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少了聖誕老人與馴鹿,阿爾卑斯山區的聖誕節這樣過......

不同於我們耳熟能詳的聖誕老人和馴鹿雪橇,阿爾卑斯山區的聖誕傳統保留了更多的宗教歷史色彩,因而顯得十分獨特。

特約撰稿人 班班 發自奧地利

刊登於 2016-12-24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Glanegg的聖誕集市。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Glanegg的聖誕集市。

12月5日的山城薩爾斯堡(Salzburg),似乎像往常一樣籠罩在一片安靜祥和的氣氛中,但是仔細看看,路上的行人都帶着一種喜氣洋洋的行色匆匆。

62歲的家庭主婦瑪麗亞正在廚房裏忙碌,她今天需要製作50人份的巧克力姜餅。作為一名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每年的這個時候她都主動為社區教堂準備節慶彌撒後的點心。38歲的法律顧問塔瑪拉腳步輕快的走在前往雜貨店的路上,作為一個五歲女孩的母親,她將在那裏購買一些橘子、一包花生以及一個巧克力做的聖尼古拉斯人像。今天晚上,這些零食將和其他幾件小玩意一起被精心包裝入一個裝飾着金色蝴蝶結的紅色紙袋,並在明天一早出現在她女兒的小鞋子旁。26歲的社工克里斯多佛還在和教區負責人核對一張寫滿了地址的名單,明天他的任務十分艱巨,需要打扮成飄着白鬍子的尼古拉斯老人走訪五個幼兒園,給孩子們分發禮物。

他們都在為第二天的節日做準備。12月6日,聖尼古拉斯節(Sankt Nikolaus Fest)將正式拉開這座阿爾卑斯山城為期一個月的聖誕新年慶典。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海爾布倫宮的聖誕集市。
位於奧地利薩爾斯堡海爾布倫宮的聖誕集市。

其實聖誕節的第一絲氣息早在11月中旬就已隱隱透出。瑪麗亞家的花園中有兩棵小松樹,儘管與花園整體設計並不那麼協調,它們卻是瑪麗亞的重點照顧對象。每年11月中下旬,它們的枝杈被全部剪下送往社區教堂,來自附近的十多名家庭婦女自發地聚在一起,用緞帶、松果、八角等象徵冬季的裝飾物將它們製成降臨花環(Adventskranz),點綴其上的四根蠟燭將在12月的每個周日伴隨着一段祈禱被依次點燃,象徵着一年四季,也象徵着耶穌降臨前的四個主日。

孩子們更心心念念惦記的是12月1日。從這一天開始直到24日平安夜,本年度月曆上的最後一頁將以每天一個小禮物被標記出來。這個叫做降臨節日曆(Adventskalender)的倒數計時日曆常會被放入很多精妙的心思,每一個日期都對應一個小驚喜,就這樣一步步預熱人們對平安夜的期待。

成人們的聖誕記憶則需要香料酒(Glühwein)來喚醒。11月底就會在老城區陸續開張的聖誕集市(Adventmarkt)上,一口口冒着蒸汽的大桶盛滿了添加了丁香、肉桂等香料的葡萄酒和朗姆酒。露天攤子旁人手一杯香氣騰騰的熱酒,如果這時正好再飄點小雪,就彷彿聖誕節已提前到來。

在薩爾斯堡發生的這一切,就是歐洲中部阿爾卑斯山區──嚴格來說是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地區、奧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的德語區以及它們周邊──聖誕習俗的一個縮影。不同於我們耳熟能詳的聖誕老人和馴鹿雪橇,他們的聖誕傳統保留了更多宗教歷史色彩,因而顯得十分獨特。

聖誕集市上的香料酒攤。
聖誕集市上的香料酒攤。

12月6日被慶祝和紀念的聖尼古拉斯,是聖誕老人的原型。Santa Claus就是從聖尼古拉斯的荷蘭語發音Sinterklaas演繹而來。歷史上這位基督教聖人的原型生活在公元3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由於好善樂施而廣泛被人紀念。

