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打開郵箱, Peter Wong 寫了封信給Coco Chanel

如果時光可以旅行,要為當時的你進行視頻直播的話,只需把你一天的上班情景攝錄下來,然後不停重播幾十年也不會失真。

刊登於 2016-08-19

編按:Woody Allen 9月底在香港公映新作《Café Society》,電影的名字已誘發我們多方遐想。人類從來對不太明白或未曾身歷其境的Society充滿嚮往情懷,像Café Society這源自1920至1930年代的歐美社交生活圈子,叫當代的文人雅士躍躍欲試。

試想像,如果你正身在其中,與各位當時得令的藝術家及大文豪把酒言歡,爭辯各種文學意義或藝術含義,恣意讓時光消逝,該是多麼風流快活。

更重要的是當中許多豐富多樣的文化創意符號,令人無限啟發,端傳媒由今天開始連續四週的星期五,呈上一系列由這電影Café Society帶動的專題。第一集,剛好碰上Coco Chanel的生日⋯⋯

親愛的Coco

今天(8月19日)是你的生日,首先祝你生日快樂。雖然我不知道現在你活着的國度或維度會否慶祝生日,但請容許我這個小小粉絲在今天的世界向你送上我的祝福。

其實更喜歡用Gaby這個源自你本名Gabrielle的暱稱來稱呼你,因為它同時也是一位摯友深愛的女朋友名字,可惜她也和你一樣早登極樂。但Coco這個由你父親起的暱稱應該是更多人熟悉吧。

其實自你1910年代在巴黎開設帽子店,至今經已一個世紀,無論是Coco或Chanel,或Coco Chanel,它們都已化作遠超於名字本身意義的代名詞,更多象徵着多種含義:時尚、經典、奢華、先鋒,當然,還有孤傲、難以高攀、特立獨行等等。如果你今天還在人世的話,肯定自動當選為最紅的網紅,或最具影響力的KOL。

當然,我也可以十分肯定的說,你根本不會把這些稱號放在眼內,因為你從來只相信自己,和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創造的東西,如果當初你會把這些無聊的話放在心上,你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擁有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氣勢了。

縱使如此,今天請容許我以一個近年我專注研究的名詞稱號冠在你身上,我要說的便是Cultural Creative,雖然這個名詞要在2000年才出現,但我仔細想來,發覺你早已是這範圍的代表人物。

Cultural Creative一詞源於美國社會學家Paul H. Ray於2000年出版的《The Cultural Creatives :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一書,作者和合著的Sherry Ruth Anderson有感美國社會階層於20世紀末期在主流的現代派(modernist)和傳統派(traditionalist)外,開始出現了第三流派,於是早在1987年開始了全國性調研,訪問了超過十萬人,探討他們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十三年後得出這個第三流派的結論,並以Cultural Creative命名。

Cultural Creative至今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我們姑且稱為文化創意人,他們和近廿年我們一直談論的文化或創意產業沒有直接關係,但當然有所重疊。如果要簡單解釋文化創意人的定義,除了他們必然喜愛某種文化及擁抱創意外,更重要是他們都會同時擁有兩種意識──對生活方式有要求,及對社會議題充滿關懷。

對生活方式有要求,自然便注重質量並講究天然,摒棄流於表面而且人造的東西;對社會議題的關心,自然便不會墨守成規,全盤接受社會大多數人的價值觀,而是敢言發聲,挑戰現狀。

而Coco你恰恰便具備這兩種意識,當年你一個舉動便包容了這兩種意識,我所說的是你一聲令下,讓店舖的裁縫師以一直只用於男士服裝及運動裝的布料縫製衣服,並向世人宣布,女士服裝不應該像當時般,低胸束腰燈籠裙擺的穿給別人看,而是應該以簡約舒適便於行動的穿給自己感受;這一舉,亦推翻了社會上非人性化的女士打扮主流,解放女士,引領了之後數十年的時尚。

我在首映禮當日看了Woody Allen導演的最新作品《Café Society》,以1930年代的紐約及羅省為背景,電影女主角Kristen Stewart很明顯便是一位在你舉起的革命後的既得利益者。她以一身清新脫俗的打扮示人,和她真純重情的性格相匹配。雖然故事在美國發生,但當年的美國已經深受早在1920年代便已憑一己獨特風尚,還有憑藉那瓶5號香水在巴黎成名的你所影響。

而當年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生活回復歌舞昇平,催生出所謂Café Society小圈子社交生活文化,你當然亦不會錯過,並因為你自己的直率和敢言而結交了不少來自藝術界和文化界的朋友,你更欣然答應一些來自舞台劇界的朋友邀約,替他們設計戲服。

容許我在這裏再讚你一下,縱使活在如斯五光十色夜夜笙歌,你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你很了解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追求,你很有自知之明,從來不會以什麼設計師或裁縫師或工藝師自居,你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叫CHANEL的品牌的創辦人,但你擁有一個很強烈的欲望,便是希望自己創立的品牌能夠流傳下去,而你清楚唯一的方法,便是工作,工作,再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你曾這樣說,“Look at me : this is what you call a lady who design clothes. A simple worker. I am a worker. Some people don’t like that word, but I do.” 而從這二十年來我接觸閱覽過關於你的傳記或文章,了解你的待人接物生活言行,我眼前出現的你,正是一名這樣熱愛工作,並熱愛自己所創立的品牌的工作人。

由於我不是女人,我無法透過使用你設計的產品以自己肉體來感受你。所以如果說我喜歡你,那一定是一種精神上的仰慕,而我最深受感動的,是你自1937年開始直至1971年初離世之間,入住巴黎Hotel Ritz的三十多年,幾乎毫不間斷地每天從酒店步行至隔鄰Rue Cambon的工作室上班的情景。如果時光可以旅行,要為當時的你進行視頻直播的話,只需把你一天的上班情景攝錄下來,然後不停重播幾十年也不會失真。

你在瑞士洛桑的墓碑上,除了頂頭那五個獅子頭像雕刻外,只是簡單地刻印着你的名字及出生離世年份,如果可以讓我在墓前添加一句:一位熱愛着工作的人。

感謝你在133年前悄然來到這世上,然後在艱苦經營並經歷了兩次大戰後,依然不忘初衷。我們作為後來者,只有讚嘆和佩服的份兒。

最後再祝你快樂,希望你在另一個國度,同樣愉悅和滿足。

Peter Wong 敬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