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龍子維:將繁忙馬路變成公共空間的城市實驗

由於「非常()德」並沒有政府部門的「祝福」,整個活動能夠由意念到落實,本身就是民間主導社區實驗的一次小勝利。

刊登於 2016-10-09

「德輔道中行人電車專區」構想圖。
「德輔道中行人電車專區」構想圖。

9月25日星期天,中環德輔道中變成臨時的行人與電車大道。把馬路變成人人可用的公共空間,這並非首例,但在區域的主要幹道,以民間自發籌劃而非政府主動認可的模式,卻是第一次籌辦成功。

這次「非常()德」行動成功推動為期六小時的公共空間實驗。作為推動改善空氣污染、紓緩交通擠塞、顛覆以車為本城市規劃的在地試驗,當中牽涉到的組織過程、與政府的角力,以至是民間團體合作及商議的模式,都十分值得社區組織者參考或批判,思考如何共同發掘社區的無限可能、推動社區工作的新出路。

「德輔道中行人電車專區」倡議的前世今生

選擇德輔道中作為倡議行人及電車專區的試點,既有歷史的偶然,亦有實際的倡議考慮。早於2000年,香港規劃師學會(下稱「學會」)便已經委託交通顧問公司,研究「德輔道中行人電車專區」。到了2003年,學會更提出第一期行人專用區計劃的梗概。不過在「零三七一」之後政府架構改變,運輸署的對口單位被取消,作為專業團體的學會無法單方面進一步推進議題,有關計劃被擱置,讓這個倡議一直沉寂達十年之久。

到了2014年,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聯同思匯政策研究所進行研究,在原有的學會方案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交通擠塞、空氣污染,及城市規劃角度的考慮。第一,德輔道中作為連接中區的主要幹道,車流只有干諾道中的約十分之一,但路邊空氣污染物卻比後者高出一倍(註一)。第二,以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於中環的核心商業區設立行人電車專區,不但可減低熱島效應,提供更多供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更可以連結中區各區域,提倡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讓中區更「行得」,提升可步行性(walkability)。

2015年8月,前政府規劃師薜國強在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申請把電車路改為普通行車線,一班關注環境議題、土地分配、城市規劃及社區發展的團體,組成「一人一信捍衛電車大聯盟」(註二),要求保衛電車。及後聯盟的部分團體更入紙城規會,遞交修訂圖則申請,將德輔道中西起摩利臣街東至畢打街一段,由現時的「道路」用途,改劃為「休憩用地」及「環保公共交通系統」,以轉化有關路段成為行人及電車專區。在整個過程中,聚合到不少學界、商界、設計及規劃界,以及一班支持社會創新及研究智庫的朋友支持,共同成立「行德」(前稱德輔道中聯盟),以進一步推動有關倡議。

所以「行德」一開始便是一個聯合議題、而非單一議題的倡議,牽涉到對城市規劃、空間分配、交通管理,以至是空氣質素等關注。這種議題的多樣化,讓整個倡議有更多的切入點,而星期日的「非常()德」活動,則是表現這種多樣性的最佳註腳。

「非常()德」作為社區介入的意義與局限

「非常()德」臨時行人專區位置圖。

回顧整個「行德」的發展歷史,專業團體的主導意味仍然很重。要讓議題能夠落地,我們必須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實地試驗,讓公眾可以感受得到,讓馬路「行得」的意義何在。

整個活動的籌備挑戰有四:

  1. 如何建立一個多樣性的團隊,包括專業人士、學生、活動策劃者、議題倡議者及地區團體及居民;
  2. 如何打破籌辦開放馬路活動必須要政府部門正式認可的潛規則;
  3. 活動的設計與形式本身,如何可以體現倡議議題的多樣性;
  4. 如何透過活動爭取更多地區人士及公眾支持行人電車專區倡議。

當中第一點主要體現如何可以由下而上推動公民運動;第二點是體現活動的基進性及城市遊擊策略;第三是挑戰公眾活動的單一嘉年華想像;第四是透過在地實驗與體驗推進議題倡議。

