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何許人?他是犯下台灣第一銀行提款機6千萬(約1455萬港幣/188萬美元)盜領案的嫌犯之一。7月17日他在宜蘭東澳落網。他身陷囹圄前的最後一餐,在東澳的小餐廳解決:點了一盤250元(約60港幣/7.8美元)的糖醋白鯧、一碗白飯、三瓶飲料,在媒體強力關注鉅額贓款是否能失而復得的同時,這尾白鯧魚也意外爆紅成為配角。
認出安德魯的警官宋俊良事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這老外「金髮,又點了一條白鯧、一碗飯,看了就很怪。」但這則新聞播出後,不少人看着看着樓就歪了(指偏離主題),因為只要買過海鮮的人心裏必定浮出這個問題:安德魯怎麼可能只花250元,就可以吃到一條白鯧?它僅在平日的價格就是一斤(台斤,相當於600克)700元(約170港幣/22美元)、過年時甚至曾經飆上一斤2000元(約485港幣/63美元)天價。
白鯧魚何許魚?它的身價為什麼這麼矜貴,主因即來自其產量急速下跌。根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漁獲量趨勢圖」,1995年野生白鯧(銀鯧)一度有6978公噸的紀錄,自2002年開始急速下滑,從當年的4182噸,到2006年僅剩919公噸,自2012年開始,在官方登錄的漁獲量趨勢上幾乎趨近於零。各地漁港若有零星捕獲,馬上成為拍賣市場的搶手貨。
「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海洋?」
白鯧魚的命運,相當程度是台灣沿近海漁業的縮影。白鯧由於油脂豐富、口感細緻少刺,又有「昌」字的吉祥諧音,在台灣市場需求量極大,卻因其不食肉餌,很難以「一支釣」漁法捕獲,市面上看到的白鯧,絕大多數都是以流刺網與底拖網漁法捕撈而得。這兩種漁法早已被視為傷害生態、不被鼓勵的捕撈方式。
白鯧在90年代產量下滑,並非個案。根據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研究,1993年後,台灣沿岸「高營養位階」的大型魚減少、小型浮魚增多,平均營養位階(MTL)平均下降速率,竟略高於世界平均值。即便連海洋環境相對健康的東部、澎湖也不能倖免,海大漁科系的另一篇論文研究指出,東部定置網漁業的食物網結構,有逐年弱化之情形;澎湖沿近海的平均營養位階也逐漸下降,高於全球平均趨勢一倍左右。而近年地球氣候變遷,造成海水表面水溫上升,也讓沿岸漁業資源狀況雪上加霜,海洋食物塔結構有日漸弱化傾向。
所謂「營養位階」指的是生物在海洋食物鏈當中的位置。當人類過度捕撈海洋裏的魚,會將位於金字塔頂端、體型大、種類多、美味而高價的魚類先捕撈殆盡,食物網開始減損;接着人類就會進一步開始捕撈營養位階級數較低的魚類。
「營養位階」也是生物豐富性的指標,海洋營養位階越高,魚種越多,反之則越少。台灣周邊的海域原有相對較高的平均營養位階,意味着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
除了海岸污染危及優良漁場,違法捕撈行為也是眾人皆知的海洋殺手。光是2014年,台灣籍漁船遭海巡署取締的違規拖網,非法毒、電、炸魚等違規案件就高達600起,這數字已經夠驚人。何況目前海巡署執法人員和艦艇都不足,逃過取締的黑數可能更多。
號稱海洋立國的台灣,何以淪落至此?過度捕撈、沿海污染,正是台灣沿近海資源枯竭的兩大主因。
「其實有時候我不知道,台灣人為什麼會這樣對待自己的海洋?」知名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如此感嘆。
廖鴻基身兼台灣東海岸海洋保育團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有時隨船出海導覽,經過花蓮知名景點奇萊鼻(四八高地)時,總不忘介紹:在過去陸路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從台北到花蓮必須依靠海運,「那時,行船過了宜蘭東澳鼻遠遠便可望見奇萊鼻。大海裏航行視野茫茫邈邈,一個穩定的岸上地標總能適時溫暖海上遊子的心。」
