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台灣技職科系全套向中國大陸輸出,是互蒙其利還是流血自殘?

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危機,這時以職業、技術傳授見長的大專院校異軍突起,成為中國大學爭相取經的對象。

特約撰稿人 游婉琪 發自台北、台中

刊登於 2016-11-24

北京大學校門前。
北京大學校門前。

近年來,台灣教授被對岸挖角,跨海到大陸執教已經不是新聞,知名學者有財經經濟領域的巫和懋、霍德明和朱家祥;或者為中國清華的工業工程系招聘,原本任職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饒培倫。

在一般性的招聘、挖角外,2014年中央大學「通訊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錕山也被中國「千人計畫」延攬,棄職前往中國「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任職,由於他在台灣的工作中涉及衛星偵照資料的判讀,因而還引發了國安洩密疑慮。

除了一直存在的,個別性地招聘、挖角台灣學者外,另一股台、陸合作,將台灣特定學系「全套搬到大陸」的風潮方興未艾。究其根本原因,仍然在於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危機,不少欠缺競爭力的大學如果不想坐等倒閉,就必須殺出一條血路,尋找合作對象,開拓生源和金源。這時台灣以職業、技術傳授見長的大專院校,依靠長年累積的實務教學經驗異軍突起,成為中國大學爭相取經的對象。

台灣大同大學設計學院和北京大學的合作,是「整系輸出」的第一個例子。

大同大學助北大無錫校區設新系

大同大學由台灣「大同公司」所有, 大同公司的發跡可以追溯到1918年日本治台時期,從早期的營造、重機械、鐵工廠到家電業,1949年之後打着「民族工業」的旗幟,成為台灣最具歷史的電器製造廠之一。大同企業體中的這間學校從工業專科學校、工學院升格到大學,教導出貼近實務的學生,一直是這所學校最大特色和競爭力所在。

2011年,大同大學協助北京大學江蘇無錫校區成立「藝術設計系」,這一年剛好是台灣開放中國大陸學生到台灣攻讀學位的第一年,俗稱「陸生元年」。大同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吳志富受訪時透露,當時北京大學想在江蘇無錫成立新校區,配合當地感知元件、物聯網等產業興起,希望在北大名校聲望加持下,招收優秀學生吸引產學合作計畫,拉近校方與產業界的距離。

然而北大因過去並沒有設計領域相關科系,為了講求「速成」,於是將矛頭鎖定語言文字相通的台灣學府。其中大同大學是全台最早有工業設計系學校,創校以來累積不少專業人才與辦學經驗,加上北大過去與台灣本土企業大同公司曾有合作往來,因此開出優渥條件,希望校方能夠把工設系教師團隊整批帶過去,不僅老師可領到高額鐘點費;同時開出獲頒北大文憑為條件,希望整批學生到北大交換。

但吳志富苦笑着回憶,原本以為到北大是為協助設系,但北大藝術設計系在大同設計學院協助成立後,校方隨即提出遠高於台灣教授的薪水,希望吳志富留下來成為系主任,率領團隊專門負責洽談產學合作案。

陸方開出的條件聽起來羨煞旁人,但看在吳志富眼裏卻滿是隱憂。他直言,這樣的合作模式和原本說好的「協助設系」不一樣,「擺明了就是想挖角」。過去幾年,吳志富頻繁走訪兩岸各地,他清楚明白,大陸的學界很現實,之所以想跟台灣合作,要的不過是「大陸沒有的東西」,除非是已經準備退休或呈現半退休狀態的教授,當成過去對岸「玩玩兩三年」,否則一旦專業優勢消失後,好景很快就不常。

吳志富婉拒之後,目前大同和北大的合作關係,僅有每年大同派駐1名教授到北大開課,北大則每年釋出5個研究所名額,給大同學生申請前往交換。

「粵台產業科技學院」……由東莞理工學院與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合作成立……找來龍華等4所技術學院簽約……大陸學生在4年課程中有1年到台灣交換,繳交學雜費給台校。不過根據端傳媒了解,陸生還沒來報到,這項計畫卻已悄悄提前喊停。

大同和北大的合作案創下「台校協助陸校成立科系」首例。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和台灣龍華、朝陽、致理及德明科技大學等4所台灣學校的合作,則是另一個例子。這4所台灣學校協助成立「粵台產業科技學院」,從師資到課程教材皆由「台灣直送」,去年9月首度對外招生。

