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液態現代性——論人際紐帶的脆弱

每天數以百計的流動關係讓人應接不暇,使人只能以接觸(connection)而非連繫(relation)來應對人際種種,因為接觸隨時可以斷線(disconnect),可是關係一旦開展就無法回頭。

「逃離舒適區(Comfort Zone)」也許是這個時代人所亦云激勵人心的警句。不同於在一門技藝之間下苦工,這個警句今天已被徹底濫用,要求我們停止深究鑽研,命令我們徹底的離開領域(Zone),講求場域之間的彈性轉換與效率。這背後指涉的社會認知,也許是鮑曼點出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現代性是一種對效率永不停步的追求。鮑曼認為過去的現代社會屬於固態(Solid),講求土地佔有與勞動力控制,藉止建立穩定與流水作業的秩序,壓低成本而利潤最大,福特主義工廠是典例。即便這破壞了舊有自及自足的生產與生命形態,但資本家與勞動者皆能透過這穩定的秩序而有所預期,相互依賴及保障,比如說往時勞動者往往可能在同一工廠/公司工作至退休。

然而現今的社會已從固態轉為液態(Liquid)。我們同樣在追求效率,無休止,但科技發展大幅收縮了空間與時間距離,隨時隨地都能接觸到地球另一端的資訊,亦此生命每時每刻都受不同訊息影響,分秒都有有改弦易轍的可能。原先規模龐大的資產與秩序反而成為資本家的負擔,越靈活移動、越能彈性應對瞬息萬變「即時」者為王。於是「流動」取代了「秩序」,「短期」勝過「長期」,勞資兩方的結合已然鬆脫,資方不再承擔長期投資,對勞方來說以單一技能規劃生涯的時代亦不再可能。據Sennett在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一書估計,一位受過兩年大學教育的美國青年可預期在四十年的工作生涯裏至少轉換十一次工作,並至少改變三次工作技藝。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