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為「貫徹中央精神」,中國大陸教科書「八年抗戰」統一改為「十四年抗戰」

刊登於 2017-01-11

江蘇省一間小學舉行紀念“九一八事”變主題教育活動。
江蘇省一間小學舉行紀念「九一八事變」主題教育活動。

新京報於1月10日證實,近日網傳的中國大陸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的要求中小學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件屬實,相關要求已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

這份引起關注的文件名為《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由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於1月3日下發。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的教材內容均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以「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此前教材中廣泛採用的「八年抗戰」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至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十四年抗戰」則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在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敘述中,常將1937年以前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態度形容為「消極抵抗」,中國共產黨則是「始終堅持抗日」,甚至是「中流砥柱」。

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閲兵講話

新京報引述教育部工作人員稱,落實「十四年抗戰」的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目前全國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已全面完成修改,將在下學期開始使用新教材。2016年10月,國務院批示教育部要落實這一概念,並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財新網引述知情人士稱,上述函件曾接受「中央領導人」批示。

「十四年抗戰」的概念在中國官方敘述中早已出現:2014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紀念活動現場便出現了14個方陣、14聲禮炮、140面彩旗和14000個氣球;2015年9月3日的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儀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發表講話表示「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抗戰勝利。

隨後在2016年全國「兩會」,黑龍江省全國政協委員洪袁舒建議將「十四年抗戰」統一規範納入到全國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新民晚報引述上海七寶中學歷史教師逯成武稱,「十四年抗戰」的表述與「八年抗戰」相比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增加,而是「極大豐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內涵,特別是在教材中要擴充許多『七七事變』前六年東北軍民可歌可泣的鬥爭史料。」

而在中國大陸學術界,關於「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兩種說法也早有爭論。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郭德宏於2005年便撰文稱,「九一八事變」後的抗戰「從全國來說雖然還是局部的,但中國人民的抗戰毫無疑問已經開始了。如果不承認中國的抗戰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是14年,就會給人一種日本從『七七事變』才開始侵略中國的印象,有意無意地淡化日本侵華的罪行……這對於宣傳中國的抗戰是很不利的」。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則聲稱,兩種提法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的主張,在不同的階段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2015年的抗戰閲兵宣傳中,中國官方再次強調中共在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軍事戰略問題學者趙楚撰文指,這意味着抗戰「紅色歷史敘事」的全面復活。他認為「領導戰爭的主要歷史角色是當時中國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但「紅色話語中有意籠統所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及政治領導,這些精心選擇的修辭都是用來迴避和隱藏這一起碼的歷史事實的。」

《炎黃春秋》雜誌原執行主編洪振快則指出,中國當局「通過大規模紀念抗戰以獲認同、重塑歷史合法性是其隱藏目的」,但「知識界和公眾更希望公正對待歷史,『中流砥柱』避實就虛,難獲認同。」

聲音

一夜間抗戰多了六年,心疼同胞一秒。

中國網友

他堅持抗戰十四年多 /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 他建設了敵後根據地 / 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 /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網友改編紅色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奉天事變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關東軍,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口而佔領瀋陽。事變爆發後,日本國會和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權力下降,日本軍部主戰派地位上升,激化中日矛盾,日本全面侵華。1932年,日本關東軍佔領中國東北全境。9月18日被中華民族視為「國難日」。(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是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也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戰事的起始。1937年7月7日晚,日本的中國駐屯軍一部在中華民國北平市附近宛平縣軍事演習。日軍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並進攻盧溝橋。翌日清晨5時許,日軍炮轟宛平城。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最終在之後的平津作戰中被迫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區陷落,中國抗日戰爭隨後全面爆發。(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財新網新京報新民晚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