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人類近親靈長目物種超過一半面臨野外滅絕

刊登於 2017-01-20

黑猩猩是瀕臨滅絕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黑猩猩是瀕臨滅絕的靈長目動物之一。

雖然保護野生動物的議題正日益受到重視,但針對野生靈長目(Primate)物種進行的回顧性審查研究顯示,因為農業與采礦活動對森林棲息地的破壞,以及非法狩獵與販賣的衝擊,未來幾十年靈長目物種或許將大規模滅絕。

研究者參考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單、聯合國數據庫以及過往科學文獻,綜合分析了500多種靈長目動物的生存現狀,並將其棲息地周邊環境的因素也考慮在內——例如森林減少的趨勢、非法獵殺與販賣、人類農業活動的影響等。

最終研究團隊發現,高達四分之三的靈長目動物數量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狨猴、狐猴、蜂猴(Loris)和眼鏡猴(Tarsier)在內,大約有300種靈長目動物面臨絕種危機。

該研究由墨西哥、美國、中國等國家的31位科學家共同完成,論文已於1月18日刊發在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非政府環保組織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高級研究科學家 Anthony Rylands 是論文作者之一,他表示對在審查中揭示的嚴峻現狀感到「恐懼」。

考慮到目前大量物種受到威脅以及數量日趨減少,如果不立即採取有效行動,我們很快就將面臨靈長目動物大規模滅絕的後果。

保護國際(CI)高級科學家、論文作者之一 Anthony Rylands

靈長目動物遍布於90多個國家,但三分之二的物種生活在巴西、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DRC)這4個國家。研究報告稱,馬達加斯加有87%的靈長目物種面臨滅絕,而亞洲有73%的靈長目物種面臨滅絕。

對靈長目動物的最大威脅來自農業、畜牧業以及伐木造成的棲息地減少。從1990至2010年,靈長目動物失去了150萬平方公里的棲息地——這一面積大約相當於3個法國。在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和婆羅洲(Borneo),油棕櫚種植園對森林的破壞已導致猩猩種群嚴重減少;在中國,橡膠種植園的擴張導致北部白頰長臂猿(White-checked Gibbon)和海南長臂猿(Hainan Gibbon)幾乎滅絕;在印度,橡膠種植園相繼侵佔了孟加拉懶猴(Bengal Slow Loris)、西部白眉長臂猿(Western Hoolock Gibbon)和菲氏葉猴(Phayre's Leaf Monkey)的棲息地。

印度尼西亞的紅猩猩因為人類長期砍伐森林和偷獵而正在滅絕邊緣。
印度尼西亞的紅猩猩因為人類長期砍伐森林和偷獵正處於滅絕邊緣。

驅使靈長目物種滅絕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商業化的獵殺,除了成為食物填飽不斷增長人口的肚子外,它們甚至被當做肉製品用於出口。該報告援引了尼日利亞和喀麥隆的交易數據,顯示這兩個國家16種靈長目動物的交易量每年達到15萬隻。而在印尼婆羅洲,每年也有2000至3000隻猩猩被殺死當做食物。

另一位保護國際的科學家 Russell Mittermeier 也是論文作者之一,他表示保護最受威脅的森林和物種至關重要,「我相信我們可以提出解決方案,但我們必須更有針對性,以確保不會顧此失彼。」

85
自2000年以來,科學家已確定85種新的靈長目動物,使其總數達到505種。

聲音

我們必須首先保護最後剩餘的棲息地,如果目前還沒有保護區,我們就必須創造保護區。

保護國際(CI)科學家、論文作者之一 Russell Mittermeier

靈長目

靈長目是哺乳綱的一個目,在生物分類學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靈長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靈長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分的靈長目至少有部分樹棲的能力。大部分人以外的靈長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相對於其他的哺乳類,靈長目的大腦大了許多,靈長目也比較依賴立體視覺,而其嗅覺就不如大多數動物。靈長目的發育比其他體型相當的動物要晚,也較晚成熟,但其壽命也較長。依物種的不同,成年的靈長目可能是獨自生活、成對生活,或是成群生活。(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衞報紐約時報Verge新科學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