突破政府商賈主導的嘉年華想像

回顧活動籌備過程,其實我們並沒有太多的先例可援,因為「非常()德」並非遊行示威,並不是依循一般申請警方「不反對通知書」的進路;我們也不能完全依循使用一般公共空間進行活動的申請規則,除了需要向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外,還必須通過由各個政府部門,包括警務處、消防處及運輸署聯合審批的臨時交通安排。

由於「非常()德」並沒有政府部門的「祝福」,不像區議會的區節有民政事務總署牽頭,又或者是大型商會活動有旅遊發展局(旅發局)推動,整個活動能夠由意念到落實,本身就是民間主導社區實驗的一次小勝利。

「非常()德」作為一個開放德輔道中的活動,對應的三大議題是空氣污染、交通擠塞和城市規劃。假如用「傳統」的社區工作進路,我們要做的就是處理個案,例如接收居民對交通擠塞的投訴,然後嘗試提升市民意識,由主流要求建更多馬路以應付更多車流的毀滅式發展思維,轉化成支持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規劃。

另一種進路,是拋開意識形態的爭論,以實際行動測試並撼動安逸的官僚體制。比起其他推進公共空間使用的活動,「非常()德」直接於有規劃爭議的馬路申請舉辦活動,便是一項更應為社區工作者跟進的活動模式──既然不希望「蛇齋餅糭」主導社區,我們便需要更多遊走體制夾縫的實際工作。由不按牌理出牌、沒有政府部門或區議會祝福之下申請封路、做足專業的交通車流評估為日後議題推進提供彈藥,令運輸署發出有條件的不反對通知,讓整段1.4公里的德輔道中在星期日變為行人專區,都是對應「傳統」社區工作無法觸碰的體制遊擊。

「非常()德」活動當日情況。
「非常()德」活動當日情況。

由團隊到活動設計的有機結合

推動「非常()德」的主力團體「健康空氣行動」,本身主要推動的議題是如何改善香港的空氣污染。「行德」作為其中一個推動行人專區的試點,其最大的意義在於計劃背後如何改變香港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思維,透過城市設計的改劃,從源頭減低市民對私家車的需求及由車輛排放的廢氣。在私家車失控增長至逾50萬輛、道路空間佔40平方公里,幾乎相等於香港公私營房屋用地總和的前提下,「行德」計劃的意義便在於,假如在香港具標誌性的核心區域也能夠推動有關變革,便有望撼動整個城市對於空間及用途規則的種種窠臼。

在「行德」成立的一年之內,我們一直和相關的團體和朋友緊密合作,以冀累積議題的能量,包括在今年3月舉辦的大型展覽、街頭導賞與 POP UP 遊樂場;6月舉辦的「辦公椅競走街頭」賽事,以及7月的「維港新村2」,成功吸引數十個熱心的學生和市民,成為我們的「德輔道中之友」(DVRC Friends)。這班 DVRC friends 是我們「非常()德」活動的團隊核心,不論是活動設計、商戶諮詢、吸引更多協作者參與等,他們都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非常()德」沿用「非常香港」舉辦活動的模式:大會訂定主題後,便開放給公眾自行申請想舉辦的活動。「非常()德」的其中一個活動宗旨,就是希望不單止是有資源的大型團體才能夠舉辦活動,只要你有意念,「非常()德」就會提供場地和相應的協助,讓一般大眾也可共同參與管理大型活動。今次的47個協作單位,絕大部分都是依循公開招募的方式邀請而來的。

「非常()德」活動當日情況。
「行德」團隊嘗試在中秋週末搭建20個合乎警方安全要求的竹馬。

為讓「非常()德」的設計更能貼近倡議的目標,我們亦嘗試作出相應的突破。「行德」團隊中一班城市設計及建築系的學生,便想到利用竹枝來搭建場區內的構築物及「Very DVRC」(「非常()德」)的字樣。為對應警方最後兩星期鋪設鐵馬的要求,「行德」團隊亦嘗試在中秋週末搭建20個合乎警方安全要求的竹馬,以打破進行「人群管制」必須使用鐵馬的慣例。

