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16年,對於香港和台灣來說並不平靜。香港經歷了「雨傘運動」之後的第一次立法會選舉,本土派與自決派的殺入,撼動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也衝擊傳統的公民社會。台灣則經歷了民主化之後的第三次政黨輪替,有了第一位女總統,「太陽花運動」之後沉寂一時的公民社會內部暗流湧動。
這背後的脈絡清晰可循。2014年,「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相繼爆發,釋放了巨大的能量,激活了兩地的公民意識,至今影響着兩地公民社會的走向。
兩岸學者陳健民與范雲早前正基於這樣的背景進行了一次公開對談。11月10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這兩位社會學教授進行了一場講座,主題是:「太陽花運動後的台灣公民社會 VS 雨傘運動後的香港公民社會」。
來自香港的陳健民,是「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的發起人之一,他親歷了香港公民社會在運動結束後的低落,也看到了傘落之後新的發展可能。而來自台灣的范雲,是積極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學者,也曾是台灣九十年代「野百合學運」的學生領袖。她在運動之後參與組建的「社會民主黨」,成為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她也參選立法委員,由此邁入政壇。
能團結台灣公民社會的,只有「中國因素」?
范雲飛赴香港參加本次對談之前,台灣立法院外的勞工團體的絕食抗議仍在進行。他們抗議的內容,是蔡英文政府擬訂的「取消勞工七天國定假日」的修法。勞工團體在十月底就已效法「太陽花運動」試圖衝入立法院,行動未果之後,由七名成員組成的「2016工鬥」,在11月4日將抗議升級為絕食。但抗議未有結果。
在范雲看來,這次抗議的失敗正是「太陽花運動」之後,公民社會組織力低落的表現。運動退潮之後,公民意識已然覺醒,大小抗議不斷。然而,公民社會低落的組織力,難以承受蓬勃發展的公民力量。
「太陽花運動」期間因共同訴求而凝結起來的公民社會,在運動後逐漸散落開來,當下尤為明顯。抗議時有發生,但不成體系。
原住民團體今年八月在總統府外靜坐,之後蔡英文主動走入抗議者中,與之溝通,尋求和解。隨後更是公開向原住民道歉,成立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委員會。曾是「社會民主黨」召集人的范雲對此這樣評價:「她見了原住民,婦女抗議就不見,勞工絕食也不見,拆遷戶也不見。誰見誰不見?大家反彈很嚴重。」她對此表示擔心,認為公民社會的力量難以如「太陽花運動」時期龐大,使蔡英文政府看不到可以威脅到自己的力量,因而「選擇性溝通」。
與此同時,公民社會內部的利益和價值衝突也逐漸浮現。范雲以「取消國定七天假」為例,指雖然勞工群體抗議激烈,但如果政策不推行,用人成本增加的中小企業主也會抗議。她又提及,蔡政府大力推行的年金改革,獲得支持改革人士的讚賞,但也導致公務員群體的強烈不滿,誘發了9月3日的軍公教大遊行。正在立法院中審議的同志平權法案,在立法院外亦是爭議不斷。今年的台北同志遊行吸引了超過八萬人參與,但反同團體抗議也有數次抗議集會。
如今,台灣公民社會難以找到驅動其共同行動的因素。這與「太陽花運動」時反差明顯,范雲開始思考,為什麼「太陽花運動」可以聚集到如此大的能量。運動是由《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起,2014年3月17日,立法院在30秒內完成服貿協議的委員會審查,引發公民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范雲看來,這不只是因為程序正義的問題,「雖然表面上是一個黑箱,可是國會不是第一次黑箱,為什麼人民會有如此強烈的感受?」
「運動是因為中國的威脅而起的。」范雲說。而實際上,上屆國民黨政府執政後期,對兩岸關係以及台灣自身社會經濟問題上的處理,早已積累了社會中很大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在「太陽花運動」時達到頂點。而真正的引爆點,還是公民社會對來自中國的威脅的擔心。
國民黨就是「中國因素」的一個投射。「公民社會,過去八年中,好像跟民進黨站在同一條戰線的,因為共同敵人是國民黨。」而如今,國民黨不再執政,在立法院中成了少數黨,黨產也面臨被清查的風險,「公民社會沒有共同敵人了」。
「任何跟中國有關的東西就會觸動台灣的公民社會,讓意見不一樣的團體站在一起。」范雲這樣總結。
傘落之後,香港公民社會的分裂
在對談進行前兩日,香港亦有抗議發生。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第104條釋法。釋法前夜,中聯辦外發生大規模警民衝突,示威者試圖突破警方防線以圖進入中聯辦內部抗議。警方其後釋放胡椒噴霧,並在午夜時分進行清場。
