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流量翻倍卻大幅裁員,Medium要痛改商業模式?

裁員,拋卻流量,按文章質量盈利,創辦twitter的他,在美國最大的自媒體平台上試驗著內容的力量。

張耀升

刊登於 2017-01-08

#編讀手記

Medium網頁。
Medium網頁。

「從今天開始,我們團隊將減少約三分之一的成員,減少50個崗位,主要是銷售、支持和其他業務部門。」Medium創辦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在自家平台上提到。

Medium是美國高質量的自媒體平台,甚至被稱作互聯網的教科書,以類似博客的形式,承載着許多自媒體作者的作品,它最新的估值是6億美元。

如今,威廉姆斯決定要讓Medium變得更小,也變得更靈活。

2016年,對於Medium來說是個成長快速的一年,在流量上成長了近300%,越來越多自媒體人在Medium上發表各種高質量文章,讓各方觀點可以在平台上得到交流,即使Medium有突出的內容和體驗,但商業模式的問題依舊帶給威廉姆斯不小壓力。

這讓人不禁想問,優質內容變現就這麼難嗎?

裁員是因為廣告變現的模式有問題

威廉姆斯說,裁員的核心在於現有商業模式有問題。

一個靠近Medium的信源告訴Recode,近年Medium的成長速度過快,未來會將商業模式導到正確道路上,裁員50人是計劃中減輕成本的一步。

對於Medium來說,他們希望拋棄過去要求自媒體追求流量的做法,不少美國的自媒體平台――包括Medium都希望通過流量來增加廣告收入,甚至用這樣的方法對入駐的自媒體進行補貼,然而,這樣卻忽視了自媒體文章該有的質量。

美國類似Medium的自媒體和博客平台有很多,WordPress、Patreon也都是通過補貼吸引自媒體入駐,對Medium造成了直接的競爭關係。但事實是,這種方法顯然不適合Medium這種高質量的自媒體平台。

威廉姆斯認為,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個相當破碎的系統,這些在互聯網上的媒體,多數是由廣告收入所驅動,根本就不是服務於人,讀者每天消費的文章、視頻或其他內容多數由平台公司直接或間接支付,然後這些自媒體必須不斷被測量。

「結果它越來越糟。」威廉姆斯說。

威廉姆斯有個想法,他決定用一個更大膽的方法來解決收入問題,他希望這些Medium上撰寫文章或是分享想法的人,他們的文章可以根據讀者的受益程度來給價值,而不是為了吸引讀者而生產譁眾取寵的流行文章。

這個制度有可能是付費閲讀,也有可能是根據讀者反饋給予自媒體相應的獎勵,總之,這些獎勵將不再以流量為主要標準。威廉姆斯其實還沒思考好新的制度,他認為現在還有點太早了,不過能確定的是,未來自媒體的獎勵機制將會有極大翻轉。

威廉姆斯也在調整團隊,集中精力在新的商業模式。

除了裁員50人之外,威廉姆斯也關閉了在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室,不過部份員工會繼續遠程工作,同時威廉姆斯會將一些執行人員從團隊中獨立出來,集中火力在自媒體方向的轉換。

Medium是什麼東西?

Medium的故事要從2012年說起。

威廉姆斯在創辦Medium之前,還曾經創辦過兩個影響世界的互聯網企業,分別是Blogger和Twitter,Blogger是世界上最早的博客平台,甚至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使用,谷歌在2003年看上它的發展潛力後,直接買下了Blogger。

出售Blogger並沒有讓威廉姆斯停下他的腳步,他在2004年離開了谷歌,籌劃了一個叫Odeo的音樂平台,這個平台在後來也被收購,但是威廉姆斯和當時的同事接着又創辦了Twitter,成為微博類社交平台的始祖。

2008年10月,威廉姆斯成為了Twitter的執行官,在他的領導之下, Twitter迎來了快速成長,不過Twitter的創始人間有不少矛盾,2010年10月,威廉姆斯被迫離開了執行官一職,由迪克•科斯特洛(Dick Costolo)接任。

雖然威廉姆斯稱他將會專注在戰略方向上,但大家都知道他被迫離開了Twitter的主舞台,於是他決定在2012年另闢一個新舞台,也就是Medium。

通過Twitter的創辦,威廉姆斯了解到媒體的需求並不只140個字,這個短的字數也無法創造好的內容。威廉姆斯是個熱衷寫博客的人,這或許跟他創建Blogger有關係,他希望搭建一個網站,用類似博客的方式建構一個媒體平台。

2013年4月,已經有30名員工投入在Medium的業務中,威廉姆斯自稱將98%時間投入這項工作,逐步脱離Twitter的陰影,成為獨立品牌。

有人把Medium當成博客平台,但以今天的名詞來說,它更像是個自媒體平台。威廉姆斯提供平台給高質量的原創自媒體,甚至是提供獎勵,因為對那些願意寫長文的自媒體來說,他們也正面臨沒有人看優質長文的問題。

Medium剛開始想做的,是提供自媒體流量和工具上的幫助。

波士頓非盈利新聞機構(BINJ)是少數幾家在創立第一年就在Medium營利的自媒體,BINJ做的是就是專注在特稿,他們並不追求熱點或是時效性,而是做美國社會關注的議題,這些文章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沉澱。

Medium上的作者不少來自Facebook、Microsoft等知名公司,自媒體內容專業度高,有人甚至認為,Medium是個知識交換平台,可以在上面學到很多技能。

威廉姆斯也認為,鼓勵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媒體完全移轉到 Medium ,因為這將是媒體發展的未來,對許多媒體來說,Medium就像是個新的內容管理平台,他們不再使用自己舊有的CMS,擁抱了Medium。

依靠優質內容能賺錢嗎?

威廉姆斯對人文的重視也讓他對內容有所要求,畢竟他自己也是個狂熱的博主,喜歡探討不同想法,他相信,總會有一種商業模式是可以讓這些好的內容也能賺錢的,即使他所創立的Blogger、Twitter、Medium都還沒真的賺過錢。

Medium曾對自家員工做了個研究,要他們評價自己工作的平台,排名第一的是「有想法」,其他還有「開放」、「友善」等評價,對他們來說,技術似乎不是他們最終追求的東西,想法反而是首位。

威廉姆斯對思想或好文章的追求或許源自Blogger當初的失敗,他當時只把Blogger當成一個製作和分發的工具,但是對手可以模仿你的工具,甚至是添加功能,結果當時陷入一個循環──「增加功能,拿到更多用戶,然後對手也增加更多功能,我們流失用戶。」威廉姆斯說。

這次威廉姆斯不想讓Medium重蹈覆轍。

「網絡價值的一種是分發。毫無疑問,比起發布到沒有流量的信息孤島上,在Medium上發布的文章更有可能找到到讀者,但是網絡價值更有意思的在於,我們正開始看到更多的定性反饋。」威廉姆斯說。

他知道,定性價值會比定量的流量更顯得寶貴。

(張耀升,台灣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

編者按:此文原載於微信公眾平台傳媒狐(微信號:media-fox),原標題《美國自媒體平台Medium宣布裁員,優質內容變現就這麼難?!》,作者張耀升,端傳媒獲作者授權後轉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