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公益遇上互聯網:個人求助怎樣不淪為賣故事大賽

移動社交網絡,電子支付平台,這是求助募捐最好的時代,也是慈善公益的「李逵」和營銷交易的「李鬼」紛紛難辨的時代,不讓善心傷心,何以可能?

11月底,感恩節剛過,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獲得了百萬次的轉發,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羅爾,羅一笑是他的女兒,5歲,9月被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配文的照片上,小小的羅一笑梳著一對羊角小辮,無憂微笑,讓人過目不忘。

短短兩三天之間,先是捐款給羅爾、幫助羅一笑成了移動社交圈最大的共同善舉,洶湧而來的愛心迅速聚成了數以百萬計的款項,但美好忽而遭遇一盆冷水,羅爾描述的「慘況」被網民的調查強烈質疑,網貸營銷平台參與掀起捐助熱潮讓情況雪上加霜,在「冷血」「透支人心」的批評中,地方民政當局介入調查,當事人、政府和網絡平台最終決定將全部捐款退回網友,但到目前為止,官方調查還未有報告和結論。

「從公益的角度上而言,我覺得個人網絡募捐充滿漏洞,」香港樂施會中國項目總監廖洪濤告訴端傳媒,「羅爾的信息披露無法核實,獲得多少募捐無法核實,資金如何使用無法核實,公益的焦點在於誰來監督。」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