這一幕,陳健民似曾相識。兩年前的9月28日,同樣是警民衝突。87枚催淚彈,拉開了「雨傘運動」的序幕。但對於陳健民來說,如今的社會氛圍,已與當時截然不同。
香港公民社會在「雨傘運動」前曾受到「太陽花運動」的正向激勵。陳健民特別憶及「622民間公投」,當時他和戴耀廷、朱耀明一起,號召香港人投票選出一個自己認可的普選方案。儘管被特區和中央政府視為違法行動,公投仍吸引了近80萬人參與,這個數目遠遠超出了陳健民的預料。但傘落之後,面對慘淡的結果,香港公民社會陷入了低落。陳健民形容那時的氛圍,「大家都很沮喪。這麼大的動員,竟然沒有什麼結果。」
低落的公民社會的具體體現是,2014年,香港共有6818次公眾遊行或集會,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一下子降到了6029次。
隨之而來的,是公民社會舊結構的瓦解。在運動中擔任重要角色卻又飽受質疑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2015年出現退聯潮,最終五間高校的學生會退出,組織力驟然跌落。學民思潮亦在不久之後停止運作。
但與此同時,新力量在醞釀。學民思潮停止運作後,轉而成立主張香港前途自決的新政黨「香港眾志」。在陳健民看來,這是傘後新力量的體現。他將這股新力量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年輕專業人士自發組建的團體,這些專業人士包括律師、醫生、工程師等。另一類,就是傘後迅速湧現的本土派政治組織。
「法政匯思」就是前一類的代表。這個由法律界專業人士成立於2015年初的組織,在人大釋法前後,在社交網站上詳細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普及基本法知識和香港司法的常識。醫學界的「杏林覺醒」亦是一例。
而本土派的出現,則激起了公民社會內部關於民主運動路線的爭拗。暴力抗爭開始出現,傳統公民社會受到衝擊。陳健民這樣理解年輕人在傘後的變化:「這麼大的公民抗命運動,也沒辦法拿到民主。如果北京講,一國兩制下沒有民主,那麼學生不會放棄民主的,只會放棄一國兩制。如果沒有主權就沒有民主,就要爭取主權了。和平的方法沒結果的話,就要考慮勇武了。」
由此,陳健民將「中國因素」看作是「雨傘運動」後分裂香港公民社會的因素,具體來講,就是對香港主權問題的不同取態。
後運動時代,讓公民社會走下去
運動退場之後,面對「中國因素」的不同作用,兩地公民社會要如何走下去?
對此,范雲和陳健民有各自的展望。
范雲同樣看到了選票的作用 。公民社會難以再度迸發出更大能量,那麼,「決戰點對我們是什麼?就是用選票。」在她看來,「太陽花運動」之後,「民意基礎轉化成了政治上實質的席次。」
范雲認為,如今的立法院「對中國的態度是一致的,就是台灣主權first」。在已凝聚起的共識之下,才有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 的強勢出現。
「永遠不要放棄追問,社會是不是有更好的可能。」范雲最後說。
永遠不要放棄追問,社會是不是有更好的可能。
「雨傘運動」之後,香港法律環境和學術環境的收緊,陳健民感同身受。在這種環境下,他也認為選票重要。對談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傘運後香港的兩次選舉。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幾位「傘兵」異軍突起,成功獲選為區議員。公民社會受到鼓舞,認為傘運的成果受到肯定。2016年上半年,公眾遊行和集會數量已有5600次,接近2015年全年的水平。隨後,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本土派和自決派均有成員獲選為議員。
但陳健民痛心於如今香港公民社會內部寬容對話氛圍的缺失,也在思考,「主權問題引進來之後,會不會所有精力都會花在主權問題,而社會原有的公義的問題,就被邊緣化了呢?」
主權問題引進來之後,會不會所有精力都會花在主權問題,而社會原有的公義的問題,就被邊緣化了呢?
他依然提倡對話,因為「年輕人相對於老一輩來講建立對話的可能性較大」。「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是大陸出生的消息傳出後,本土派的血統論受到很大衝擊,引發了一波關於「如何定義香港人」的討論。陳健民對當時的討論很欣賞,認為討論相當負責。然而他也承認,「爭論還在發展,分歧不容易調和。」
我已說明多次了。我只好奇你們skeptic,giovanni是什麼人?布袋鎮嗎?
只要看中港台的答覆"真的不重要"就可以知道他/她一定不是台灣人了o
@Giovanni,你是那裡人?至於我,已說明多次了。真得不重要。
@中港台 整天在這個網站上裝台灣人,假裝知道台灣人在想什麼,不累嗎?
