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張學友《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從流行曲到地域及世代變更

「北京夢」,「中國夢」,「世界夢」在流行歌曲中如今還有痕跡嗎?

刊登於 2016-10-09

圖為一輛的士駛過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
圖為一輛的士駛過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

我們都慶幸,在「歌王」還不需戴面具示人前,曾經歷過三代歌神的黃金時代。在學期間,猶記得四大天王的歌曲,由倫敦唐人KTV到曼谷街頭的泰文翻唱版,洗腦程度直迫今日的「SAS」、「PPAP」,足見那一輩香港藝人在國際間不可取代的「軟實力」,無遠拂屆。歌手能夠創造這種能量,有兩岸改革開放、華僑流徙等大背景,同時亦是香港唱片業進軍大中華及東南亞市場的如意算盤。自1991年在北京等地巡迴演唱、以及93年推出《吻別》專輯後,張學友廣受歡迎華人歡迎。這亦使得他在創作班底和歌曲主題上,開始嘗試照顧非粵語歌迷。若不了解前設,《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這般政治正確的歌名則顯得頗為尷尬。

驟眼看來,1997年推出的《紐》,令人聯想起波瀾壯闊的愛國歌曲,細聽下卻原來是節奏輕快的R&B/Shuffle,副歌更採用Gospel 式多重和聲,曲式新穎。但最搶耳的,必定是由間奏延至曲末的藍調口琴和二胡Fill-in,甚有點題之效。曲詞作者古倩敏藉由曲中主角 - 一位在紐約工作的北京司機,描述在美華僑思鄉之情,是流行曲中少有的題材。詞中提到,主角因吃膩漢堡包,而「在China Town去找那家鄉的味道」。筆者不免想起年前到曼哈頓華埠,眼前盡是壁壘分明的族群社區,無論是以矛盾或共融主導,至少能確認當地華人常處於身份不安。

隨着美國移民管制在1960年代中開始放鬆,來自福州和中國內陸的兩波華人移民,先後進駐華埠。在1882年《排華法案》前後,華埠居民大部分是操廣東話或台山話的廣東人和香港人。他們從早年經營餐館和洗衣店,利用親緣網絡累積資本後,已發展出獨立經濟和金融系統。據地理學者Lawrence McGlinn的研究,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大陸移民,相較香港及台灣移民,明顯在社經地位上較弱,但文化卻快速植根。

McGlinn指出港台移民因經濟條件改善,搬離環境擠擁且日漸仕紳化的曼哈頓中心區,在布魯克林日落公園(Sunset Park)和皇后區法拉盛(Flushing)建立規模較小的華人社區。相反,大陸移民則聚居在曼哈頓華埠邊緣、租金較相宜的東百老匯(East Broadway)。這樣的版圖改變,對後者是機會或威脅,目前仍未可定性。

除了迎來地域變更外,世代和文化交替也正預告一個時代的終結。情況好比連續看《秋天的童話》和《中國合夥人》所體會的物是人非。有久居舊埠的廣東及香港華人,目睹「京川滬」菜館正取代點心海鮮酒樓,以往親切招呼不再,同時受當地教育的子女亦早已美國化,心裡很不是味兒。也有一些舊人隨遇而安,認為華埠一直多變,例如後來報到的福州人也會為溝通便利學廣東話,更應該因時制宜學習普通話。對新人而言,不論是「北京夢」、「中國夢」在繁華異邦找到穩定基礎,可以「哼一下民謠/享受家鄉的味道」,本亦南柯一夢是也。

按此 Spotify 收聽《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

作詞:古倩敏
作曲:古倩敏
編曲:Martin Tang

吃着那漢堡飽 卻想着水餃
在China Town 去找那家鄉的味道
整天駕着車 在那畫滿圖畫的街上繞
陌生的灰塵 也偷偷的在笑

外國的月亮 究竟圓不圓
自由神像的白色 在我心裡面搖晃
整天駕着車 在那ABCD的街上繞
快樂不快樂 我也不要知道

紐約的司機做着北京的夢
你每個笑容 還在我脈膊裡顫動
小小的車 擠在彎彎窄窄的路
感覺卻像那高速公路飛躍的風

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
每一朵白雲 像似模仿你的臉容
小小的車 擁有寬寬藍藍的天空
想你的感覺 為何依然那樣濃

塞在第五大道 感覺好無聊
哼一下民謠 去享受家鄉的味道
整天駕着車 在那紅燈綠燈的街上繞
哪裡可歇腳 你可讓我知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