「粵台產業科技學院」是因應地方產業界人力需求,由東莞理工學院與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合作成立,下設工程、設計及商管等六個科系,找來龍華等4所技術學院簽約,由台灣學校派教師團隊到東莞協助設系,大陸學生在4年課程中有1年到台灣交換,繳交學雜費給台校。不過根據端傳媒了解,陸生還沒來報到,這項計畫卻已悄悄提前喊停。

朝陽科技大學國際長余文德表示,當初在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牽線下,學校派出「多媒體設計系」和「工業設計系」兩名教師前往東莞,分別擔任粵台產業科技學院創校系主任。隨着兩岸政治局勢改變,如今台灣4校派出去的教師已陸續撤回台灣,原本依計畫在2017年到台灣交換的大陸學生,目前4校都沒把握這項承諾得以兌現。

「跟大陸合作就是這樣,」余文德無奈表示,原本系上派出兩名專任教師,在大陸開設課程廣受學生好評。比起資訊封閉下的大陸教授習慣照本宣科,台灣老師懂得帶領學生實作討論,引進各種創新教案,貼近美國式活潑教學。帶領學生參加各類設計競賽,也都奪得好成績,深受東莞理工學院肯定。

無奈當東莞市政府「把手伸進校園」後,台灣的老師開始處處受限,許多原本談好的教學理念無法落實,因為不滿東莞市政府干預校務,包含朝陽在內的4校台灣教師,在今年暑假期間已經陸續回到台灣,新學期開始,粵台產業科技學院也不再需要台校派教授前往。

「沒想到這麼快喊卡,」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表示,開發境外穩定生源,是4所學校之所以願意派駐教師前往對岸、大方分享教學經驗與課程教材的主因,按照原定計畫,粵台產業科技學院第一屆600名陸生明年就要到台灣4校就讀,如今受限政治因素,明年這批學生會不會來?葛自祥給的答案是:「誰也不敢說。」

圖為大同大學尚志教育紀念館。
圖為大同大學尚志教育紀念館。

大陸高校轉型為台校帶來機會

在大同大學首創先例後,這類型的兩岸交流陸續開枝散葉。對台灣校方而言,比起重量級教授直接被高薪挖角,造成台灣高教人才流失,寧可傾向由校方出面訂定合作協議,安排學者「外派」大陸一學期,換取和陸校搭起夥伴關係,進而爭取穩定學生來源、累積學校知名度,雙方各取所需。

但回顧大同大學和北大的合作,吳志富坦言,這起合作案以他個人觀點來看「並不是一個成功案例」,對學校而言,這項合作最大的好處大概是能讓校方作為招生宣傳用途,讓外界知道大同大學有足夠實力協助北大成立科系、北大也願意頒發大同培育出的優秀學生文憑。實際上北大是否真的因此吸收到大同培育設計人才的精華?吳志富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

而站在陸校立場,葛自祥分析,大陸地方型本科(意指由省或市經費支持運作的學校),學術研究不如名列「211工程」、「985工程」等名列前茅的大學,但課程又不夠實務,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前年開始,大陸教育部要求地方型本科轉型成應用型本科,培養學生符合職場所需能力。這時發展技職教育比大陸起步多年的台灣各科技大學,自然成為尋求轉型明燈的陸校取經對象。

在這股台灣高教輸出潮中,又以設計相關領域最常見。吳志富分析,隨着這幾年大陸學校急於跟產業結合推動產學合作,加上大陸發展代工產業累積一定成熟度之後,開始轉而需要品牌設計人才。當每個人都想瓜分產業資源這塊大餅時,直接找有經驗的人協助「超車」,成為直接的方式。

余文德感嘆,台灣大學跟大陸的合作案,因雙方政府沒有辦法對談,導致政策時常變來變去,大學根本沒有保障,只能往好處想當作「練劍」。雖然與東莞理工學院計畫喊卡,但學校依然陸續吸引對岸許多學校主動接洽,希望協助成立科系或學院。

葛自祥樂觀表示,雖然和陸校合作暗藏許多政治變數,但也不能因此就不經營,畢竟未來幾年台灣內部生源減少迅速,只有靠外部生源來補足……即使新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多數學校的境外招生經驗告訴他們:「絕對不能輕易放棄大陸!」

