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吳牧青:台北的白晝之夜,空間解嚴或再戒嚴?

10月2日的白晝之夜,萬一竟成為北門廣場最後一個喧囂的文化活動,我們該為短暫開啟佔有馬路的自由而樂,或是深沉為之默哀?

夜晚,屬於所愛的。夜晚,當文字話語凋零之時,事物依然堅軔活著。當每個白天裡有害的利弊得失分析都不見了,剩下的那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它們將會再次完好集結。

《小王子》作者Antoine Marie Jean-Baptiste Roger,摘自將於2017年3月首次舉辦白晝之夜的澳洲Ballarat,其公開徵募表演者與計畫網站,所引用作為精神指標的一段話。

《小王子》作者Antoine Marie Jean-Baptiste Roger,摘自將於2017年3月首次舉辦白晝之夜的澳洲Ballarat,其公開徵募表演者與計畫網站,所引用作為精神指標的一段話。



台北北門。
台北北門。

今年舊曆春節後的,大批從台北市城西穿越忠孝大橋入城的車陣,不再循著十米高的台一線陸橋快遞直送台北車站門前。台北市柯文哲市府團隊在舊曆年後,拆除了這座歷經34年,見證都會轉型的斑駁古舊水泥引道;此舉在政治宣示與文化治理具有兩層意義──前者為台北市政府的「西區門戶計畫」政策開帆引信,後者則是柯文哲市長上任近兩年來,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者遍地交火之下,唯一一塊神主牌「台北古城北門」的重現天光。

10月1-2號,上週末在台北首度舉辦的「白晝之夜」(Nuit Blanche),在場址的選定上,即以北門作為空間中樞,往南串連重慶南路、台灣博物館與二二八紀念公園,搭配總統府的夜間開放活動,往北則銜接北門捷運站、大稻埕永樂市場。從人潮動線引導方式來看,確實將原本被忠孝西路與中華路、延平北路龐大車流切割的北門古城門與北門捷運站,重新透過這次的一夜活動連接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