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0日,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解封最後一批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台譯:柴契爾夫人)內閣的機密檔案,並由戴卓爾夫人基金會(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在網絡上發布,其中27份在1989年5月20日至7月21日期間的信件及文件,顯示中英及各方在「六四事件」前後對局勢的認識以及交涉過程。
戒嚴後,軍方被要求「採取必要手段」平定局勢
1989年5月20日,中國政府宣布戒嚴。同日,時任英國駐華大使唐納德爵士(Sir Alan Ewen Donald)向英方發電報報告稱,自己當天與著名漢學家施拉姆(Stuart Schram)共進午餐時,對方引述中方人士消息透露,鄧小平當時曾提出「殺200人可保20年穩定」(200 dead could bring 20 years of peace to China)的言論。唐納德認為,這清晰反映出中國當局認為可以通過犧牲部分示威者來換取政局穩定,並為完成改革開放爭取時間。
在中國的領導層裏,仍然有聲音認為應該以溫和手段(處理事件)。不過學生行為引起的沮喪和憤怒令中國政府及中共顏面盡失,這會讓事件演變成一場危機。
由於彼時北京城謠言甚多,唐納德自稱起初對施拉姆的話有所保留,但當晚他收到美國國防部門的情報稱,中國政府認為已經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避免死傷(no way to avoid bloodshed),並已經下令政府醫院員工上班,而中國軍方也接獲命令要求「採取必要手段」平定局勢。
唐納德稱自己其後向美國空軍方面查核情報是否真實,得到的回覆是情報來源「非常可信」。
「六四事件」後,中國曾建議以《基本法》為籌碼換取英國援助
天安門事件後,歐美國家一度暫停與中國的外交往來,部分更對華實施經濟制裁。一封寫於1989年6月21日的信件顯示,時任英國國會議員夏米勒爵士(Sir Hal Miller)向首相戴卓爾夫人表示,自己的一位香港老朋友傳話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希望透過他接觸英國政府。
中方建議夏米勒以個人身份在1989年7月到訪中國,並與楊尚昆、鄧小平見面,就中英關係、香港問題、貸款投資等議題進行商談。而中方開出的條件是,如果英國願意提供優惠貸款,那麼中國將在草擬香港《基本法》一事上提供「更大彈性」。
(夏米勒)是國會裏有影響力的保守派代表,並和香港關係密切。我不相信李鵬或者其他中國領導人不會利用這次拜訪大做文章。
雖然中方強調這並非官方會面,不過唐納德以及時任港督衛奕信(David Wilson)擔心這會被外界解讀為英國政府輕易接納「六四事件」後的中國,勢必招致批評,因此提出反對。最後戴卓爾夫人也放棄了中方提出的協商建議。
李光耀料中國不會容忍香港分離
「六四事件」後,唐納德曾經在1989年7月前往新加坡,並在時任英國駐新加坡專員 Michael Pike 的引薦下與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會面。根據最新解密的會面報告,李光耀認為北京學生在5月19日起將訴求由尋求改革轉為直接攻擊李鵬及鄧小平是「愚蠢的行為」。李光耀說「以自己骨子裏的華人性」為根據,早已料到鄧小平一定會出手鎮壓反對自己的學生。
在談到「六四事件」的後果時,李光耀認為對於中國和鄧小平而言都是「災難性的」。他指出,中國會面臨眾多的經濟問題,而鄧小平已經失去了領導人應該擁有的「美德」,而後續的中國領導人勢必要面對一個四分五裂的政黨。他堅信「如果沒有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人,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難以維持統治」。
中國不會接受香港那些在它看來具有顛覆性的政治團體。中國政府也不會接受任何有關一個分離的、具民主基礎的香港身份的主張。如果香港要生存下去,那麼不管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麼,用鄧小平的話來說,香港人都要學會『熱愛中國』。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
在談到「六四事件」對於香港的影響時,李光耀指不太明白為什麼事件會引起香港人如此強烈的反應,認為這在香港人身上似乎不太常見。他同時也注意到,「六四事件」後,香港出現了更多要求全面民主化的聲音,並認為這將「無可避免地引起中國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