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中美開戰會如何?兩岸、南海,小衝突會變大戰?

南海一波未平,兩岸一波又起。中美的小衝突,有多大的機會演變成大戰?一旦開戰,誰將佔上風? 贏家又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端傳媒記者 馮兆音 發自華盛頓

刊登於 2016-12-15

#中美關係

2016年12月9日,特朗普在路易斯安那州演說。
2016年12月9日,特朗普在路易斯安那州演說。

「各位,美國、中國、台灣的人,都深呼一口氣,鎮靜下來,不要喘不過氣來。 」熟悉中美關係的前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13日在華盛頓回應端傳媒提問時說。

特朗普尚未上台,就已在兩岸掀起波瀾。他與蔡英文通話、在受訪時稱美國不必受「一個中國」政策束縛。解放軍軍機在11月底和12月中兩度飛越台灣上空。這些跡象是否顯示,隨着特朗普上台,中美的戰略冷靜期,即將走到盡頭?

陸克文呼籲各方冷靜,不要過分解讀未上台的特朗普的言論。誇張、過分的評論,可能使情勢更加惡化。而縱觀歷史,中美在兩岸問題上出現了多次危機,都一一化解。

離開澳洲政壇後,陸克文現擔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中心主席和哈佛大學的資深研究員,重點研究中美關係。他是第一位能流利說漢語的西方領導人,曾以外交官身份長期派駐中國。

與中國打交道超過35年的陸克文提醒特朗普,一中政策是世界各國與中國打交道的基礎。他指出,美國下任政府有權在南海、東海、北韓、中美貿易和貨幣問題上採取與以往不同的立場,「但是我的忠告是,每個國家與中國就這些議題開展討論的基礎是『一個中國』政策。」

曾在台灣學習中文、自稱對台有濃厚感情的陸克文同時提醒台北,要小心謹慎行事。「中美關係非常微妙。那些經歷過陳水扁當政時期的人知道,我們當時一直走在危機的邊緣。」為了台灣的民主空間、經濟增長和國際空間,台灣人民不會希望這一連串事件上升為更大的麻煩。

陸克文指出,特朗普當選總統剛一個多月,離正式就職又還有一個月時間,組閣仍在進行中,各方應冷靜觀望,避免過激反應。 「我們都該深呼吸,不要在關鍵又微妙的中美關係上製造危機或是危機跡象,也不應不必要地迫使他方做出政治反應。」陸克文發出警告,或許是因他預見到,一旦中美衝突的小雪球開始滾動,後果將不堪設想。

南海一波未平,兩岸一波又起。中美的小衝突,有多大的機會演變成大戰?一旦開戰,誰將佔上風? 贏家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的兩位專家與端傳媒分享了他們的見解。

2016年12月2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特朗普通電話。
2016年12月2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特朗普通電話。

中美的安全困境

「War with China」(與中國作戰),這是蘭德公司的兼任資深研究員龔培德(David Gompert)和同事們發表的研究報告,標題十分吸睛,但也引來報告鼓動戰爭、危言聳聽的爭議。在與端傳媒的專訪中,龔培德澄清自己並非好戰者,發表這份研究更不是期待、暗示中美即將開戰,相反地,他認為在正常情況下,中美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極其低。蘭德的專家們探究這個微乎其微的可能性,目的是告誡兩國,中美戰爭後果不堪設想。而且,強硬的軍事回應,不應是兩國領導人面對危機時的唯一選項。

隨着軍事科技進步,攻擊性武器的瞄準能力大大提高,先下手一方將享有巨大優勢。「 從軍事邏輯角度看,先下手為強,後下手吃虧。」 龔培德強調,更先進的瞄準技術提高了危機狀態下的不穩定性,對峙雙方首先使用武力的誘惑提升,採取克制的機會成本加大,加劇了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因而衝突也更容易迅速升温。

安全困境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概念,核心問題是國家間的恐懼和不信任。一個國家做出自認為毫無傷害之意、平常無奇的舉動,但別國無法信任你的善意意圖,你無法理解別國為什麼如此神經質,反之亦然。在安全困境下,雙方都認為對方是有敵意的、非理性的,不願做出合作、和平的承諾。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中、美領袖彼此信任,都採取克制、拒絕使用進攻戰略,否則兩國控制衝突的能力將會被大大削弱。

龔培德的研究團隊給出兩項重要政策建議:兩方領導人要清楚認識到,強硬的軍事回應,不是他們唯一的選項;即使是在危機之中,高層領導人之間都必須保有良好的溝通渠道,這是防止誤判的最後一道防線。打個比方,如果在東海或南海出現事端,一方認為對方要對此負責,開火以示警告。

「此時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對方就此判斷戰爭開始了。」

強有力的政府必須控制住軍方的韁繩,要求所有軍事行動必須經過政府批准。龔培德的觀察是,在習治下,中國政府對軍方的控制加強了。「軍方會研究如何打敗對手,這是他們的工作。但除了大規模武力對抗,必須要有其他選項。」

龔培德曾擔任美國國家情報首席副總監,是統領美國16個情報機關的第二號人物。他還曾是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特別助理。

