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一代大陸

二孩來了,中國父母懂得如何愛兩個孩子嗎?

2015年底中國全面開放二孩,但二孩到來導致第一個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們發現,他們不知道如何愛兩個孩子。

端傳媒記者 吳婧 發自上海、北京

刊登於 2016-09-12

#計劃生育

一名男童拿著玩具槍對著經過的幼兒比劃。
一名男童拿著玩具槍對著經過的幼兒比劃。

温語清的大女兒七歲,小女兒兩歲。她一直以為兩個女兒感情很好,直到有天撞見大女兒在狠狠地掐小女兒。

最近一年,大女兒突然變得不愛上學,經常生病、鬧情緒,甚至對妹妹說:「我要把你從窗戶上扔下去!」

温語清感到恐懼和不解。當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一些父母選擇迎接第二個孩子時,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現了適應上的種種障礙。年輕的父母們發現,他們不知如何來愛兩個孩子。

一碗端不平的水?

2015年10月,中國終止了長達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全面放開二孩。

此前,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驅使政府逐漸「鬆綁」人口政策。2011年,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被允許生第二個孩子;2013年,夫妻中只要有一方是獨生子女即可生養二孩。

二孩的全面開放波及全國8000萬左右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其中多數是出生於獨生子女政策下的80、90後。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被稱為「獨一代」。

一項針對80後「獨一代」的調查顯示,近67%的受訪者希望或曾經希望家中有兄弟姐妹能與自己做伴。這種失落被他們投射到下一代,46%的受訪者表示想生兩個孩子。

但是,渴望二孩的「獨一代」卻遇到了抵觸二孩的大寶們(在多數有兩個孩子的家庭裏,第一個的孩子被稱為「大寶」,第二個為「二寶」)。有研究者對蘇州市2至10歲、父母是獨生子女的大寶進行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孩子對二寶持消極、不接納態度。

二寶的出現讓一些大寶無法適應。在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諮詢門診處,每週都會有一、兩名因二寶出生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寶,此類諮詢已佔據門診量的1/4。新聞上,近兩年也不時見到一些極端案例:大寶以自殺逼迫父母放棄生二孩、揚言要殺死二寶、要父母寫永遠最喜歡自己的保證書……

焦慮的不僅僅是大寶。各類育兒論壇裏不乏因「二寶出生、大寶不高興」而煩惱的媽媽們。在大陸知名論壇天涯論壇上,帖子《生了二胎後,感覺對不起大寶的有嗎》收穫了超過五萬的點擊量和500多條回覆。

在帖子裏,這位媽媽坦承生下二寶後對大寶愈加冷淡:「以前兒子喜歡拉著我手入睡。現在我告訴他十點前睡覺,然後就不管他在自己房間裏幹什麼了……」

另一位母親留言道,自己一直忽略大寶,直到有天她抱著兩歲的小寶看電視,五歲的大寶忽然說了一句:「不公平。」

感到不公平的不只是被忽略的孩子,也包括被寵愛的孩子。

「被好好對待的孩子的心理壓力,不亞於那個不被好好對待的孩子,因為他的愧疚感太重了,」來自台灣的傅詩茜在上海做心理諮詢師,專注親子關係,「他們會擔心如果有一天我變成那個孩子怎麼辦,也因此會更積極地認同父母。」

不少年輕的父母選擇逃避這個艱難課題,他們在帖子下留言道:「堅定了我只生一個的信念。」還有人說:「有所偏愛是正常的」、「反正兩個孩子的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家庭關係裏的公平,對為人父母的獨一代來說,是個陌生的概念。在傳統的中國教育中,如「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源遠流長, 長幼關係與家庭權力絲絲入扣;而他們又是唯一一代獨生子女,因為政策原因,從小獨享父母的疼愛和財富。如何在家庭關係裏處理「平等」,是年輕的「獨一代」父母成長過程中缺失的一課。而這缺失的經驗,就可能成為下一代的苦惱。

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讓著他

目睹大女兒掐小女兒的一幕後,温語清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去做心理諮詢。

諮詢師請7歲的大女兒畫出她心目中的家。在那幅稚嫩的簡筆彩色畫中,只有大女兒和爸爸媽媽,沒有小妹妹。

温語清很驚訝。

因工作繁忙,温語清和丈夫將照顧孩子的事分攤給家裏的四位老人。這是中國家庭非常普遍的結構──四個老人、兩個父母、一個小孩。大女兒一直享受著六個大人的高度關注,直到小女兒的降臨奪走了大人們的時間和精力,大女兒從焦點變成了「配角」,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她難以消化。

温語清的大女兒開始通過生病、不上學等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當這些方式不是很管用時,她就會遷怒於妹妹,」北京燕園博思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馬澤中說。

