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16美國大選

支持特朗普,力挺FOX,華裔中產新移民為何如此選擇?

FOX電視台涉嫌冒犯華人,但美國華人社群反應,為何嚴重分化?

草茅

刊登於 2016-10-10

#2016美國大選#美國

圖為2012年9月15日,美國三藩市,有華人就中日領土主權爭議發起反日遊行。
草茅:美國華人社群在政治上的立場反差,反映出新移民中產華裔的價值和利益。 圖為2012年9月15日,美國三藩市,有華人就中日領土主權爭議發起反日遊行。

日前,親共和黨的美國FOX電視台,因在紐約華埠採訪時以賣弄「刻板偏見」的口吻大開華裔民眾玩笑,引起美國華裔社區的強烈反響。但面對冒犯,不同背景的華裔,態度反差頗大。

最強烈的抗議聲來自民主黨。事發不久,多位亞裔民主黨官員就來到FOX電視台的曼克頓(曼哈頓)總部抗議,並直指該事件與特朗普(川普)對少數族裔的輕蔑如出一轍。親民主黨的老華埠民眾、聯同以《僑報》、美國中文網為傳播中心的親中媒體,也積極響應。殿後的是《紐約時報》、ABC等偏左主流媒體大軍。很多沒有黨派歸屬和政治傾向的華裔,也認為FOX電視台以刻板偏見嘲弄華裔民眾,存在清晰的種族歧視色彩。

然而,華裔社會中也有不少人不完全贊同,甚至強烈反對這種激烈反應。

不同聲音一方面來自一些「老移民」精英人士,一如美國最資深的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主席吳華揚(Frank H. Wu)的署名文章《亞裔為何難獲同情》所表達的:亞裔作為美國的「模範少數族裔」,已經不再被認為是「容易受傷的少數族裔」。所以華裔不能因為偏見而抱怨或屈服,要相信自己的優越性,應當處變不驚,繼續埋頭奮鬥,終能佔據統治地位。不過在日前激烈的局勢中,百人會也還是發布了要求道歉的聲明。

和他們出發點不同但姿態相似的,是華裔新移民中產階級中大量共和黨乃至特朗普支持者。他們很多人也表示「沒有覺得冒犯」,或雖覺得有冒犯,但並不讚同民主黨和左翼媒體借題發揮,畢竟在種族多元、言論自由的美國,這種事件可以說是時而有之,不至於由FOX電視台牽連到大選上。

但有趣的是,在2013年的「吉米·坎摩爾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事件」中,美國小孩們說出「殺光中國人」時,新移民中產階級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當時的敏感和激憤,使得這一事件成為美國新移民中產社會組織興起的里程碑事件。席捲全美的自組織抗議過後,許多中產社區紛紛建立起華人協會,承擔溝通自治和社區服務功能,積極鼓勵參政與投票。

面對相似事件,這前後的反差又是為什麼呢?依筆者觀察,關鍵因素是新移民中產華裔的價值和利益。

老移民、福建人和新移民中產

大約在2000年,中國經濟起飛的同時,大量70後出生的國人來到美國求學、安家,逐漸累積構成當前新移民中產階級的主體人群。他們大多聚居在東西海岸的大城市,從事中高薪酬的專業工作,擁有穩定家庭。他們與來自廣東、香港的華埠「老移民」之間存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與中華會館、致公堂、美華協會等傳統華人組織素無往來,甚至聞所未聞。新移民中產華裔,與幾乎同時期登陸美國的大量「福建人」也同樣缺少對話。

社會階層上,儘管華埠「老移民」和「福建人」不乏中高收入人士,但他們在移民政策和強制優待方面,和民主黨聯繫非常密切,後者更受低收入少數族裔青睞。新移民中產,一般居住在城市近郊,與美國本土中產混雜而居,無論在價值觀念上還是在生活經驗上,都與美國主流中產階級靠近,且文化上普遍更保守。因此,舊有的華裔組織(老移民)和階層空間迥異的新移民組織(福建人),都無法代表華裔中的新移民中產階級利益。

美國華裔老移民的組織化,起於百餘年前中國移民勞工大量登陸北美。他們的主要組織是六大華人會館(現駐美中華總會館)。會館起到了保護僑民、文化傳承、公共服務等積極功能。而在民間,組織嚴密的洪門致公堂一直佔據華埠的領導地位。