其實不只臺灣藍綠官民與媒體,連大陸官民與媒體應該也算很齊心,比如最近大陸踩線團新聞公布的相關站點名單,明明就臺灣選舉委員會可以詳細到各村里投票站的結果來說,幾乎都是綠的。
但是感覺起來就是各方與媒體齊心要把面子做給紅、藍,但是裏子卻幾乎可能是綠色全收。
甚或連綠方,居然還有人會發言是獨厚藍方,有一種自己明明就是一定會受惠的顏色,但卻假裝不是。
@中港台 任何大型的政治运动都有其背景、理由和大势,无论你赞同与否,都是如此,而在运动中的个人实际上只是棋子而已。社会运动的因素必然是复杂的,将运动的任何参与因素的作用夸大,无视其他因素,甚至因此而道德批判运动,说某某被利用之类,是过于简单的论述,并无益于对问题的分析或者解决,但是确实流行于批判方的论述,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中港台 您说的对,川普的那些只有高中学历的支持者也以为自己很贴近美国人民,所以能代表他们。
現在是一國兩府,內戰暫時停火中。
國名寫得不清楚。應該是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首都在南京,行政區在臺灣島。憲法是這樣的,終極統一。
香港不要老是學臺灣,我們國家再怎麼亂,都有自己的憲法,自己的中央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我們不用什麼人大釋法,我們有自己的司法院。在臺灣「中國因素」並沒有團結台灣公民社會,只是兩黨對於國家認同有不一樣的看法。而是臺灣根本不用獨立,我們有自己的領土,只是國共內戰之後退到臺灣繼續實行憲法。香港是中國香港。臺灣是中華民國臺灣。
我個人認為臺灣式民主是很低品質的。缺點真是罄竹難書,在很多地方,我都表達過了。不在這裡重複了。我呼籲香港不要學的,就是這些弊端,更不要學台獨。台獨是假議題。有民調顯示,大部份臺灣人認為,最後會被統一。不知道是要學東西德(和平統一),或南北越(武力統一)?
我是一個普通國民,沒有了不起的學歷,只能憑周遭的人,事,物來感覺作判斷。然而,這樣會不㑹更在地,更貼近人民呢?
回應中港台的評論,會相信太陽花是「民進黨人力物力支援」、「一大群人被謊言騙了」的人,或許才是更爛漫、不實際的呢?怎麼在你看來,香港社會運動就是正義的、中道理性的,台灣的社會運動就成了民進黨的政治操弄?
為什麼參與的人不會是各自有理想,而是借用了共同的力量(學運)去發揮?將整個因素訴諸於民進黨和群眾愚昧,那麼後面又何以會有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香港經驗與台灣經驗不同,相互學習參照是好事,您又說「絕不能讓香港學台灣」,怎樣叫做「學台灣」?香港雨傘運動受到台灣學運激勵算不算「學習」?知識分子互相交流算不算學習?
您才是太過爛漫、天真,將社會運動視為真空的、可以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呢。
大家都太浪漫,只看包裝。太陽花之所以搞到那麼大,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民進黨的人力物力。第二,是一大群人被一大堆謊言騙了。例如,其中有知名教授,在網路散發,有滿滿的錯誤資料的懶人包。對於不知情的大眾都信以為真,感非常憤慨。到現在除了有特殊政治目的小部分人外,大部分人都後悔支持大腸花。
至於香港,目前輿論中,正義港人的力量是重要的。本土香港人的中道理性的力量,一定要發聲,絕不能讓香港學臺灣,否則香港會很慘。一定不是大家想要的。本土港人,加油!
奇怪的討論,台灣及香港的歷史發展本來就不一樣,所謂公民社會發展也不太一樣。台灣人比較接受「獨台」,李登輝時代提過「中華民國在台灣」。香港是鳥籠政治,要搞大仍然有很大的困難。陳健民先生應該知道的吧。
有这样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因为台湾作为实际独立的政治实体,受大陆牵制相对小,民进党及其背后的反中势力能够占据主导。但是香港就不同了,虽然也有相对独立的特殊地位,但是其受到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受其掣肘,也因此产生对其的不同态度,所以当台湾已经把反中凝聚为共识时,香港却很难如此,因为中央会用自己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压制,但受限于香港半自由的自治状态,又无法彻底压制反中势力,直接结果就是香港社会因中国因素的撕裂。
政治就是包裝的藝術。包裝得愈偉大愈能影響一知半解的大眾。相反,想要老實行事,就輸定。太陽花是這樣,雨傘也差不多。
不得不说香港这些政团的名字都蛮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