整個活動的籌備及參與門檻,雖然比起一般的公共空間使用活動高,但盡量做到讓地區團體和當區居民亦可參與策劃。例如當區的社區團體,包括明愛堅道社區中心、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一班街坊和社工發起的 SEN 學生模擬小學教室、口述歷史導賞及製作環保酵素;使用當區剩餘蔬菜煮成「剩宴」的「傳剩行動」;「非常拆德」的 DVRC friends 利用社企「拾易紙長」回收的紙皮製作椅桌,以供路人休憩和食用「剩宴」;YMCA 推廣鄰近圖章街圖章工藝的工作坊,以至是由居民自行發起的街角畫廊,都是和地區團體和當區居民共同商議討論而得出的活動計劃。

這種由團隊連繫到活動設計的有機配合,充分體現公共空間使用的多元,如何可與在地的社區營造結合,共同創造一種較為理想的活動模式。

尚需深耕的議題轉化與社區協作

在整個「非常()德」的活動場區,我們設立了數塊有關德輔道中行人電車專區倡議的意見牌,包括機構管理及設計細節等。絕大多數的市民都認為,行人專區的管理並不需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或特定法定機構負責,而可以由民間機構協作的模式共同管理。對於「非常()德」十分不理想的雪糕筒加鐵馬的行人電車分隔,有超過一半的市民表示,行人和電車其實是不需要以圍欄分隔的。透過今次的實驗,至少市民能夠確切感受到在德輔道中成立行人電車大道的利弊,而政府當局亦不能忽略市民的聲音和意願。

另外,「行德」團隊當日亦在干諾道中、德輔道中及皇后大道中,量度空氣污染物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濃度。實地調查發現,德輔道中的 PM2.5 平均濃度為26.3微克/立方米,比干諾道中(37.3微克/立方米)及皇后大道中(36.9微克/立方米)分別低41.8%及40.3%。由此可見,藉著設立行人專區以減低車流,有助減低街道行人接觸的 PM2.5。更重要的是,封閉德輔道中部分路段並沒有(想當然地)引致鄰近的干諾道中的車流增加(反而是減少了,見表二),足證今次實地試驗的重要性。

表一。
表一。
表二。
表二。

不過,雖然「非常()德」盡量做到社區由下而上協作,但在議題轉化與社區協作的層面上,仍然有大量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由於時間非常緊迫,我們只能把有關活動申請透過民政事務總署區議會秘書,向中西區的區議員傳閱有關文件,而未能逐一見面商討關注。

另外,雖然「行德」團隊和 DVRC friends 自8月起便不斷落區,進入各地面商舖、排檔及商廈辦公室解說活動及倡議的意義,有部分排檔亦張貼了「非常()德」的海報以示支持,但由於最後許可申請路段有所改動,由1.4公里的德輔道中,改為200米近西港城的一段、摩利臣街及永樂街的部分地段,有不少商戶都是活動前一星期才收到通知,因而未能進行深入而有效的交流工作,未能做到深化議題及社區更緊密協作。

無論如何,今次「非常()德」活動絕對是香港公共空間倡議的一大突破,證明民間團體能夠扭轉政府主導舉辦、封閉馬路活動的角色,在市中心的核心地段德輔道中,進行一次假日行人專區的實驗,並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激起公眾對德輔道中行人電車專區議題的關注。要繼續轉化當區居民的意識並推進議題,我們需要好好整理今次的經驗,然後進行更細緻的社區遊說工作。「行德」團隊衷心希望,進行社區工作的同仁能夠批判我們的經驗,提出更佳的建議,共同走出一條更好的社區營造之路。

(龍子維,「非常()德」活動成員、「行德」團隊成員、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註一: 根據城大的相關研究,德輔道中在不同時段量度到的路邊主要空氣污染物氮氧化物,普遍比干諾道中高出近一倍,可參見”Impact of traffic composition and street canyon on the street level air quality and pedestrian exposure in Central, Hong Kong”

註二:發起團體包括:健康空氣行動、創建香港、城西關注組、中西區關注組及土地正義聯盟;聯署團體包括:長春社、環保觸覺、香港地球之友、香港單車同盟、綠色和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