雖然老移民經歷的排華歷史,使他們善於關起門來自理門戶,對美國政治卻比較冷漠。但他們並不是沒有政治天賦和能力:早在百年前,洪門致公堂大佬「五叔」司徒美堂曾一呼百應,出資支持同盟會和國民黨北伐,成立影響歷史進程的中國致公黨。但時空轉移到2013年,致公堂龍頭「蝦仔」周國祥,因「謀殺、勒索、走私軍火」被判處無期徒刑,連帶加州華裔政治明星、州參議員餘胤良涉黑被捕。可見一方面老移民的社會組織在加州等傳統僑區成功滲入了政治運作;但另一方面,他們與信息時代不再合拍的幫派底色成為歷史包袱,阻礙了發展。新移民中產階級,無論是路數上還是文化上都無法與之親和。

「福建人」則建立在各種福建籍同鄉關係上,據稱目前在美有百萬之眾,佔到華裔總人口的二至四成。他們的規模化移民歷史始於90年代初,很多人通過蛇頭偷渡和身份作假,從事基礎的服務業工作,等待大赦或政治避難獲得合法身份。他們的行業、社會關係、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以及在國內的社會地位,都與新移民中產階級大不相同,因此重疊不多。比如在紐約,皇后區法拉盛的福建移民,與老移民在同一個小世界裏合作、競爭。但他們都與毗鄰的長島華裔中產新貴有明顯差異。

相比之下,新移民中產階級普遍認可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不少人也入籍美國公民。他們經過良好教育,政治上更加獨立和敏感,而且比較熟悉中美所流行的「美國話語」,如「憲政」、「權利」、「歧視」等等。他們積極努力攀登美國的社會階梯,其社會能力、理念和技術都是領先的,也或多或少地認為自己能為整個華裔代言。

其實,新移民中產本不是美國政治的活躍分子,但過去三四年間,他們的社會/政治運動頗為搶眼,成為新登場的活躍力量,並在政治實踐中,逐漸與其他華裔移民拉開距離。

中產華裔政治運動的勃興

2014年,加州民主黨參議員Ed Hernandez發起SCA5提案,他認為加州大學中「少數族裔」比例太少,需要加州憲法允許公立大學在錄取時考慮種族背景加以照顧,從而保障拉丁裔、非裔等族群的受教育權利。加州大學系統此前都以學業成績和個人表現為主要錄取標準,並未進行強制優待(Affirmative Action),因此在亞裔聚居的加州,其州立大學系統中有40%的學生是課業表現突出的亞裔。若此案通過,亞裔在加州所有大學中的錄取率將驟減,拉丁裔錄取率則會增加。

面對這項提案,隸屬民主黨、代表老移民組織化成果的三位華裔州參議員(餘胤良、劉雲平及劉璿卿)竟然都投了贊同票。新移民中產們發現,他們背井離鄉、埋頭工作,只希望身份解決、生活穩定、子女教育得到保障,但加州所謂親近華裔的民主黨,竟然犧牲他們去保證不考慮亞裔利益的「族裔公平」,以維護民主黨傳統票倉,因此,平日裏不問政事的中產華裔「突然緊張得團結了起來」,引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實踐,並取得一定成功。

反抗首先發生在這一年的中期選舉,中產華裔突然轉向共和黨,並積極投票支持加州共和黨領袖Bob Huff,打破了加州民主黨鐵板一塊的勢力格局。平時往返於學校和家中的華裔家庭主婦們,出現在了市政會議中,操着不很地道的英語主動質問議員對SCA5的態度,並力陳己見。中產華裔社區在當地形成了「關鍵少數」之力——他們在華裔聚居的AD16選區以關鍵少數的投票,幫助資金與勢力上大幅落後的共和黨人Catharine Baker以微弱優勢當選州眾議員。民意加上反對黨的配合,最終導致SCA5提案被駁回,中產華裔獲得暫時勝利,也讓政壇不得不開始重視起這群人。

在這場運動中,最活躍的是以硅谷華人協會、金橙俱樂部等為代表的中產華裔組織;傳播上,他們則依賴微信群組和公共號,以及文學城、北美留學生日報、MITBBS、美國中文網等媒體。運動中表現突出的個人,也都是典型的新移民中產階級。

這場SCA5引發的運動,讓全美中產華裔團體走向聯合,並以教育為突破口,反對強制優待和「玻璃天花板」對中產華裔發展空間的擠壓。美國亞裔教育聯盟宣告成立,它試圖團結全美亞裔社區,抗議常春藤大學在大學錄取中對亞裔申請者實施的畸高歧視性標準。該組織聯合上百個團體聯合向美國教育部和司法部遞交申訴,要求他們調查哈佛大學針對亞裔學生的錄取歧視。這是美國亞裔社區在過去幾十年來採取的最大聯合行動,甚至拉攏了諸多南亞裔群體一起參加。