通常這樣的「協助」可分成兩類:一是學校派老師前往對岸,將原本的課程教材原封不動搬過去,二是對岸派駐教師,利用寒暑假組團到台灣取經。

余文德表示,派駐到大陸的教授,每月約可領高出台灣本薪一萬元人民幣的薪資,大陸高階教授到台灣上課,則會依照課程類型、時間、人數收費,通常平均一個禮拜的課程約幾十萬台幣,有些學校一次來的人多,一團就可入帳上百萬台幣。

葛自祥也表示,龍華科大光今年暑假就來了將近200位大陸教授,專程到台灣參加師資培訓課程。他觀察,大陸地方型本科轉型成應用型本科過程並不順利,「一直到現在,大陸一堆學生都還搞不清楚什麼是應用型本科」,既然台灣技職教育有充足經驗可以分享,「學校就當成賺點外快」。

然而在少子化衝擊底下,台校的目標絕對不單只有「賺點外快」這麼簡單,長遠來看,校方鎖定的是透過幫助陸校轉型成立新科系,雙方一旦產生裙帶關係,未來增添更多合作可能,除了陸校提供生源到台灣研修外,當學生畢業後如果想要持續在設計領域進修,自然容易傾向直接前往教授在台灣的學校就讀研究所,成為校方到對岸一手培養出來的生源。

端傳媒記者致電葛自祥時,他人正好在零下五度的哈爾濱,剛結束一整天與陸校交流會議。葛自祥興高采烈告訴記者:「沒想到連黑龍江這麼遠的地方,都有許多大學積極的想與台灣交往!」話還沒說完,一旁就有某陸校主管打斷採訪,希望趁機跟葛自祥所任職的龍華科技大學談合作。

葛自祥樂觀表示,雖然和陸校合作暗藏許多政治變數,但也不能因此就不經營,畢竟未來幾年台灣內部生源減少迅速,只有靠外部生源來補足。除了語言相通的大陸學生,也努力經營香港、馬來西亞、越南等地,但即使新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多數學校的境外招生經驗告訴他們:「絕對不能輕易放棄大陸!」

台商開獵人頭公司協助挖角

面對外界擔心台校替陸校成立科系,恐將導致未來優勢不再,吳志富反而信心滿滿認為,教育是百年大計,大陸學校追求速成的教育方式,短期間內難以將台灣技職教育精髓「整碗捧去」(台語,指本來只是要給你嚐一口的,你却把整個碗端走了)。如在設計領域,陸校或許有能力採購很高級的設備,卻常常連自己為什麼要作這些設計、如何讓設計產品扣連社會脈動都不清楚。

以大同大學和北大的合作案為例,迄今邁入第5年,但吳志富坦承,對於大陸學校的實質幫助「相當有限」。事實上大陸設計領域相關科系不少,高達850所學校底下都擁有相關科系,該有的裝備器材更是台灣學校難以匹敵。然而「好的設計人才培養環境,首要注重的其實是觀念問題」,假如人的觀念沒有打破創新,再好的儀器設備也是枉然。

吳志富舉例,大陸學者來到大同參訪,意外校內老師可以按照個人喜好風格裝修個人辦公室,帶領學生一起動手改造校園環境。隨着銀髮族人口越來越多,大同不把學生關在教室裏發想,而是直接把學生丟到現實世界,讓他們與長者密切接觸,在陪伴老人玩桌遊、種菜煮菜過程中,實際了解老人家的需求,才能讓設計銀髮族所需產品過程更添人味。

不久前,吳志富剛前往福建省擔任海峽盃學生設計競賽評審,發現大陸學生在被過度保護環境底下長大,導致生活經驗相對台灣學生不足,如要陸生設計廚具,卻連煮菜都不會,作品難以貼近使用者需求,成熟度自然不高。而台灣的工業設計教育環境裏頭,已經成熟到可以讓學生量產商品販售,相較之下兩邊仍有一大段差距。

「哪些是社會上真正需要的?」課堂上,吳志富不會像大陸教授習慣直接鼓勵學生創業,取而代之的是,他希望引領學生以「人」為核心思考,發現社會上問題,進而找出解決方法,在透過設計將想法落實到生活中,讓設計作品產生意義,關懷社會上過去長期被忽略的角落。

不過吳志富也認為,即使語言相通,對於台灣學者而言,大陸仍是陌生異地。尤其台灣設計領域強調團隊合作,彼此間就像一支合作無間的球隊,若只挖單一主力球員過去,難免因為在當地找不到合力創作夥伴而萌生返鄉念頭。