他認為,目前美國對中國有明顯的軍事實力優勢,不僅在軍事科技和硬件,還在訓練、作戰經驗、規章制度等方面。如果此時中美在東海或南海開戰,美軍可在數天內擊敗解放軍,中國遭受的損失將遠超美國。「但在10年間,這個優勢會顯著縮減,尤其是中國的反介入和區域阻絕武器(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簡稱A2AD)水平將會大幅提高。」 龔培德分析說。即使在2025年,中國也不一定會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雙方軍事力量更為接近也意味着,兩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加大,而中美戰爭如果在2025年打響,很可能會是漫長而毀滅性的,非軍事因素例如軍費、國內政治影響和國際反應,會變得更為重要。

14位蘭德專家聯合研究的「The U.S.-China Military Scorecard(中美軍事得分卡)」報告更細緻地分析了1996至2017年間,若中美兩軍在台灣海峽和南沙群島(Spratly Islands,斯普拉特利群島 )發生衝突,兩軍在空軍、海軍、太空、網絡、以及核武等領 域十個項目的軍力對比。如果中美2017年於台灣海峽開戰,中國在解放軍攻擊美軍空軍基地和反水面作戰中佔優,四項持平,美軍在美方反水面作戰、攻擊中方空軍基地、網絡戰、核穩定上佔優。如果是在離中國大陸更遠的南沙群島開戰,將對中方不利。兩軍在三個項目持平,美國在四項中佔優,在兩項中有絕對優勢。

在2017年台海衝突的設定中,兩軍爭取空中優勢的實力接近,美國空軍或難在一週內的短期戰役中取得空中優勢,換言之,台灣將持續遭受空襲。解放軍在彈道和巡航導彈上獲得長足進步,可在攻擊對方空軍基地上佔得先機。解放軍反艦彈道導彈和潛艇戰力的提升,也會對美國海軍帶來更大的威脅,在中方反水面作戰中得分。然而,美軍攻佔中方空軍基地的能力依然強大,能在兩三天內摧毀中國的空軍基地。在美方反水面作戰方面,美軍的水下作戰能力仍佔明顯優勢,能在一週內摧毀至少40%的解放軍兩棲登陸戰力。

而且,為了在台海或南沙群島衝突中取勝,進攻的中國需要同時在幾乎所有的作戰類型中佔據優勢。而美國只要在少數領域佔據優勢,就可以實現防禦目標。不過,對美國而言,中國的軍力提升可能會導致衝突的代價增加、時間延長、風險上升。

2015年9月3日,中國北京天安門閱兵儀式。
2015年9月3日,中國北京天安門閱兵儀式。

中美衝突如捕蠅紙

「中美衝突就像捕蠅紙(fly paper)一樣粘手,甩都甩不掉。」 蘭德公司的模擬遊戲中心主任席拉帕克(David Shlapak)對端傳媒說。留着山羊鬍、戴耳釘的他研究模擬戰爭(war game)30多年,最近20年都在模擬中美戰爭。他強調,模擬戰爭並非假定戰爭將會發生,而是一種具有啟迪作用的研究手法。中美兩軍的小摩擦會如何發展?是否有和平解決武力衝突的方法?一旦開戰,誰將獲勝?要付出多大代價?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在他的模擬戰爭「遊戲」中找到。

遊戲中,他和同事分別扮演中美領袖,把地圖攤在桌面上,排兵布陣、戰時移動代表軍隊和武器的道具,每一步後都會統計傷亡數字。衝突發生的背景可能是南海、東海或台灣海峽,席拉帕克和他的團隊發現,當武力衝突出現,無論一開始是多微不足道的摩擦,華盛頓、北京、東京、台北都會像被捕蠅紙的強力膠困住的蒼蠅,很難有一方可以停止局勢升級,最終會演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大戰。

20年間我做過無數的戰爭模擬,只要中美捲入一個武力衝突,情勢都是極其危險的。而且,中美之間沒有一場虛擬戰爭是我認為值得的,沒有一次玩家的得益大於他付出的代價。

《外交政策》雜誌的兩位記者曾在席拉帕克的引導下飾演中美兩國,打響了一場因中日釣魚島糾紛而起的東海模擬戰爭。兩位記者自認已經相當克制,多次試圖向對方釋出善意,還曾互換角色,然而,還是無法避免安全困境,仍然落入了捕蠅紙—小摩擦升級為大戰,結果是中美兩敗俱傷,損失慘重。

「我們有時候忘記了,作出軍事決定的都是人。如果我踢你一腳就跑了,你不會感謝我沒有朝你鼻子上來一拳。」 席拉帕克通過模擬戰爭,還原決策的本質。當一方作出轟炸決定,目的是傳達「你看,我沒有轟炸你更重要的領地」,對方不但不會會意,他得到信息只會是:「你在轟炸我!」

從多年的模擬戰爭經驗中,席拉帕克關注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兩軍力量對比,而是大國戰爭中潛藏的內在危機。他認為,中美戰爭發生的機率低,但一旦這兩個大國決定開戰,雙方會相當投入、動用極大資源,難有一方會被說服後退。他以汽車作比喻,形容武力衝突一旦開始,任一方都很難找到倒車檔(reserve gear),也沒有一下就能和平結束衝突的出口匝道(off-ramp)。

「只要決定開戰,就已造成一個重大戰略錯誤。」 席拉帕克表情嚴峻地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