而在2016年「費舍爾訴德州大學」一案中,中產華裔鼎力支持原告,希望一舉廢除大學錄取中的強制優待。當時《經濟學人》的文章「模範少數族裔正在失去耐心」,準確描述了整個運動的動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申訴哈佛」運動中,加州華裔民主黨官員再次出面支持強制優待,並帶上160個亞太裔團體背書,與亞裔教育聯盟對壘——再次凸顯了亞裔內部階層與利益的激烈分化。

中產華裔新移民的政治窘境

今年大選角逐中,中產華裔對共和黨尤其是特朗普的支持甚至護短,令很多人都感到驚訝。但細細想來,其實十分合理:中產華人經歷了兩屆奧巴馬(歐巴馬)政府,已經厭倦了和民主黨同床異夢的關係。民主黨隨時可以為了政黨利益犧牲亞裔中產,轉而與選民人數更多、投票率更高的拉丁裔和非裔你儂我儂。

而且,奧巴馬政府留下的「遺產」,也讓中產感到實在的威脅:奧巴馬醫保經過三年補貼期後將大幅漲價;非法移民安置導致富人區犯罪升高(如最近紐約長島四名中學生被移民黑幫殺害)、奧巴馬要求硒谷(硅谷)企業考慮招工「多元化」來照顧少數族裔(導致科技企業減少華裔員工)等等,都令中產華人感到特朗普反政治正確、限制非法移民的鮮明主張,最符合他們利益。與這些相比,個別的言語冒犯又算得了什麼呢?

然而,這次FOX事件,也體現出華人中產與共和黨之間的貌合神離。這也不是第一次。2015年,佛州州長傑布·布殊(傑布·布希)宣布參選,在發布會上,他專為亞裔媒體留出空間以示友好。但在隨後一場演說中,他又公開批評亞裔藉助「錨定嬰兒」來美生子獲得身份,讓中產華裔對他興趣驟降。儘管共和黨的保守理念和自由貿易主張更符合中產華裔口味,但在選民結構上,共和黨實際依靠大量保守排外的低收入、低教育人群。FOX電視台用過時的偏見當笑料,也是為了迎合這批目標觀眾。因此,和民主黨相似,在需要迎合更大宗選民時,中產華人的利益,會首先被犧牲掉。

更令人不安的是,當年《排華法案》出台,正是因為「永遠無法理解華人」這類理由。儘管華人中產親近保守派理念,但理念畢竟只是華麗的裘皮,裘皮下排外的白人勞工和低收入階層,能與中產華裔聯合嗎?對多數不信基督教、習俗迥異、莫名富足的華人,他們恐怕還是以刻板偏見對待。

事實上,美國主流社會從沒真正認識華人,要麼是「黃禍」,要麼是「模範少數族裔」,強調的還是異質性,普通民眾對族群內部的分層分區、文化心理,幾乎還是一無所知,對華裔與美國眾多民族之間的同質性,也缺少認可。同時,華人長期對其他族裔缺少真正了解和關心,這一缺失導致華裔在伸張權益時,總是襄助者寡,這在梁彼得案、郗小星被疑間諜案等事件中,均有表現,也是導致華裔今日窘境的一體兩面因素。

中產華裔認可特朗普和共和黨的方向,希望能讓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搭上共和黨的船,是非常現實的考慮,但船上的乘客水手,卻未必都歡迎華人。這是問題所在。

徘徊不定的華裔政治力量

目前,中產華裔最有利的條件是:華裔是當前美國增長最快的移民群體之一,其中,高教育背景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在政治上的敏鋭、專業和熱情,以及公民身份的逐漸累積,會讓他們變得更有影響力。固有的華人精英組織,很可能會因為社會基礎變遷而轉投他們的立場,老移民與福建人的二代,未來也很有可能和他們在收入與理念上會師。

但太多挑戰仍在面前:現有的經驗中,中產華裔通過族裔牌進行動員,形成政治勢力。但在美國,並不是所有族裔都有效通過身份聯合起來了。人對身份的建構,依賴外界對自己的族群的態度——可以說,其實正是「刻板偏見」讓華裔的身份成為有效的動員力量。隨着「刻板偏見」的消解,「華裔政治力量」也將被消解。

在現實政治上,中產華裔要盡力破除偏見,消解族裔特殊身份,搭上中產保守派的船?還是像黑人所做的那樣,強調族裔身份(實際上等於維持偏見),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政治正確和強制優待?這是藏在FOX事件深處的難題。

(草茅,內布拉斯加大學公共行政博士在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