有的大寶會對二寶、甚至懷孕的母親拳腳相加。還有的會表現出行為退化,比如原本不尿床的突然尿床、吵著要喝奶瓶、生病、黏著父母。

「孩子心裏也不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所以他就開始出現一些大人所謂的異常事情,來提醒你『我出現問題了』,」傅詩茜說。

遺憾的是,父母們未必能讀懂這些訊號。

在一些案例中,大寶會變得格外懂事,聽話,去討父母的喜歡。「這會造成很大心理壓力,也會在過程中慢慢失去真實的自己,」王海玲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北京德道幸福生活心理醫學研究院任職,「這樣的孩子以後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中國父母們似乎不知道如何同時愛兩個孩子。遇到大寶同二寶紛爭時,他們常常會搬出一句在華人家庭教育中源遠流長的「金句」──你是大哥哥/大姐姐,你要讓著他。儘管它更像是父母無力解決爭端的一個藉口。

上海心理諮詢師周玥有一兒一女。哥哥小天比妹妹小荷大七歲。小荷愛哭鬧,小天沒有妹妹善表達。當兄妹倆發生衝突時,她和丈夫總會更多地責罵小天。

周玥記得有次一家四口外出旅遊,兄妹倆起了摩擦,小荷嚎啕大哭。丈夫不問緣由,當著眾人的面訓斥了小天。小天一下子爆發了:「爸爸媽媽不來你不哭,現在你就哭,我就要打你!」他衝過去打小荷,連他爸都攔不住。

家長們不能理解大寶的行為。在論壇裏,不少父母會抱怨大寶不夠「懂事」:調皮、總要粘著我、不願謙讓二寶、總和二寶起摩擦……焦頭爛額的父母們期望大寶一夜長大,卻忽略了這些要求對一個孩子來說有多麼不公平。

爸媽真的愛我嗎?

初一男孩小磊的父母曾來求助王海玲。

得知父母打算要二胎時,聽話懂事的小磊突然性情大變。他開始經常和父母吵架,「你要敢生,我就去跳樓,你們就別要我了。」

小磊成長於虎爸虎媽式的教育下,一次考試沒考好就會遭遇打罵。儘管這種嚴苛的教育模式一直爭議不斷,卻依舊被不少「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奉為圭臬。

小磊的父母同樣來自一個充滿拳打腳踢的家庭。王海玲說:「他沒有辦法很理性地和孩子說話,就像一個家族輪迴。」

80、90後們不管在青春期如何叛逆、如何不屑中國的教育傳統,當他們成為父母時,卻大量複製了上一輩的教育模式。這背後的心態是──我爸媽就這樣教我,我不也好好的?

「但其實這些父母是帶著很多心結的,自己沒有意識到,」王海玲說。有些父母受不了小孩哭,就是因為他小時候不敢哭,一哭就被媽媽訓。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Frank Cardelle)說:「生命中一個最不幸的事情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當小磊哭著跟王海玲說,自己怎麼做父母都不滿意,從來不誇他,他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王海玲明白,二寶的到來對小磊來說必然會是個折磨。「當孩子心裏對父母的愛沒有那麼肯定,也就是安全感不夠的時候,就會很擔心二寶的到來爭奪父母的愛。」

「二寶不一定會帶來問題,往往是因為你原先的家庭教育已經出了問題,」王海玲說。

但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安全感。

「目前父母的功能對孩子來講是普遍缺失的,」馬澤中說。工作繁忙的獨一代大多將孩子託付給祖父母,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非常有限。2008年的一份調查顯示,上海市祖輩參與孫輩教養率高達88.9%。

即使是全職在家的母親或父親,對孩子的陪伴質量也不高。王海玲接過一些個案,年輕的母親儘管陪在孩子旁邊,卻只顧自己玩手機,對孩子的交流需求反應冷淡。

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被獨一代們原封不動地帶入了為人父母的階段。

「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比我還好,你寧願陪它也不陪我,說明我不是足夠的好,」王海玲說。

類似的情況周玥也接觸過不少,「有的媽媽陪孩子時心裏很煩躁,孩子沒有感覺到媽媽真心實意的陪伴,他的一些需求媽媽也沒有很敏感地捕捉到。」

更多的父母並未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馬澤中介紹,來諮詢的多是教育程度和經濟實力較好的中產群體,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數量眾多的普通家庭裏,有的問題被解決了,有的被忽視了,還有的被固化、留在孩子的生命裏。

中國正在迎來二胎時代。人口學專家黃文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全面開放二胎每年帶來新增人口在300萬到800萬之間,估計中間值為500萬。但如何公平、充溢地愛兩個孩子,獨一代的父母們真的準備好了麼?

(温語清、周玥、小天、小荷、小磊為化名)

(實習生王靜儀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