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長頸鹿數量30年暴跌40%,非洲戰亂地區有人以此為食

刊登於 2016-12-09

在過去30年,長頸鹿數量急劇下降了40%,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全球瀕危物種名單。
長頸鹿是現存最高的哺乳動物。

因為棲息地的減少、非法狩獵與人類社會動亂等因素,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長頸鹿的數量已從1985年的大約15萬至16萬隻,減少到2015年的不足10萬隻,30年間鋭減約40%。

有鑑於此,在該組織編製的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長頸鹿的瀕危狀況調高了兩級,從2010年的「無危」直接跳到「易危」,即已經與大熊貓同級。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保護狀況分類級別:

  • 屬於滅絕的「絕滅」(Extinct)、「野外絕滅」(Extinct in the Wild);
  • 屬於受威脅的「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瀕危」(Endangered)、「易危」(Vulnerable);
  • 屬於低危的「近危」(Near Threatened)、「無危」(Least Concerned);
  • 數據缺乏(Data Deficient)、未予評估(Not evaluated)。

IUCN 長頸鹿專家組的 Julian Fennessy 博士認為,長頸鹿正在「悄悄滅絕」(Silent Extinction)。

大象和犀牛的命運被高度關注,而長頸鹿的危險處境卻在人們的預料之外。因為在野外、媒體上和動物園裏,長頸鹿都很常見。但事實是牠們的數量已經大幅暴跌,而且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減少了這麼多,讓我們有些震驚。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長頸鹿專家 Julian Fennessy

人口的快速增長使農業用地和其他開發活動範圍擴大,導致非洲許多地區的長頸鹿棲息地四分五裂。另外,當地部分地區的內亂也帶來了進一步的傷害,「在那些被戰爭撕裂的地區,例如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等國邊界地區以及肯雅北部,長頸鹿甚至成為食物。」Fennessy 博士解釋說:「大型動物可以餵飽很多人。」

9月初公布的一項 DNA 研究表明,長頸鹿其實分屬4個不同的物種,但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本次更新內,IUCN 堅持傳統的定義,把長頸鹿視為有九個亞種(Subspecies)的單一物種。本次公布的長頸鹿調研數據顯示,共有五個亞種的數量在下降,一個保持穩定,其他三個亞種的數量則在增加。

不同的命運似乎與他們生活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Fennessy 博士說:「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亞種,過去三十年間數量增加了兩到三倍;但是生活在非洲東部的亞種——努比亞長頸鹿(Nubian Giraffe),過去三十年間數量下降了95%。」

雖然一些地區的長頸鹿正面臨滅絕,但也有樂觀人士認為,這些高大動物的未來並非不可挽回。「透過適當的保護措施,我們可以確保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長頸鹿也可以做到。」來自倫敦動物學會的 Chris Ransom 說。

最新版「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包含85000多個物種,其中有24000多種被歸類「受威脅物種」;此次更新添加了700多種新識別的鳥類,其中11%處於滅絕邊緣。

「有許多物種在還未曾被識別之前就已經消失了,全球物種滅絕危機的規模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大。」IUCN 總幹事 Inger Andersen 說。

35
在本次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裏,僅有7個物種的保護狀況好轉,卻有35個物種的濒危状况繼續惡化。

聲音

長頸鹿是被遺忘的巨獸,它們本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長頸鹿專家 Julian Fennessy

南非是管理野生動物的好榜樣,那兒各個保護區之間有很多動物流動往來,跟非洲絕大部份地方完全不同。

倫敦動物學會專家 Chris Ransom

長頸鹿

長頸鹿(Giraffa)是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普遍高達4.8至5.5米,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㺢㹢狓兩種動物。(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格蘭德,是目前全球最大及最重要的世界性環境保護組織,是政府及非政府機構都能參與合作的少數幾個國際組織之一,成立於1948年10月。IUCN 是唯一在聯合國大會具有常任觀察員席位的自然保護組織,IUCN 的願景是展望「一個珍視和保護自然的公平世界」,任務是「影響、鼓勵和支持在世界範圍內保持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證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的公正和生態上的可持續性」。(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BBC獨立報衛報每日郵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