而且這些你口中的綠蛆就跟其他泛藍或粉紅一樣受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不會因為意識形態受權利的侵害。

  55. 不说美国就说台湾,现在言论自由?说自己是中国人,绿蛆都快问候你祖宗十八代了。说自己是日本人,“你好你好”

  56. 说中国操纵舆论的,我们微博上到处是江泽民和习近平表情包,“膜蛤”盛行,动不动共产党土鳖包子庆丰帝,你说你要起义要推翻政府,绝对没人查你,因为知道你弱智,最多删个评论。在美国你敢?你敢在社交网站上说“我们要起义,我要推翻美国政府!”警察叔叔第二天来敲门,他不觉得你弱智他觉得你反政府,就是恐怖分子。看没最近一个新闻,美国女特工在社交网络上说“不愿替特朗普挡子弹”就被警察叔叔问候,真心疼美国的“人权”和“言论自由”

  57. 冷感和反感不必然來自對你國家有多複雜缺乏瞭解,反過來說則是,即便很瞭解,也還是可以很反感。瞭解不必然帶來同情甚至認同,一個國家(包括組成它的人)的價值觀除卻長篇累贖的新聞報導可以體現外,還有其他方面也能體現。單以艾未未參與社會運動而被捕,難道就真的不足以看見一個國家的本然面像?
    中國式對外文宣的最大問題是,那其實是對內文宣的beta版,而所有的文宣都把對象看成可隨意輕鬆操控,心智上容易被哄騙的低級生物。這背後夜郎自大的意識型態不止讓人反感,不客氣地說是讓人挺噁心的。身為中國人,被陷在這國家也只好睜眼瞎別過頭去不看你自淫,但對於有選擇的人,不鳥你不是也很合理?

  58. 可见西方不论遇到什么困局,仍然迷信自己站在历史制高点,惯性般沉浸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靠贩卖黑奴、贩卖军火、发动战争、殖民别国、奴役他国人民、掠夺他国资源而进入的发达行列的国家,成为暴发户后,却卖弄自己的成功学是“民主”“人权”,满口仁义道德,真是笑掉大牙。他们的发达进程有民主有人权吗?在美国投票是白人男性奴隶主们才有的权利,女人?黑人?no,美国人说他们又不是人嘛。等到自己全面领先世界,摇身一变,换一张光鲜亮丽的面具,搞搞民主,吹吹人权。对其他穷不垃圾的国家说:你们不要集中国力搞发展,你们要搞民主,民主比吃饭重要。对那些团结的国家说:你怎么不顾那些搞分裂的人的人权?你怎么不顾那些反社会的人的人权?你们这么团结肯定被洗脑了,那些反社会的人绝对受到你们压迫。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说:我们不要经济发展,我们要蓝天白云。发达国家11亿人口要分44%的排碳权,你们55亿人分56%的排碳权,你们要那么多人权干嘛,污染地球的工作就交给我们嘛!

  59. 藉由幾個人的點述,湊合出一篇無病呻吟的文章,作者要探討的主題性、證據性能否強而有力點,否則這樣的主觀文真的看看就好。

  60. 或許還包含外媒的外媒注意的部分可能不太貼近群眾吧! 或許應該介紹下德國是如何與先前的各殖民地區保持關係,比如說德屬東非、西南非、大洋洲的島嶼等,以及為什麼要介入德國傳統勢力皆不曾及的敘利亞,難道也是一種人種差別待遇。

  61. @令人唏噓 在陸客那見到他樣的一堆一堆見的啊,「哈希克勒」天天講,唔知佢們乜想的。近年,極端主義在陸客那裡有些嚴重。

  62. 樓下這種典型的納粹分子 還真不是一個兩個 跟黃俄佈爾什維克有什麼區別?

  63. 大部分中国人对德国的认识来自于小胡子的第三帝国,好感也来自于此。我认识的许多人都是铁杆德粉,包括我在内,都是将二战前的德国视作中国学习的榜样。至于现在的圣母政府,是撑不起中国人对德国那么高的好高度的。

  64. 這是最好的選擇 不然何來的和諧中國

  65. 我個人對德國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和認識,包括一些可說相當近的朋友。我必須承認,三四十年前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還主要是歷史上的文化中國。我對Robert Van Gulik 寫的「狄公案」的認識還是從一個德國好友那裡得到的。當一個新的中國形象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並沒有準備好。這裡面有道地的中國,尤其中國遊客的因素,也有像你作的負面報導,也有文化上的誤解。但是我也要指出其中典型的日爾曼種族疑懼(不要忘了英美也是西日爾曼文化)。一個遙遠的古老中國充滿魅力,可是滿街黃種人呢?那位介紹「狄公案」給我的德國朋友是一個對歷史文化有很深興趣的人。他曾很坦白的對我說過:謝天謝地蒙古人沒攻進歐洲,因為如果今天漢堡港內進出的都是一些中國大帆船(Chinese Junk, 注意這個字背後的中華帝國形象),他是無法接受的。我一直記住這句話。
    中國人都知道默克爾,這個很好。但是千萬不要是因為對西方不實在的幻想。西方幾乎沒有人會很高興地看中國崛起,包括中文講的比你還流利的人。這點要認清。中國政府對內宣傳有時給我挾洋自重之感。這一定也助長了人民對西方的幻想。對外宣傳一些手段堪稱拙劣。例如孔子學院,出錢倒貼外國人學中文《奇怪,美國怎麼不出錢倒貼外國人學英文?》結果因此被懷疑是文化統戰!是那一個閉門造車的人出的點子?

  66. 这篇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