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余澤霖:健保納保,陸生何以不是滋味?

在台陸生納入健保體系,陸生最初雀躍,但隨著討論繼續,卻逐漸被一種「不是滋味」的複雜感受取代。

刊登於 2016-10-25

醫院外全民健康保險的標誌。
余澤霖:媒體記者清一色都說陸生「終於被平等對待」, 但其實,對相關議題較熟悉的陸生,都對這個法案感到有難言之處。

10月24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拍板定案,「 基於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將透過修改《全民健康保險法》的方式,讓陸生比照僑生、外籍生,納入健保體系,但保費應全額自付」。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在會後表示,此次只會修改《健保法》而不處理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因為只需修改健保法,就可以透過身份認定將陸生(中國大陸學生)納入健保法內。

消息一出,《聯合報》記者林河名在特稿中盛讚,蔡英文此舉是向對岸釋出善意,讓陸生感到開心,同時亦能對獨派交代。而糾纏陸生多年的健保問題,終於能有機會通過。

找不到適合表情的陸生

當晚,這則消息迅速在陸生社群內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許多早前關注此議題的陸生同學很開心,因為終於收穫了一份遲到的公平。不過隨著討論繼續,最初的雀躍,卻逐漸被一種「不是滋味」的複雜感受取代。

有同學得知納保後,每個月要繳納台幣1249元保費,希望法案不要那麼快實施──因為陸生在台灣不能打工也沒有獎學金,這筆額外支出是不小的負擔;有同學希望自己快點畢業,趕在法案實施前離開台灣。

有人則回想起上幾次陸生納保在立法院闖關時,輿論對陸生單方面的撻伐,仍有情緒創傷,甚至對納保有種「我沒有要你施捨」的彆扭;有人覺得蔡英文此次為了給陸生健保,還將僑生外籍生本來的權益砍掉,感到莫名其妙,直呼「這個鍋我不背」。

到後來,絕大多數的同學對這份即將到來的健保法案,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麼歡欣鼓舞。

消息傳出後次日,幾個比較活躍的陸生,都收到不少採訪電話。媒體記者清一色都說陸生「終於被平等對待」, 但其實,對相關議題較熟悉的陸生,都對這個法案感到有難言之處。面對一個奮鬥多年爭取的目標,卻又和最初想的完全不一樣,但你又不能不肯定,這確實是一種進步。多種情緒的糾纏,讓我們找不到適合的表情。

居留與停留之別

陸生健保問題爭議由來已久,其根源來自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第22條,將在台攻讀學位的陸生身份視作「停留」身份,與遊客、交換生一樣,而不是一般外籍學生在停留半年上即可擁有的「居留」身份。

目前的台灣健保法以「居留」來認定納保資格,故而涵蓋在台灣所有停留滿半年以上外籍生和僑生,唯獨陸生排除在外。因此,陸生在台灣只能使用並不完善的商業保險方案,雖然能夠保障一般小病小痛,但是在遭遇重大事故而產生醫療問題時,卻沒有充分保障。近期例子有八仙塵爆中受傷的三名陸生;稍早還有曾就讀淡江大學的崔耘同學突發急病,無法負擔高昂醫藥費用,險遭不測。

不同於僑生、外籍生這些非台籍的在台學生,陸生的身份,帶來的不僅是沒有健保的問題,更是陸生「三限六不」的主要法源限制。無法取得「居留」的身份,陸生也不能自由選擇實習、不能擔任學校教學/研究助理、不能申請學校的研究計劃或獎學金、不能打工。這些大學生應有的權利,陸生都被剝奪,但同樣是非台籍學生的僑外生卻都能擁有。

政策爭議折磨陸生感受

從2011年首屆陸生來台至今,將陸生身份從「停留」改為「居留」的法案,數次在立法院闖關均告失敗。同時身處議題中心的陸生,卻每每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最近一次在去年11月,由國民黨提案的「陸生納保案」突然被排上立法議程,旋即引發一波論戰,有反對者質疑陸生是「假讀書,真就醫」,侵佔健保資源。

當時健保闖關中,陸生張逸帆在臉書談論健保議題,卻被鄉民圍攻。這起因言獲「罪」的事件,使得很多陸生對於談論陸生議題望而卻步。而健保闖關的一次次無果而終,更澆熄了原本希望討論此事的陸生的熱情。絕大多數陸生不願意承受討論這個議題給自己帶來的風險;同時,在陸生中對健保態度亦開始產生分歧。

要不要健保?陸生態度的分歧

支持陸生納保的大致可分為三類:一、健保作為台灣所有學生群體都有而陸生沒有的權益,陸生希望一份平等的待遇;二、健保給陸生全方位的醫療保障,從減輕看病的負擔到急難救助功能;三、以健保的解鎖和陸生身份修正為契機,以促使台灣政府全面檢討「三限六不」 政策。

持反對意見的同學大致分為三類:一、納入健保後將會帶來更重的生活壓力(全額負擔保費意味著每個陸生每月將強制繳納台幣1249元的保費);二、數次健保爭議帶來大量對陸生莫名其妙的指責,令很多陸生不願意接受台灣「帶著歧視意味的施捨」;三、我身體好不生病完全不需要健保。從比例上來看,有相當多陸生站在了反對納保的立場。

政策討論中缺席的陸生

陸生健保議題爭議多年,與其說陸生需要的是健保,不如說陸生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他們所求的從來都不是被特殊對待,而是單純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是在攸關陸生的公共議題,理應邀請陸生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在討論中辨明對陸生的利害,同時陸生應當積極加入這個議題的公共討論。

遺憾的是,在數次健保闖關的新聞之下,陸生卻變成了一個沒有主體性的紙牌人,從來只能被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的單方面代言或撻伐,也從未有相關立法機構邀請陸生,表達對健保問題的看法──沒有公聽會,也沒有透過大學陸生會組織座談。一個攸關陸生切身權益的問題,陸生卻無法加入討論,相當不合情理。

其實,對於不熟悉台灣社會健保爭議的陸生而言,若能在健保這樣的台灣社會公共議題上建言獻策,對台灣、對陸生都不是壞事。同時,若能在透過涉及陸生權益的問題,讓台灣社會理解陸生,讓陸生理解台灣社會,這種公共討論也能成為兩岸溝通的新嘗試。這群遊走在兩岸的的學生,熟悉台灣,理解大陸,如果連這群學生的問題都無法透過對話解決,又如何期待未來能解決更複雜的兩岸問題?

取巧立法,讓我感到遺憾

此次修改《健保法》,與之前倡議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存在巨大差別。

前數次修法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突破口,是為了打破陸生不平等待遇的源頭──身份限制,但此次「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所提案的修法方向卻是另闢蹊徑,避開身份認定爭議,直接修改《健保法》法中的納保資格。

蔡政府這樣有點投機取巧的修法方向,看似解決所謂「陸生需要健保」的議題,卻迴避了更基本的「陸生權益正常化」。一直以來,陸生真正希望的是與其他學生群體,有一樣的大學生活,因此透過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改變陸生在台身份,從 而獲得的健保權益,除了是一份平等的待遇、一份醫療保障,更是學生權益正常化的一個起點。

以這個方案通過健保,我個人感到非常遺憾,這並不是一個能得到陸生認可的方案,甚至不是一個和陸生討論過的方案。是次台灣政府的做法,名義上打著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的旗幟,卻是真正意義上對人道和人權價值的枉顧。

(余澤霖,首屆赴台陸生,現就讀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