在荷蘭,聖尼古拉斯節的盛大程度甚至超過聖誕節本身。在那裏,尼古拉斯老人總是帶着他的僕從黑彼得(Zwarte Piet)一起出現。黑彼得常化妝成非裔黑人的模樣,身穿色彩艷麗的華服,伴隨在主教打扮的尼古拉斯老人周圍取悅群眾,給好孩子們分發禮物。黑彼得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他們曾是惡魔,遭聖尼古拉斯降服後就跟隨後者並為他服務。1850年,荷蘭作家Jan Schenkman所著的繪本《聖尼古拉斯與他的幫手》(St. Nicolaas en zijn Knecht)中,首次將他們描寫為非洲裔黑人的黑臉紅唇外形,這一形象被保留下來並變成一項傳統流傳至今。

由於認為黑彼得的外形設定與殖民主義和黑奴買賣相關,這一傳統在近些年來廣受爭議。2013年10月的一場聯合國專家會議中,牙買加裔的荷蘭學者Verene Shepherd就公開宣稱黑彼得「具有種族歧視性,應予以廢止。」作為回答,200萬荷蘭人湧上街頭遊行,請求赦免黑彼得,將它作為一項無害的傳統保留下來。

現代遊行中的坎普斯(Krampus)。
現代遊行中的坎普斯(Krampus)。

在阿爾卑斯山區一切就簡單得多了,在這裏聖尼古拉斯的幫手保留了他們惡魔的外貌,被稱為坎普斯(Krampus)。傳說中坎普斯擁有馬的蹄子、山羊的鬍鬚、頭頂着尖尖的犄角,渾身披滿毛髮,揮舞着一雙利爪,身後還背着一個籮筐。碰到作惡的人就將他們扔到籮筐中,揹回自己的山洞吃掉。

在現代的遊行中,坎普斯的扮演者都戴着猙獰而厚重的木質面具,腰間掛着響鑼,手裏揮舞着皮鞭或樹枝,用來「鞭打」淘氣的小孩。貫穿整個12月直到聖誕節前夕,尼古拉斯帶着坎普斯們敲鑼打鼓的遊行(Krampuslauf)遍布整個阿爾卑斯山區,這些遊行還常與樂隊演奏與煙火表演相結合,就像一場場小型狂歡,點亮通往聖誕節的日子。

聖尼古拉斯節過後,家家戶戶就要開始準備購買聖誕樹了。除了傳統的聖誕樹裝飾外,無論是商鋪還是住家,櫥窗或客廳中還有一個位置保留給聖誕馬廄(Weihnachtskrippe)。或繁或簡,可大可小,人們在這裏用自己的方式重現耶穌誕生的場景。一個基本的聖誕馬廄包括一個襁褓中的聖嬰、聖約瑟和聖瑪利亞;還可以加上報信天使、牽着駱駝的三賢者以及牛羊等動物。有的家庭中,聖誕馬廄會變成家庭收藏的一部分,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擴大。聖誕集市上會有專門的攤位出售各種材質和風格的聖誕馬廄裝飾物。如果有心,甚至可以搭建出一整個村莊。

核雕迷你聖誕馬廄。
核雕迷你聖誕馬廄。

「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照着聖母,照着聖嬰;多少慈祥,多少天真;靜享天賜安眠。」塔瑪拉的女兒學會的第一首聖誕頌歌就是這首〈平安夜〉(Silent Night, Holy Night)。12月24日傍晚,在自己家的聖誕馬廄旁進行簡單的祈禱之後,塔瑪拉會給女兒講述耶穌誕生的故事。故事接近尾聲時,她的丈夫拉斐爾會悄悄搖響一枚銅鈴 ──沒有人見過聖嬰(Christkind),傳說中嬰兒形態的耶穌會化身為一個金髮長着雪白翅膀的小天使,在人們專心祈禱時悄悄潛入房子將禮物藏在聖誕樹下,並在離開時搖響一枚銅鈴。

臨近午夜,原本安靜的小區街道上將陸續傳來互相問候的低語。閃爍的燈光下,鄰居們彼此致意。大家都會前往社區教堂參加平安夜彌撒。偏廳裏,克里斯多佛會把小朋友們組織在一起觀賞耶穌誕生的木偶劇。作為唱詩班的成員,瑪麗亞將在午夜時分和大家一起唱響聖誕頌歌。無論此前的準備和慶祝是多麼熱烈,等時間終於進行到平安夜,每個人心中就只剩一片寧靜。在祈禱和頌歌聲中,人們將度過一個悠長而安詳的夜晚,靜享天賜安眠。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