廖鴻基回憶,這一撫慰花蓮遊子的地標,地形是北花蓮難得一見的淺礁海床,在十餘年前,仍是優良的漁場,遍佈各種珊瑚礁魚類、九孔、龍蝦、章魚,下鉤即有收穫。但在1999年,花蓮縣政府因「舊有垃圾掩埋場容量已屆飽和,為妥善處理花蓮市日漸增加的垃圾量」而在此地興建垃圾掩埋場。垃圾掩埋處長期受太平洋海浪侵蝕,結構體開始崩塌,導致垃圾暴露在外、沖刷入海。根據廖鴻基的潛水觀測,十餘年前生機盎然的魚群,今日已幾乎消失無蹤。
除了海岸污染危及優良漁場,違法捕撈行為也是眾人皆知的海洋殺手。光是2014年,台灣籍漁船遭海巡署取締的違規拖網,非法毒、電、炸魚等違規案件就高達600起,這數字已經夠驚人。何況目前海巡署執法人員和艦艇都不足,逃過取締的黑數可能更多。
「最終,我們還是希望朝『公有財私有化』的目標努力,收購老舊漁船,牌照也不要再發,讓漁船變少、收入增加,限制捕撈配額,只有特定漁民可以去,別人都不能去,管理才會好。」
而中國、越南等地漁船越界捕撈問題也很嚴重。海巡署前任署長王崇儀在立法院備詢時承認,過往的「執法力道有一點僵化」,在2014年之前,面對越界捕撈,海巡署頂多採取驅離、扣留並處以5萬以上50萬以下(約1.2至12.1萬港幣/1.5千至1.5萬美元)的罰鍰的政策,「但我們發現有一個盲點,就是即使處他們50萬的罰鍰,也沒辦法達到嚇阻的效果。」這與漁民之間耳語「福建沿岸漁民早有互助會、共同分擔台灣當局罰金」的訊息不謀而合。
不過,自2014年底開始,海巡署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相關規定,將違規漁船留置調查的日數從平均2天提高到20天左右,並沒入2艘越界捕魚的大陸漁船。王崇儀認為,這樣應可嚇阻各國漁船「撈過界」的陳年惡習。
在輿論「護漁不力」的聲聲譴責下,海巡署開始加強執法力道,農委會漁業署也推出卸魚申報措施。自2016年7月起,沿近海10噸以上漁船,進入指定之漁港內,必須完成漁獲過磅、填寫卸魚聲明書,送交當地區漁會與漁業署,明年將擴大到全台各港口都必須辦理。
「只能說,希望大家多給我們一點時間,去慢慢改變漁民的行為、教會每個人如何填寫聲明書。」新任漁業署長陳添壽接受端傳媒訪問時,如此評價即將上路的卸魚政策,希望藉着聲明書提供官方正確的漁撈數據,並落實漁業統計,讓海洋資源能夠永續利用。
不過,陳添壽也明白,國家執法能量終究有邊界,與民心鬥智,不如借力使力,讓漁村基層組織來終結海洋上的亂象。「最終,我們還是希望朝『公有財私有化』的目標努力,收購老舊漁船,牌照也不要再發,讓漁船變少、收入增加,限制捕撈配額,只有特定漁民可以去,別人都不能去,管理才會好。」
吃海鮮,也要看「指南」
其實陳添壽的一部分構想,早已在屏東東港初步實現。例如東港的櫻花蝦捕蝦船,都必須加入產銷班才能獲得「採捕許可牌」,目前共有115艘捕蝦船,產銷班作業漁船每日每船漁獲量最高上限11箱(特定規格漁箱、重約21公斤),若有超過限制的漁獲,班員僅能選讓給其他箱數不足的作業漁船,或自行倒回大海,不得自行留用或場外交易,違者將把當日交易金額全數充公。規約由當地產銷班自律執行、賞罰分明,讓櫻花蝦產業走過危機,與生態保育雙贏。
除了東港櫻花蝦,台灣沿近海也有許多水域已核准「專用漁業權」執照,只准特定漁民到水域中作業,同樣也是漁業署力推「公有財私有化」的重要基礎。
當然,除了讓漁村改變文化、團結護漁,眾多消費者在大啖鮮魚之餘,也有應負的海洋責任,恐怕就得再從一銀大盜盤中的那尾白鯧說起。逃亡失敗的安德魯,其實意外吃出一項值得台灣人學習的海洋保育趨勢:少吃瀕危魚種,以養殖或近親魚種代替。東澳餐廳老闆娘後來出面受訪,證實了當天提供的並非白鯧,而是養殖的圓眼燕魚(蝙蝠魚、鯧仔),也揭開了安德魯為何能以250元低價吃到白鯧的謎底。
長年苦心推動「海鮮選擇指南」(另有APP)、提倡台灣人必須「從餐桌拯救海洋」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早就長年呼籲,民眾如果能多吃養殖魚類、少吃瀕臨絕種的白鯧,是非常值得鼓勵的行為,除了圓眼燕魚,還有金鯧等近似魚種,「不只外型和色澤都跟白鯧很像、名字也一樣有昌字喜氣,價格還很便宜,大家應該要多吃啊!」
本文為「我們會吃光海洋嗎?」系列專題一部分,更多專題文章,請連結專頁繼續閱讀。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