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RubberBand《豬籠墟事變》:香港街市浮世繪

從流行歌詞聯想,香港是否還有全球在地化的可建構空間?

刊登於 2016-12-11

圖為香港街市。
圖為香港街市。

在社會議題仍未如今日般政治掛帥時, 保育皇后、天星碼頭運動沸沸揚揚,回首已是十年人事。

近年社會出現重覓小店潮流,不少前輩或八、九十後都懷緬昔日商戶百花齊放、包羅萬象的光景。在社會議題仍未如今日般政治掛帥時, 保育皇后、天星碼頭運動沸沸揚揚,回首已是十年人事。同一時間,一連串音樂作品順勢而生,謝安琪唱〈喜帖街〉、〈雞蛋與羔羊〉唱得街知巷聞, 一向關心本土價值的 RubberBand 在2012年亦推出《Easy》大碟,嘗試以清新、輕鬆原音(acoustic)音樂風格,回應社會種種壓抑,大獲好評。其中,〈豬籠墟事變〉描寫香港傳統街市生態,猶如浮世繪般維肖維妙。

歌曲取名「豬籠墟」,靈感相信是來自周星馳電影《功夫》裏的「豬籠城寨」,後者亦是影射香港曾經惡名昭彰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說回豬籠城寨,筆者早年看電影時發現《功夫》所描寫的環境,並不如某大電視台劇集那樣充滿罪惡,反而有邵氏粵語片重光作《七十二家房客》的味道。後者透過各個小人物的艱苦生活,描寫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面貌,導演楚原選擇以市井幽默風格諷刺時弊,成功令觀眾笑中帶淚,這種粵語電影和音樂的慣常手法,我們今天感覺熟悉,卻是經過七十年代與華語作品激烈競爭,才得以流傳至今。

始終,本地流行文化中的「勞動階級英雄」(Working Class Hero)已然驚鴻一瞥,隨之而來是鉛華洗盡的工人消費群,加上八、九十後整體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和物質生活豐富而個性化,要創作繪炙人口、批判社會之作,倒是要在唯心情歌中渴求狹縫。

由是觀之,除了用粵語口語演繹這一點外,〈豬籠墟事變〉更多本土價值體現其脈絡之中。歌詞上下兩部,分別從收購者和保育者角度敘事,同樣的街市,同樣「嗶喱吧啦買賣雜亂極污糟」,雙方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針鋒相對,中間歌詞只從「誰人在高聲叫賣烏哩單刀」,微妙地換作「誰人話」。有人自命上流世族,習慣傭人代勞、一站式無害購物,「濺起街邊一灘水氹在我對貴價靴」、「幾分鐘西裝黐滿鱗更有咸蝦味」, 無法想像,也不足為奇。始終,本地流行文化中的「勞動階級英雄」(Working Class Hero)已然驚鴻一瞥,隨之而來是鉛華洗盡的工人消費群,加上八、九十後整體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和物質生活豐富而個性化,要創作繪炙人口、批判社會之作,倒是要在唯心情歌中渴求狹縫。

若然從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定位理解歌曲,會發現無論「保育」或「發展」都單純是 means-ends question,關鍵在於昔日大笪地「賣武那馬騮」、「天竺國神油」這些失傳民間品牌 ,在香港曾經充斥水手和商旅、「由下而外」的地緣優勢日漸息微後,是否還有藉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可建構的空間,抑或會淪為各機構部門由上而下、名不副實的城市「偽品牌」推廣活動。

可惜依照目前管治模式,政府單單是應付低認受性危機已應接不暇,更何況要訂立長線涉外關係方略。沒有穩定政治、經濟環境互相配合,加上區域及國際認同作為前提,無論怎樣建立文化保育、建構本土身份認同,最終也只怕會唇寒齒亡。這也是有心人在港推動國際關係的原委,只是能理解香港「威尼斯化」窘境,並真心願意改變的,有誰?

按此 Spotify 收聽《豬籠墟事變》

作詞:6號@RubberBand
作曲:泥鯭@RubberBand/6號@RubberBand
編曲:RubberBand/雷柏熹
監製:RubberBand/雷柏熹.雷頌德

濺起街邊 一灘水氹在 我對貴價靴
混亂撞入劏魚街檔 還染滿了腥味
劏豬的手起刀切兩下
已起出三塊豬皮

幾分鐘西裝黐滿鱗更有咸蝦味
直路定彎位都擺滿 賣菜檔霸氣犀利
劏雞的吹吹雞肚
毛四散滿街通處在飛

為收購一塊地 臥底勘測準備
圖每寸厚利 期待霸王登基

誰人在 高聲叫賣烏哩單刀
誰人在 嗶喱吧啦買賣雜亂極污糟
世界 每秒要進化 這裏 確切太惡化
不合時宜嘛 快報個價

偏偏 街坊 懶理通牒 汗滴 奔波 士氣更火熱
肩摩轂擊的街市 卻叫我翻開失散一頁

賣武那馬騮 天竺國神油
拼湊勾起 慈母暖衣䄂

誰人話 高聲叫賣烏哩單刀
誰人話 嗶喱吧啦買賣雜亂極污糟
世界 老說要進化 這秒 我卻要變卦
反轉陣營去 無用懼怕

進化 已太過放肆 要建 八百個超市
吞噬着城市

高聲叫賣不加修飾
而嗶喱吧啦買賣人情從不息
世界 老說要進化 這裏 有最重注碼
怎樣亦無法 夷為敗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