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中國互聯網上發生了一場激烈論戰。爭論源於時評人莫之許對韓寒「轉變」中知識分子角色的批評,引起在港的著名人權活動者曾金燕撰文表達擔心。爭論圍繞着「改良」和「激進」的兩條道路展開,然後轉到對「公知」群體、對「革命」道路的爭論。各種新舊恩怨交織其中,理論探討混雜着種種不堪的「口炮式」人身攻擊。
這場爭論,似乎在中國公民社會遭遇嚴厲打壓之後,打開了一個火山口,以內部激烈鬥爭的方式展開檢討,重新定位未來公民運動的方向。
在革命的問題上,沒有什麼比陳舊的形式更令人沮喪,害怕革命的人總是拿「革命作為一種歷史往復」來批評革命。而列寧《國家與革命》的歷史意義,也正在於試圖突破革命之後政權從一個階級轉移到另一個階級的窠臼。不過,歷史的發展,各種革命道路的結局,甚至今天中國公共領域對未來革命的有限討論,都陷入過時話語的重複和革命想象的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