看似光鮮亮麗的台灣高教輸出,至今似乎還沒出現成功案例,多所大學坦承,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增加台灣高教人才被挖角的可能性,如余文德就指出,對岸直接開出年薪30萬人民幣(約33萬港幣/4.3萬美元/140萬台幣)起跳價碼,用來挖角台灣教授協助建立研究團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吳志富則提到,大陸學校挖角台灣學者,看中的不僅是教學經驗,擁有足夠研發能量的學者,當年產出論文數到達一定篇幅,自然可以談到更高額的薪水。

「培養老師哪有這麼快?用挖的最快!」吳志富觀察,大陸不缺人,但缺乏「有足夠經驗的人」。這幾年下來,對岸有些學校開始轉而先到台灣尋找特定領域已退休或準備退休大老,再由大老出面牽線,把子弟兵一個個帶過去。他甚至曾耳聞有大陸台商在台開設類似獵人頭公司,台灣教授會把履歷放上去,供大陸學校挑選合適的學者安排面試。

但由於兩岸關係特殊,這些行動大多低調進行,同行學者即使知情也都三緘其口,免得透露了名字給別人帶來麻煩。

對於台灣學者而言,在少子化浪潮影響下,各大學延聘教授態度趨於保守,想從私立學校轉往國立學校任教越來越不容易。為了爭取更好的待遇,有些乾脆選擇到大陸任教。不過吳志富也認為,即使語言相通,對於台灣學者而言,大陸仍是陌生異地。尤其台灣設計領域強調團隊合作,彼此間就像一支合作無間的球隊,若只挖單一主力球員過去,難免因為在當地找不到合力創作夥伴而萌生返鄉念頭。加上新創校區多半地處偏遠,孤家寡人在異鄉實在難以久待。

余文德表示,台灣大學老師負擔太重,往往得一人身兼研究、輔導、服務、教學、行政等工作,隨着未來生源不斷減少,學生素質跟着下降,老師作研究需要優秀學生協助,沒有好的研究團隊,又沒有積極學習的學生,久了自然容易消磨教授熱情。他認為,高教人才流動在全球都面臨類似問題,校方沒辦法防堵,只能設法提供學者適合的教學研究環境。

建立好的高教輸出模式

對台陸學校而言,怎樣的交流才是對雙方都好的作法?一名台灣學者觀察,台灣學校之所以願意協助陸校,要的不過是用「甜頭」換取大陸穩定的生源。對台校而言,分享既有的課程師資並不會增加太多成本,大陸願意給的「技術輸出財」也非台校鎖定目標。

吳志富表示,教授是高等教育裏頭最重要的資產,光是輸出教材、課程大綱,沒有讓教授從教學心態開始扭轉,陸校難以100%複製台灣高教的精髓。他舉例,比起台灣學者常常三更半夜還在學校作研究,大陸除非是競爭激烈頂尖學府,學生常常下午4點後在校園裏就已經找不到老師。

但吳志富依然認為,如今大陸跟全世界重要國家都有連結,台灣若想走得更遠,勢必不能輕忽對岸的影響力。

他建議,好的高教輸出模式應該是由大陸先派年輕教授到台灣念博士班,以在學生身份認識台灣高等教育,搭配期間安排合適大陸學生來台短期交流,比起派台灣學者外派大陸的速成學習法,不僅對陸校而言更直接感受到台校的學習環境,台校也能在過程中開發穩定生源,更不必擔心學者因此被挖角。否則,如果依目前這樣的情況,大陸學校以「高教合作」糖衣包裹底下的,是挖角台灣人才的企圖,以及如同衛生紙般「用完就丟」的夥伴關係。

【端傳媒編按】本文刊出後,作者收到東莞台商協會執行長聶良知回饋意見如下:

當初會與台灣四校協助下成立東莞理工學院,是東莞台商協會與教育部取得默契,希望能夠借重台灣技職教育經驗輸出大陸。但合作下來的結果發現,學校通常不會派出最好的老師,且派了老師到大陸後,還是得在台灣占一個缺額,因此才會取消四校外派師資部分的合作。但她強調,東莞理工學院在課程規畫上,依然與合作四校銜接,明年學生升大三後,會如期到台灣四校就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