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月來的喀什米爾邊境衝突,引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愈趨緊張。9月29日,印度軍方行動主管 Ranbir Singh 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在28日晚曾對喀什米爾地區的恐怖分子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surgical strike)。他指出,印方早前收到可靠情報,顯示有恐怖分子將自巴基斯坦越過「印巴控制線」(Line of Control)滲透印度並發動恐襲,因此採取打擊行動以防患未然。
Ranbir Singh 又稱,打擊行動已取得成效,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傷亡慘重,目前已經停止打擊。他強調,印方採取今次跨境反恐行動前,已按現行機制,致電通知巴基斯坦軍方作通報。
然而,巴基斯坦軍方發言人指,印方說法「毫無根據、純屬謊言」,又指印方根本沒有發動所謂針對恐怖分子基地的「外科手術式打擊」,相反在「印巴控制線」一帶無端地向巴方士兵開火,而巴方也作出了「強硬而恰當」的反擊,但交火導致至少2名巴方士兵死亡。巴基斯坦總統謝里夫(Nawaz Sharif)譴責印度的做法是「無端和赤裸裸的侵略」。
反恐專家、新德里衝突管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nflict Management)所長 Ajai Sahni 認為,印度29日披露軍事打擊行動的做法前所未有,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以便未來採取更多針對巴基斯坦的行動。而受印巴邊境衝突的影響,29日的印度 Sensex 指數盤中一度下跌2%,盧比兌美元也下跌0.7%至66.845盧比,均創下6月份以來最大跌幅。
印度此次行動被視為對巴基斯坦縱容激進分子的報復。9月18日,4名武裝分子向印控喀什米爾地區的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至少17名印軍士兵死亡。儘管目前未有任何組織宣稱對此事負責,但印度軍方稱襲擊者並非印度人,而是來自位於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恐怖組織「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ad),且襲擊者裝備標註着「巴基斯坦製造」。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聲言,必定會讓襲擊者受到懲罰。
印度內政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表示,對巴基斯坦政府支持恐怖組織感到失望,更直指巴基斯坦是一個應被孤立的「恐怖主義國家」。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 Nafees Zakaria 則反駁,稱印度的指控「未經調查、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巴基斯坦國防部長 Shoaib Gujjar 更暗示,18日的襲擊事件由印方自導自演,旨在轉移大眾對喀什米爾問題的關注。
喀什米爾主權問題

事實上,去年印巴關係曾一度回暖。2015年12月9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恢復雙邊高層和平談判;同月,印度總理莫迪突然訪問巴基斯坦,成為11年來首位到訪該國的印度總理;同時,巴基斯坦總統謝里夫亦表明有意推動巴印開放貿易。
然而今年7月,親巴基斯坦、主張喀什米爾脫離印度的武裝組織「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izbul Mujahideen)的指揮官 Burhan Wani 與印度軍隊交火時喪命,引發印控喀什米爾地區持續數月的警民衝突,導致超過70名平民喪生。巴基斯坦政府就事件對印度作出批評,印度政府則反指巴基斯坦政府縱容恐怖組織,兩國關係再度惡化。
剛剛結束的 G20 峰會和聯合國年度會議上,印巴兩國都曾就此進行交鋒。9月21日,謝里夫在聯合國大會上呼籲讓喀什米爾自決;印度常駐聯合國第一秘書 Enam Gambhir 則回應稱巴基斯坦是一個「恐怖主義國家」,透過「長期以來贊助恐怖主義的政策」對印度犯下「戰爭罪行」。
除了軍事打擊,印度也作外交報復
連日來,印度亦通過外交手段抵制巴基斯坦。9月26日,莫迪要求水務官員將三條經印度流至巴基斯坦的河流——印度河、傑赫勒姆河和奇納布河——的用水量調到《印度河水協定》(Indus Waters Treaty)中規定的最大值65%,從而影響位於下流的巴基斯坦農地和水電項目的水量供給,並單方面暫停了印巴用水爭議仲裁專員(Permanent Indus Commission)會議。
《印度河水協定》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間的水資源共享協議,1960年9月16日由印巴兩國領袖及世界銀行簽署。巴基斯坦已於9月27日向世界銀行投訴,稱印度的做法破壞了相關協定。
此外,印度外交部還在9月28日表示,基於巴基斯坦「日益增長的邊境恐怖襲擊和對成員國內部事務的干預」,印方決定抵制1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召開的南亞國家峰會(SAARC)。孟加拉國、阿富汗和不丹亦表明不會出席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