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瑞典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簽署「東道國協議」,同意北約軍隊在瑞典領土上有更多軍事演練空間,引發國內輿論對於瑞典與北約關係的持續熱議。但近來,瑞典民間卻盛傳許多觀點,當中不乏引用「假消息」、「假文件」,力陳瑞典加入北約後的各種負面結果。根據歐美情報專家分析,這極有可能是由俄羅斯發起的「假資訊戰」攻勢。
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瑞典站在歐美西方社會陣線,與俄羅斯的關係日益緊張。俄羅斯軍方不時派出戰機接近瑞典領空;2014年10月,一艘疑似俄軍潛艇出現在斯德哥爾摩海域,更迫使瑞典發動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搜索行動。今年4月,瑞典與北約就「東道國協議」的磋商進入最後階段,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更公開警告,若瑞典最終加入北約,俄羅斯將採取「必要的手段」。
然而,分析指俄方的強硬態度與舉動,不但未能阻止瑞典親近北約,反而逼迫瑞典改變200年來的軍事中立立場。就在5月,瑞典議會通過放行「東道國協議」的議案,同意給予北約更多軍事演練空間,被視為釐清瑞典曖昧不明的區域戰略地位,向北約更靠近一步。
這(締結協議)對瑞典加強與北約合作關係是重要的一步,但離瑞典要成為北約會員還很遠,國內有太多的疑慮了。
本來,就瑞典應否拉近與北約的關係,甚至最終加入成為北約成員國,瑞典國內輿論已有嚴重分歧。但就相關爭議,瑞典網絡及社交媒體近來充斥着大量的錯誤資訊,並迅速向傳統媒體蔓延,影響公眾對於此議題的認知。其中包括「倘若瑞典加入北約,北約成員國會在瑞典肆意堆放秘密核武」、「北約可不經由瑞典政府同意,自瑞典領土發動攻擊」,甚至更誇張的「北約士兵能在不被究責的情況下,強暴瑞典女性」等等。
許多歐美情報分析專家認為,主導這次「假資訊」大舉入侵瑞典的,極有可能是向來嚴防北約擴張的俄羅斯。由於缺乏經濟力量及整體實力,俄羅斯無法與北約、歐盟及美國正面對抗,便轉而採取「武裝資訊」(weaponized information)的手段——以錯誤訊息製造疑慮及對立,鬆動別國國民對於官方說法的信任,以擾動北約成員國內的和諧。
曾負責為俄羅斯官方建立資訊機制直至2008年的 Gleb Pavlovsky,亦對《紐約時報》分享經驗之談。「莫斯科當局視全球事務為一個由特別行動組成的系統,而且也非常真切地認為,其自身也是被西方特別行動所針對的對象。」Pavlovsky 續指:「我肯定,在俄羅斯設立有許多的訊息中心,部分與莫斯科直接相關。是這些訊息中心在製造着那些『假故事』。」
根據專家引述案例,俄羅斯同時藉由公開的傳統媒體(如新聞機構 Sputnik、電視台 RT 等)及隱密頻道散佈錯誤資訊,而後者幾乎難以追溯消息來源。而這些錯誤訊息都有相同的特徵,一開始都是從俄羅斯相關的來源傳出,而後成為極左或極右派網站上發放的「新聞」,再經由這些網站繼續傳播,最終引發各國在國家安全等重要議題上的輿論爭議。
除了針對瑞典與北約簽署協議的這一輪攻勢,俄羅斯亦被指在德國、英國等採取類似手段。早前在德國,傳出1名13歲俄羅斯、德國混血女童遭中東移民強姦,傳聞由俄羅斯國營電視台大肆報導,而在德國警方已澄清並無此事之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仍繼續借事件批評德國的開放難民政策。而在英國,則有分析指出,一些與克里姆林宮相關的俄國英語新聞網站,一直大力推動英國脫離歐盟。
俄羅斯是在塑造詮釋方法,而非事實。背後傳達的觀點都是:別相信任何人。
俄羅斯這手段其來有自。早在前蘇聯政府於冷戰時期的意識型態戰爭中,就已經為此投入許多資源。如今製造假訊息更成為俄羅斯的重要戰略之一,在其目標城市的政治辯論中,錯誤的資訊已經運作得更加細緻,音量也更大。
根據捷克布拉格智庫 European Values 的調查,51%捷克人就美國對歐洲角色持負面態度、只有32%捷克人對歐盟有正面觀感,另外,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捷克人誤信某些虛假訊息。該智庫的副總監 Jakub Janda 指調查數據反映出,這些資訊背後隱含政治議程,但被包裝為一般中立媒體的新聞,並扭曲了公眾輿論意見。
為應對俄羅斯的「假資訊戰」,北約與歐盟都成立了特別部門,以分辨及反駁錯誤資訊。2016年6月,北約更宣布將網路作戰列為與陸、海、空同等重要的作戰領域,並加強防護電腦網路。
面對指控,俄羅斯則否認操縱假資訊,並批評西方國家對於俄羅斯的污名化由來已久,又形容這些因為「反俄羅斯情結」(Russophobia)而生的指控,就像是樂團演奏一樣配合得天衣無縫。
不過,在今夏蘇維埃新聞社(Soviet Information Bureau)誕生75週年的紀念活動上,俄羅斯著名電視新聞主播、Sputnik 總監 Dmitry Kiselyev 就毫不諱言地指出,中立新聞的時代業已終結。「假如說我們(俄羅斯傳媒)正在做政治宣傳,那麼你們(西方傳媒)其實也在做同樣的事。」Kiselyev 續稱:「相比二戰、一戰或中世紀時期,今天要殺死一個敵方士兵的成本要高昂得多。政治或意識形態勸導(Persuasion)這盤生意自然也昂貴,但只要你成功說服一個人,你就不需要殺死他。」
聲音
人們還不適應這些假消息,他們覺得害怕。不知道什麼可以相信、什麼應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